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教育體制發生了極大變化和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的應用與滲透,對美術教學的開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開展美術教學,可以為美術教學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培養出一大批高質量的美術人才,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目標。針對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的美術教學展開深入的研究,以供相關人士的借鑒。
關鍵詞: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美術教學
目前,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在美術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已經成為了提高美術教學水平的重要保障,深受學校內部的高度重視。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的出現,要求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體現出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提高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美術技能技巧,并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滿足現代化美術教學的發展需求,進而確保美術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一、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的概述分析
對于我國傳統的美術教學,過于強調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嚴重影響著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而且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非常少的。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課堂上的知識向課外進行延伸,美術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
現代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出現了全新的現代美術教學理念,極大地彌補了傳統美術理念存在的缺陷,彰顯出了美術教學的意義和價值[1],并致力于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積極轉變學生的學習地位,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要善于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友誼,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激發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熱情,從而促進美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開展美術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一)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美術課程屬于視覺藝術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用心感悟,加深對教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2]。而且美術教學也有著一定的規劃性和條理性,對于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極為有利的,有利于實現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是調動學生學習美術興趣的重要推動力量
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要加強教學計劃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結合實際生活,對于美術形象設計也是極為有利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活動中,保證自身較高的參與度,進而通過自主學習提高美術教學水平。
三、現代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
要想促進美術教學的順利開展,就必須要保證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著課堂教學的主導權[3],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調查與分析,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停滯不前,嚴重阻礙著美術教學的開展。
(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很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感
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必須要具備較高的審美情感,這也是現代美術教學開展的重要一個方面。但是,在一些美術教學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設置相應的思考性問題,即使設置了,也是形同虛設,提示點過多,其挑戰性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4],進而很難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與美術教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嚴重背離。而且由于教學方法的單一,對于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很難正確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從而無法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此外,在現代美術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手段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現代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進步,對美術教學的開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圖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所以,在美術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從而確保良好的美術教學效果。
四、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的美術教學的完善措施
(一)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要保證學生較高的學習熱情與潛能,推廣自主探究式學習,為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創造便利。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將教學內容拓寬開來,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在結合美術教材的基礎上,要加強相關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5],將學生生活中的美術元素滲透進去,實現因材施教的美術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適當展示名人名作,插入學生喜愛的動漫短片或卡通畫等,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保證學生較高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引導性角色,引導學生善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欲望。
(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感
在現代高科技飛速發展的影響之下,要求人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情感,當然學生也不例外,加強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是現代美術教學的重要一項內容。基于現代美術教學觀念,不能過于注重傳授美術知識和技法,要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引導學生要善于思考問題,尋求多種途徑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在開展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學情境的創設,在特定的美術文化情景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生審美情感的提升,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增強學生身心的舒適感與愉悅的心情。
除此之外,加強教學情境的創設[6],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的共鳴,產生學習動機,保證較高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高山流水》學習中,在課本知識講解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播放我國秀麗的大好河山,并搭配適當背景音樂,這樣可以保持學生較高的注意力,加深對山水畫的理解和感悟,仿佛真實融入到作品情境之中,產生思想共鳴,進而保證學生較高的審美情感。
(三)開展實踐性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
在開展美術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并引導學生樹立高度的自主創新觀念。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突破傳統教學的固定模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拉近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集中整合美術理論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實踐技能和水平的提升。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激發創作的靈感,強化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要鼓勵學生全面分析繪畫的內容,對作品中涉及到的環境和細節,要通過多種創作方式來進行思考,比如對比、觀察以及總結等創作方式[7],進而確定出最佳的方式,創作出最為優秀的美術作品。此外,還要提高對美術手工創作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對于美術手工制作來說,是集陶藝、雕塑以及設計等于一身的美術創作活動,其特點就在于具有較高的趣味性與實用性,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訴求。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制作對象的形態和結構等,有助于提高學生動手創造的能力和水平,能夠創作出更加優秀的美術作品。
(四)加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在現代美術教學過程中,要應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這對于提高美術教學水平是尤為重要的。在現代科技的帶動下,可以增強美術教學的直觀感受,保持學生較高的學習集中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確保美術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就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與配置,使教學內容真實呈現在學生面前,確保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多觀看一些介紹畫家生平的電影,比如《達芬奇的一生》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會和感悟畫家的生活背景、創作背景、作品風格以及思想情感等。在講解現代設計過程中,也可以播放電腦美術在影視作品運用、時裝秀等,這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也具有極大幫助。
(五)展現美術學科魅力,體會作品內涵
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美術學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比如晉書法和元山水畫等,大大彰顯出了古代文人高尚的審美情操和高貴的人格魅力等。再如當代作品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可以感受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8],比如卡通動漫和3D設計等,均匯集了眾多美術工作者的思想結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認識到作品凝聚了畫家的心血,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更是當時文化和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文藝復興三杰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與挖掘,更好地領會畫家的創作意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必須要積極開展美術教學,創設高效的美術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從而更好地實現美術人才培養的建設性目標。
參考文獻:
[1]韓汀,何富榮,李潔.現代美術教學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27):130.
[2]杜宇婧,郭婷婷.現代美術教學理念下的美術教學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129.
[3]尚尚.關于美術教學策略的探究——基于現代美術教學理念[J].知識經濟,2016,(12):171+173.
[4]趙金霞.分析美術教學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152-153.
[5]趙彬,鄒暢.高校美術教學改革中突出問題及對策探討[J].戲劇之家,2015,(19):190.
[6]馮統.美學精神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亞太教育,2015,(02):83-84.
[7]徐露旖.現代美術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方法——以美術鑒賞課為例[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4,(11):28-29.
[8]周珂.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對空間多維性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賞析現代美術作品[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9):270-271.
作者單位:
赤峰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