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常瑞利 楊文學 楊雨鑫
【摘要】目的 分析歸芪除痹湯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服用歸芪除痹湯加甲鈷胺片,對照組服用桃紅四物湯加甲鈷胺片,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周圍神經病變改善情況。結論 歸芪除痹湯加甲鈷胺片的治療組,在周圍神經病變的改善方面,明顯優于桃紅四物湯加甲鈷胺片的對照組。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芪除痹湯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四肢末梢麻木、刺痛、發涼、蟻爬感等癥狀,并且容易導致肢體皮膚損傷、破潰,尤其是下肢,從而導致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西醫多采用甲鈷胺等維生素類藥物營養神經治療,但是多存在起效慢,癥狀改善不明顯等缺點。中醫對于此種疾病的治療,以往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是效果也不理想,我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往往糖尿病病程較長,患者除了有血淤表現以外,往往還合并氣虛,,基于此,我們提出了補氣活血,溫經通絡的治療方法,并且基于此理論,提出了歸芪除痹湯,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科室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36~70歲,平均(50.1±2.4);合并高血壓22例,高脂血癥20例;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35~69歲,平均(51.7±2.3)。合并高血壓21例,高脂血癥19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以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歸芪除痹湯加甲鈷胺片,方藥組成:黃芪60克,當歸30克,地龍12克,炮附子8克,桂枝10克,懷牛膝10克,葛根12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
1.2.2 對照組
桃紅四物湯加甲鈷胺片,方藥組成:桃仁12克,紅花10克,當歸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6克。
2組患者同時服用西藥降糖藥,伴有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癥的患者同時常規服用降壓、降脂藥物治療,2組均治療8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②肌電圖測量患者治療前后的腓總神經和腓腸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③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情況。
1.4 納入標準
1、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1型、2型)者,2、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四肢或者雙下肢有麻木、發涼、刺痛或者蟻爬感等感覺異常,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療效
臨床觀察結果顯示:經過8周的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改善,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比較
2組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減輕,觀察組較對照組癥狀改善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患者由于長時間患病,對身體損害很大,所以常常會出現氣虛表現,氣虛導致血液循行無力,從而導致血液瘀滯,導致肢體出現麻木、發涼、刺痛等各種表現。歸芪除痹湯以黃芪為君,重用黃芪補氣,當歸為臣,二者同用補氣養血,地龍為蟲類藥,擅長通筋活絡,配合葛根舒筋活絡,牛膝補肝腎還可以引血下行,炮附子、桂枝、細辛可以溫陽活血通脈,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血,活血溫陽通絡功效。本次研究,治療組的各項治療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了歸芪除痹湯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7.
[2]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