申潞燕
摘 要:伴隨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隨之加快,更無暇享受慢生活及大自然的美妙。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許多重要的形式可以表達人們的心境,更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能夠啟迪心情,帶給我們美的享受,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好境界體驗。在現代大眾語境下,更多的人對中國畫元素青睞有加,也使得中國畫及元素得到藝術性的展現。
關鍵詞:大眾語言;中國畫;元素應用;藝術精神
一、中國畫的定義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古代國畫一般稱之為丹青,在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而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歷史悠久,是用毛筆、墨、硯和中國畫顏料等特殊繪畫工具,在特制的宣紙或者絹上作畫,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畫形成中國哲學和美學思想基礎,并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浪漫境界。通過山水、花鳥、樹木、小溪、人物等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用筆墨紙硯及顏料等勾勒出文人的情感及所處環境意境的表達,從而呈現出中國畫獨有屬性的符號。
中國畫更是古人情感或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傳遞的最具價值的媒介之一,在中國畫中體現事件的發生發展及人物情感動態等。例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我國古代重要作品之一,反映了南唐后主李煜對韓熙載委以重任又擔憂的內心矛盾,故派顧閎中與周文矩、高太沖潛入韓熙載府第,窺探其夜生活并僅憑目識心記繪成之后所得。
中國畫是集精神與內涵審美于一體的,更是受眾所推崇的藝術形式,歷經風雨永不衰落,更是指代人的修養及精神境界層面的真實解讀。
二、中國畫的構成要素
“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六法論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對創作中國畫的過程從用筆、用色、構圖等六大方面進行闡述,形成較為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
筆法、墨法以及筆墨結合方式是中國畫筆墨元素主要組成形式,中國畫筆墨的藝術魅力在于能夠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形態。在重墨、淺墨等不同成分中展現不同的意境,墨線的流動美與節奏千變萬化。虛實相生,用其獨特的形式語言傳遞著情感,氣韻生動,栩栩如生。
色彩語言在中國畫中占據重要成分,中國畫色彩講究“濃不堆垛,淡不輕薄”,時而清新爽朗,時而濃郁渾厚。古代稱之為“丹青”,從古人眼中就極為重視色彩觀念。經過時代不斷發展,對色彩元素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出現譬如淡彩、重彩、水墨和墨彩等類型。不同的類型展現不同風格,傳達不同的思想及藝術內涵。譬如南宋畫家梁楷的寫意人物畫《潑墨仙人圖》,它是對傳統線型經典語言的背離,是墨象語言真正獨立的標志。
在布局上注重“經營位置”,布局的設置是一幅畫好壞的重要美學法則之一。成功的構圖能夠使作品主次分明、賞心悅目,為作品的整體加分。有一個好的布局,會使整幅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當代語境下中國畫元素的藝術形式
(一)當代語境下審美方式
中國傳統藝術及傳統文化向往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人自古認為世間萬物要與自然融合,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生生不息。即為“天人合一,物我相容”。古代中國更注重“虛無”觀念,中國畫的各個元素足以表達。
時代的不斷發展,給中國傳統藝術帶來挑戰。信息化、智能化、工業化速度的加快,使更多人無暇顧及傳統藝術的精髓何在。如何用當代的審美形式去審評中國畫藝術形式也成為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中國畫作為審美價值與傳播的載體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中國畫元素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需要推陳出新不斷創新。面對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環境的改變、生活生產方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價值追求的變化,原有的藝術性追求已不再是唯一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在文化語境和社會意識形態方面也隨之發生改變。新的時代背景下體驗慢生活,在表現題材上發掘更多題材,探索更多語言符號,承接中國畫傳統審美意趣,在中國畫意境和精神中陶冶自身,做到符合中國畫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藝術意境。
(二)當代語境下的美學思想
和諧才能共生是大自然及人類共同遵守的規律。從古代就注重“和諧美、共生美”的藝術形式。通過把中國畫作為藝術載體,將天地萬物集合在一起共同傳達一種美的概念。使人的情感依附于物,通過對具體物象的表達抒發個人的情感。體現真善美的藝術境界。注重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形式,是對真善美的解讀。同時也體現老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通過對中國畫物象的描述傳達藝術家的思想。
在當今社會,美的形式更是以五彩斑斕應接不暇的形式呈現。在當代大眾語境下,更應該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與此同時有豐富的語言去闡述美的畫面,更會有美的心靈去體驗傳統藝術的精髓與魅力。我們知道中國畫的語言就是筆墨,在筆墨的形式中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學思想、民族精神內涵等。中國畫中的真善美即意象、意趣、意境。它們即是體現中國畫傳統精神又是不同美學思想的表達。而不同時代對意境的感受不同,在當代語境下,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意境是帶有時代的印記,當一幅作品中失去了意境,也就沒有了美,沒有了內涵與境界。
(三)當代語境下的人文精神
中國畫不僅追求藝術技法表達及藝術形式的表現,更要體現其內在精神。中國畫元素中最重要的是筆墨,它作為中國畫元素的代表性符號,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達特定的精神內涵。常言道:畫如其人。從古至今的文人墨士,都愿意將自身的浩然正氣投入作品之中,讓自己返璞歸真,與自然融合,從而達到品格與繪畫的精神境界統一。
在當代語境下,大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具有濃厚的藝術氛圍熏陶的優厚創作環境及條件,對繪畫題材的物象觀察、構思、技法、寓意都賦予新的解讀,將自身的人格或品質寄托于繪畫當中。放下生活的壓力及緊張狀態,讓心歸于平靜,回歸精神世界的慢生活狀態。這種精神不僅在古代,在現代人心里也已經根深蒂固,品格精神與人文精神是一個當代人必須具備的內涵,也是一幅畫人文精神最直接的表達。
四、當代語境下中國畫元素的創新應用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作為最具有價值的載體,中國畫的元素體現著對中國古老文化的體會和認知,同時也體現對古人情感與文化的闡述。通過對不同元素的解讀賦予它們當代的精神及內涵。在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畫被賦予不同時代的印記。它的美學精神與意境正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精神氣脈。在大眾語境下,一方面對于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感到厭倦,另一方面又欣賞它的意境之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畫被賦予了更多的要求。總是希望它能夠滿足獨立個體的需求,卻不經意間改變了它的本質。藝術大師齊白石曾提出:“形似而神不似,太似為靡俗,不似為欺世,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理論。簡單的概括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系,對傳統元素要以揚棄的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一)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傳承
隨著智能化社會的悄悄來臨,大眾面對更快捷的生活方式、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及最有效率的工作模式,生存競爭激烈,人際之間關系淡漠,與大自然隔離,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暇顧及中國傳統藝術,讓傳統藝術的精髓慢慢褪色。而在當語境下,我們被新的名詞、符號、新的大眾文化、新的環境所包圍。而中國畫的精神內涵更是體現一種寧靜得以致遠、“無為而治”的思想。追求無為及內心的寧靜。去靜靜享受“慢生活”。在當代多元文化語境下,是在與互聯網信息融合,更高、更快、更好、更強的環境下,脫離古代的田園生活、無拘無束、怡然自得的狀態。即面對單一的中國畫精神形式,顯得尤為乏味單調。尤其是在價值觀念、審美層面、評價角度方面都與當代語境環境有所差異。
自身修養是繪畫創作的關鍵因素,通過對中國畫元素表現直接落實到繪畫當中,就能直接體察到個人文化涵養,對待某一領域做到精和深。對優秀傳統藝術取其精華,也是對傳統藝術形態賦予新的內涵。隨時代的發展雖能夠賦予更多新的含義,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本質的精神內涵永不褪色。
(二)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新
創新是以新的有別于傳統的思路為導向,為滿足不同社會需求而進行改造或是創作的過程。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畫中的各元素表現形式可以繼承古代藝術手法,但也不用刻意去講究中國畫過于形式化的章程。筆墨是中國畫藝術形式傳達的載體,當然必須重新思考筆墨藝術的局限性,例如:吳冠中先生的創作中善用點線面的形式表現,徐悲鴻先生創作則善用濃墨、淡墨的形式。所以我們應該以創新發展的眼光,以大眾語境下的審美為標準去審視它。而中國畫的創新過程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也就是作品是否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是否能與當下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否能被現代大眾意識所接納,中國畫是否能夠對當代文化進行描述并且表達出當代人的精神及生活體驗。即把我們對現代社會的感知、感悟通過畫面感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被重新審視和解讀。在當代語境下去體驗中國畫的不同藝術形態和表達方式,形式的傳承與創新又被重新回歸大眾的意識中,讓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根深蒂固印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五、結語
全球一體化,國家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生活緊張而忙碌,無暇顧及身邊的藝術。在大眾語境下,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同步進行的,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而中國畫所體現的藝術精神是中國民族文化精髓,中國畫元素所具有的美學思想、人文精神的影響是源遠流長,它能夠使心靈更靜、更加清澈。在大眾語境下,中國畫在表現形式上也被賦予更多的新的內涵。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經濟科學技術多么發達,我們依舊要珍惜和重視民族藝術瑰寶的價值,讓我們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楊世強.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探尋[J].藝術科技,2016,(09).
[2]杜小同.淺談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意象方式[J].中央美術學院,2009,(05).
[3]高卉民.論當代中國畫的語言和語境[J].藝術研究,2007,(01).
[4]林廣平.中國畫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應用的探研[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王青培.大眾文化語境下中國畫筆墨語言淺析[D].西安美術學院,2012.
[6]黃雪.當代文化語境下對傳統中國畫學習方法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10).
[7]李卉.當代文化語境下中國畫精神的傳承[J].美與時代,2010,(01).
[8]王富祥.當代中國畫的價值取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6).
作者單位:
長治學院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