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勝南 張雪 郭家娟
【摘要】《黃帝內經》為中醫心理干預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書中的氣機升降學說、七情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都為中醫心理干預提供了辯證基礎和理論支撐。以中醫角度作為出發點,對患病人群進行心理干預,以《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作為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運用中醫心理干預手段進行心理疏導,本文將對此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字】心理干預;中醫心理療法;情志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1 中醫心理療法的背景
中醫心理療法源遠流長,《黃帝內經》問世之后,中醫心理療法理論體系初步形成。該書中心理治療理論初步構建,并且確定了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具體治療方法,為其后的中醫心理治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醫在心理治療疾病方面,其堅實的理論基礎也對臨床的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 中醫心理干預手段
中醫心理治療[1]又稱“意療”,是一種運用中醫的理論,單純借助于語言、行為等方式來改變患者對事物的消極態度,改善患者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情緒不暢、或因情志不暢日久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從而達到治療或康復作用的目的。主要包括中醫情志療法、中醫認知療法和中醫行為療法。
2.1 中醫情志療法
中醫情志療法是指醫者引導患者產生某種情緒,治療患者因不良的情志活動導致疾病的一種方法。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功能的調節起重要作用,但若人體的某種情志過極,超越了人體自身生理調節范圍和心理適應能力,即可導致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的心理干預從疾病產生的病因進行治療,在臨床中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2.1.1 情志相勝法
情志相勝法[2]是根據《黃帝內經》的五行學說理論,運用七情相勝理論作為治療原則,通過一種情志活動來平衡另一種因某種刺激而引起的不良情志活動,從而恢復患者正常情志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怒傷肝,悲勝怒。根據其中醫的五行的對立制約關系,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相克的心理疏導,從而達到中醫的根本平衡,即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現該療法主要用于調整因情志過極而導致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的各種癥狀。
2.1.2 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是以人的情志可以影響氣機的升降出入為基礎,通過對不良心理因素的條暢,從而使氣機的升降出入恢復正常的一種療法。例如精神抑郁之人多易形成氣滯、血瘀體質,使之“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氣機調暢則血行易通暢,即中醫所說氣行則血行。故本法可用于治療氣滯、氣逆等一系列的氣機升降失調的情志癥狀。
2.1.3 順情從欲法
順情從欲法[3]又叫“順意療法”,是順從患者的意志、情緒,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釋卻患者的心理病因,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狀態,糾正身心異常的一種方法。例如當因情緒抑郁而致病的患者想要安靜的環境,則應順應患者的意愿,安排其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患者可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心情變得舒暢,對患者抑郁情緒的糾正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1.4 寧靜神志法
寧靜神志法[4]是患者通過靜坐、靜臥或靜立等方式進行自我控制調節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此過程中患者可達到“內無思想之患,外不勞形于事”的境界。現代的瑜伽,就是寧靜神志法中的一種,通過靜坐、靜立,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的和諧統一。在鍛煉的過程中患者能夠忘卻煩惱,真正得到心靈上的升華,逐漸擺脫不良情緒的干擾。該療法現多適用于以煩躁、焦慮為主要表現的更年期綜合征的患者。
2.1.5 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5]是通過改變患者的生活環境和方式,轉移或分散患者的某種思維的集中點,免于與不良刺激因素接觸,使之擺脫不良情緒的一種治療方法。一些患者往往過于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若有一項指標升高或降低則會緊張、焦慮,這種不良情緒則會致病,使身體將康狀況更差,移情易性法則是根據這一特點,通過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或環境,引導患者轉移注意力,或根據患者的愛好,采取不同的措施轉移患者的關注點,從而達到消除緊張、焦慮,達到調整情緒而治療疾病的目的。
2.2 中醫認知療法
以患者的認知活動作為操作對象,通過改善患者的認知,間接達到解決行為、情志、軀體方面的問題。
2.2.1 安慰開導法
安慰開導法是在了解患者情緒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基礎上,通過言語交談來糾正其不良的情緒和情感活動的一種方法。中醫講究整體觀念,治其本,心理治療也需要從本治起。通過對患者的安慰勸導,使其心情舒暢,拋除煩惱,增強患者戰勝不良情緒的信心。
2.2.2 疏神開心法
疏神開心法是醫者對患者如知己,以誠相待,使患者把心中的疑慮講出,醫者再客觀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同時讓患者意識到起自身才是最主要的情緒來源,并向患者傳遞自己不僅是疾病的主體,更是戰勝疾病的主體,幫助患者不斷提高理性認知,達到戰勝不良情緒的目的。
2.3 中醫行為療法
中醫行為療法是醫者通過某種行為對患者的情緒或行為方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起到治療患者不良情緒的一種方法。
2.3.1 習以平驚法
習以平驚法是通過反復對患者進行一種可耐受的情緒刺激,逐漸使患者對該情緒的耐受度得到提高,從而恢復常態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例如容易驚嚇的患者偶爾進行驚嚇刺激,則可承受的驚嚇程度就會提升,進而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該療法與現代西方系統脫敏療法頗為相似。
2.3.2 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是利用言語、動作等,在不知不覺中誘導患者對醫生充分信任,引導患者接受醫生的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該療法主要用于治療疑心重而導致焦慮、抑郁的患者。
2.3.3 社交療法
社交療法是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增加與人的溝通能力,很多情志致病的患者多伴有社交恐懼癥。社交療法就是根據患者的這種癥狀,逐漸的與患者交流,讓患者感受到別人對他們的愛,并讓患者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這樣才能增加患者與人溝通的信心。鼓勵患者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們交流,在娛樂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生活中的樂趣,這樣他們才會克服原來的恐懼感,消除不良情緒達到治療目的。
2.3.4 放松療法
放松療法又稱松弛療法,是患者通過訓練有意識控制自身生理心理活動,改善機體紊亂狀態的治療方法。氣功是我國古老的身心放松方法[5],它以自身為對象,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糾正身體及心理的紊亂狀態,防治心身疾病。
2.4 其他療法
如中醫情境療法、精神支持療法、心理養生療法。
3 討 論
中醫重視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通過對患者不同情緒致病的辨證分析,采用不同的中醫心理治療,臨床效果顯著。中醫心理干預節省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有利于國民經濟與和諧社會的發展,為廣大貧苦人民送來了希望,尤其一些缺醫少藥的貧困地區,不僅減輕了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亦為國家醫藥衛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將在以后的實踐中對中醫心理干預的方法進行豐富、完善,以補充我國中醫心理學理論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楊玉琴,趙宗翼,陳 嶸,等.中醫心理療法與支持療法的相關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6,27(5):35-36.
[2] 汪衛東,郭蓉娟.中醫心理危機干預與災后常見心理疾病 防治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214.
[3] 張中菊,華 丹,白 雪.淺析中醫心理療法[J].醫學信息,2011,(9):4543-4544.
[4] [崔志義,王 磊,崔 健.等.論中醫心理治療[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3):49-50.
[5] 金明玉.中醫心理療法淺析[J].陜西中醫,2008,29(4):512-51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