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很久沒讀到過這樣的作品了。這是我在讀過楊瀟涵《昨日之歌》后的感慨。在展卷之前,我在想一個問題:這位生于1996年的女生,如此年輕,為何要選“昨日之歌”作為書名。她其實又有多少昨日可以追憶呢?
看書。《昨日之歌》以溫哥華某高中華裔女生莫百萱的視角,講述莫百萱與韓憶的青春愛情,講述莫百萱與一群好友柳惜時、顧懷等的成長,無疑,這算是留學生文學的一脈了。
1990年代,諸如《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之類的留學生文學作品曾風靡一時,但很快這一類的寫作就式微了。而讀罷《昨日之歌》,我的感覺是,這部作品跳過了1990年代,直接與1960年代白先勇的作品對接上了,從文字的調性上看,更是如此。
在《昨日之歌》里,沒有留學生在市井嘈雜中謀生活的片段,也沒有留學生為選擇留在加拿大還是回國而彷徨的片段。反倒是有湯顯祖筆下柳夢梅與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覺。總之,故事相當單純,卻恰恰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味。
楊瀟涵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2008年去了加拿大,師從世界著名鋼琴教育家李金星教授學習鋼琴。現就讀于加拿大著名學府麥吉爾大學鋼琴演奏專業。
楊瀟涵的父親告訴我,女兒小學五年級去加拿大后,就中斷了中文語文課的學習。到了加拿大,當時楊瀟涵的父母最關心的是她的英語學習以及鋼琴專業課學習。而沒想到的是,楊瀟涵從電腦上,通過網絡,開始看中國古典文學。譬如《詩經》,譬如唐詩宋詞,譬如《紅樓夢》。楊瀟涵說自己寫作《昨日之歌》,深受紅樓夢影響。從《昨日之歌》中讀到的句子來看,確實如此。如“我與惜時,自小被父母教導,身為女子該是神清骨秀,儀態端莊,言談舉止應當從容自若,雖已經減少了諸多要求,但這仍是體現家教的要素之一,我和惜時從不敢懈怠。而學校里的外國女孩子走路大步流星,常常席地而坐,隨勝率真,別是一種不一樣的風情。”這樣的觀察與白描手法,這樣的遣詞造句,確實有中國古典小說的影子。
看來,楊瀟涵離開國內到了加拿大,恰恰脫離了國內當前的文學語境。
盡管《昨日之歌》總體上文字量不大,相當于一部中篇小說,但恰恰如曹雪芹寫《紅樓夢》一般用時良久。總創作時間跨度達到7年。作為這部小說的第一位讀者,楊父說,剛到加拿大不久,楊瀟涵拿出一篇叫做《車站》的短篇小說給他看。他在辦公室看著看著,竟然沉靜下去,一口氣看完了。這是一部剛上初中的小女生所寫的作品,寫的是男女戀情。如果是思想略守舊的家長,很有可能讓這部小說無疾而終。而楊父卻鼓勵她投稿到溫哥華當地華人報刊。沒想到報刊總編竟然要與作者面談。
《車站》在溫哥華中文報刊連載。之后,楊瀟涵開始嘗試,在展現青春愛情中的甜蜜與美好、錯過與誤會、愛情觀的碰撞,以及友情與陪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際矛盾之外,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更想要實現古典音樂與文學的結合。
書中有一些微信碼,掃碼就能欣賞楊瀟涵的鋼琴演奏。譬如塞西莉·夏米娜德的《六首音樂會練習曲》、巴托克《鄉村的夜晚》等等。當然,這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創新,更重要的是,《昨日之歌》的行文,讓我覺得這部小說,本身洋溢著詩情畫意,我甚至覺得在未來有機會的話,楊瀟涵甚至可以以音樂劇的形式,將這部小說展現在讀者與觀眾面前,讓人們以另一種方式來感受這部留學生文學的清新之作。
作者蕾秋·喬伊斯憑此書獲得當年英國圖書獎“年度作家”,并在2014年入圍“英國年度作家”短名單。這是一個關于跨越藩籬、不要畏懼未知的療愈故事,一首跳動著希望和溫暖的動人情歌,還有音樂那撫慰人心的神奇力量。
這兒有家唱片行。一家明亮的小小唱片行。店里卻塞滿了古典樂、搖滾樂、爵士樂、流行樂等各種黑膠唱片。它時常開到深夜。孤獨的、失眠的、傷心的或是無處可去的……形形色色的人來此尋找唱片,或者,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只要告訴唱片老板你此刻的心情,或者講講你的故事,他總能為你找到最合適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