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怡萱
摘 要:郭熙的《早春圖》創作于北宋中后期,畫家的表現手法在當時具有時代性意義,并對中國繪畫史有深遠形象。試圖從圖像分析角度解讀《早春圖》,深入剖析畫家的作畫風格及特點。
關鍵詞:郭熙;《早春圖》;山水畫
一、郭熙生平與《早春圖》創作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世稱郭河陽。[1]郭熙確切的生卒年份沒有記錄,大致出生于1005年,卒于1094年。他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的創作階段從時間上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熙寧元年之前,這時候郭熙尚未進入畫院,相關資料很少,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家世無畫學,蓋天性得之,遂游藝于此以成名焉”[2]。第二時期是熙寧元年到元豐末年,這時期的郭熙在作為御畫院的藝學,后來又升為待詔直長,這期間是郭熙創作的高峰,《早春圖》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三,神宗死后,畫院里很少有郭熙活動的記載。
郭熙有卓越的藝術修養。從他的繪畫風格上看,郭熙早期的繪畫在風格上工整纖細,繪畫內容則多為山水寒林,后來郭熙師法李成,他的整體風格與李成相似,《寫山水決》中:“登樓望空闊處,氣韻看云彩,即是山頭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畫石如云,古人云:天開圖畫者是也。”[3]然而郭熙的繪畫并不是全然模仿李成,他的繪畫在李成的風格上又有發展,相較之下,畫幅上郭熙更擅長大幅山水,筆法上也更為松健有力,用墨上也更大膽,收放自如,受到了米氏山水的影響。郭熙在構圖上改變了過去北方山水的格局,擅畫“巨障高壁”,皴法多用“卷云皴”,所畫的石頭有“鬼面石”之稱。郭熙的繪畫深得宋神宗喜愛,在當時的社會備受推崇,同時期的蘇軾、王安石等人也對其有很高評價,可謂“獨步一時”。除了擅長繪畫,郭熙在理論上對山水畫藝術也有獨到見解。《林泉高致》一書,就是郭思(郭熙的兒子)整理編撰的,在中國畫論史上有極高地位。郭熙一生傳世作品眾多,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秋山雪霽圖》等諸多作品,其中《早春圖》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早春圖》作畫于宋熙寧五年,即公元1072年,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軸左邊可以看到“早春壬子年郭熙畫”的邊款,由此可斷定作畫時間。這一年,郭熙年近七十,繪畫創作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早春圖》的畫面描繪了深冬剛過,天氣尚未回暖的初春景象,畫面中的樹木剛長出新芽,山谷中霧氣環繞,春天已經悄然而至,大地即將復蘇。畫家巧妙地利用畫面細節表現了時節變換,傳達出了欣欣向榮之相。
二、《早春圖》的藝術特色
(一)自然觀念的體現
北宋郭若虛提出:“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曰:近代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4]雖然由于年代所限,郭若虛對宋代畫家涉及范圍不全,但大體上反映了宋代繪畫的實際發展。經過唐到五代的發展,北宋在山水畫成就上達到高峰,繪畫從唐代熱衷反映生活的人物、動物類題材轉向反映自然的山水畫。而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整體風貌上看,在五代傳統上更加注重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把握與表現,水墨山水畫有長足的進步。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然則林泉之致,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令得對妙手郁然出之,不下至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5]可見,郭熙的山水畫主張再現自然,替代真實的山水,使士大夫可以“不下至筵,坐窮泉壑”,借此來表達自己對閑適自由生活的美好追求。郭熙追求的山水畫是“可望、可游、可行、可居”的。郭熙提出:“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數十重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重如人之大,則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葉。”[6]這種繪畫布局相比較山水畫早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有了很大的進步,畫面中不同物體的大小進行類比,使畫面中的山水景色更為真實自然。從《早春圖》的取景上看,郭熙的全景式構圖較北宋初期有了發展,《早春圖》突出了近景,將近景占畫面比重增加,畫面遠景、中景、近景皆有留白,畫面中的山和云氣的留白構成“十”的形狀,使畫面遠景與近景相互呼應,山川中煙與山的巧妙布置,虛實交錯。這種構圖方式將全景山水塑造得更為真實精妙。
郭熙的自然觀不僅在整理取景中,更體現在具體畫面內容中。《林泉高致》中,“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以分深淺”[7]。《早春圖》在人物安排上也十分獨到,畫面中兩個人物分布在畫面前端樹石兩側,一個人物在畫面溪岸處,畫面中的人物皆帶有動勢,這種布置使人物充滿生活氣息,將人物與山水完美融合。畫面上除了山石頭人物,山中山腰處,畫家巧妙地運用了小山頭的開闊地帶,畫出了樓閣,樹木與樓閣相互交錯,使畫面富有生機,體現出畫家深厚的繪畫基礎,同時對于建筑的結構與氣息把握非常到位。
《早春圖》對于節氣的表現,也十分到位。畫面用單純的墨色,細致刻畫了樹木、山川、山間霧氣和早春的日光。畫面上的樹枝依然保持著冬天枯寒,然而山間的雪水消融,匯成山泉流下。山巒間的霧氣,透出了初春的寒冷,陽光灑下,萬物開始復蘇。郭熙擅長把握表現自然界中季節、氣候的微妙變化,構思立意不凡。畫家通過畫面中季節的表現和刻畫,使畫面中的山林之境更為真實,生動表現出早春時節,天氣乍暖還寒的幽美。早春圖無處不體現了:“遠近淺深、風雨明晦,四時朝暮之所不同。”使北宋山水畫得到很大的突破。
(二)空間觀念的體現
《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飄飄渺渺,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8]“三遠法”類似于今天的透視,使畫面具有空間感和真實感。《早春圖》中“三遠”都有著很好的體現。畫面最上方的高山,左側與前方的山頭相連接,右側則隱入云端,給人以雄偉屹立之感,煙霧的渲染使畫面更為高遠。恰如郭熙所言:“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這也說明中國畫的留白在畫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早春圖》中的留白,不僅僅襯托出了初春的冷、突出了山之高,更是表現出了山和云的虛實變化,表現出了畫面的高遠,豐富了畫面的意境。國畫善用留白,不僅烘托出畫面的主題,更使畫面具有空間感。《早春圖》在畫面的中景部分,山脈綿延起伏,樓閣與樹木交相呼應,畫家著重表現山澗流水的彎彎曲曲,樓閣和樹木的前后關系,以及畫面左側的小路綿延伸向山后,使畫面富有景深,謂之深遠。國畫中深遠表現使畫面不在是平面的表達,讓觀者渴望探究山內的世界。與深遠的表現不同,平遠不及深遠細碎,給人以縹緲的意境。《早春圖》中,畫家將近景格外突出,使畫面的視覺集中在近處的兩顆平行生長的樹上,刻畫精細,中景和遠景則表現得較虛,給整幅作品營造出“意”的內涵,這種含蓄的表達,正是文人所鐘愛的。
(三)筆墨分析
郭熙的《早春圖》在筆墨上吸取了李成的筆墨特點并有所發展。相較之下,李成的筆墨更為秀潤,據說李成用墨惜墨如金,善用淡墨。而郭熙的筆墨則更為豐富,不僅善于淡墨的層層渲染,還大膽使用濃墨、焦墨加強山石結構。這一點看,郭熙雖師法李成,卻不局限于模仿李成,反而有集眾家之所長的特點。在《早春圖》中,畫中墨色的虛實、濃淡富有變化,墨色酣暢淋漓,使畫面有骨有肉,烘托出初春景象。《早春圖》中,郭熙對山石、樹木的刻畫也很有特色。近處的大石用皴筆,墨重,水份較多,在后面的水中山石則多為擦染,筆中水份較少,畫面呈現近處明潔而后面松秀,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產生了各自的妙意。郭熙在畫樹時的用筆瘦硬挺拔,其樹枝是典型的“鹿角枝”與“蟹爪枝”,非是筆法墨趣相背,卻都是傳神之筆。郭熙的筆墨既能淡潤也能渾厚,有李成的“淡墨如煙”,也有范寬的“雄壯渾厚”,用筆剛勁靈秀,用墨淡潤渾厚,融合了南方山水的靈秀之氣與北方山水的雄壯之勢。郭熙對于筆墨的運用,并不局限于對某一家山水風格的學習,并最終自成一家,他的山水中柔中帶剛,打破了北宋南北山水各自的不足,在山水畫的表現上可謂集大成者。
三、結語
北宋畫家郭熙繪畫早期師承李成,后在前人作畫技法的基礎上觀察深思,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畫風格特點。《早春圖》創作于郭熙繪畫風格成熟之后,畫面在構圖上巧妙利用了“三遠法”,并善用留白,山頭云霧環繞,使畫面極富意境。畫家筆法精微,用墨淋漓,在畫山石樹木時,善用“云頭皴”和“蟹爪枝”等技法,在畫面的布景中,以精妙的表現手法,真實表現出了初春時節,大地尚未回暖,樹枝剛剛開始露芽的景象。達到了畫家希望的“可望、可游、可行、可居”的山水的自然觀念。郭熙的山水集眾家之所長,與宋初李成并稱“李郭”, 對后世影響深遠。
注釋:
[1]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宋]郭思.林泉高致集·序[M].四庫館,1868.
[3][元]黃公望.寫山水訣·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7.
[4][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5][6][7][8][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山水訓[M].四庫館,1868.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3]郭若虛.圖畫見聞志[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