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順祿
【摘要】目的 總結并歸納白蛋白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黃疸患兒80例,使用計算機表法將患兒分為分析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均采用藍光照射,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加用茵梔黃治療,分析組加用白蛋白治療。結果 分析組有效率為97.50%(3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31/40),兩者之間相差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降低,且分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之間相差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新生兒黃疸時,藍光照射結合白蛋白治療方案明顯具有更高的治療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兒體內C反應蛋白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黃疸;新生兒;白蛋白;藍光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導致的兒科疾病[1]。明顯癥狀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有些患兒伴有發熱、腹痛等表現[2]。本文針對我院80例黃疸患兒,采用藍光照射結合白蛋白的方式對分析組研究對象進行治療,總結并歸納白蛋白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現取得較好的結論,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黃疸患兒80例,使用計算機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分析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治療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52天,平均(25.13±2.20)d;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51天,平均(25.16±2.24)d。兩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P值均大于0.05,數據從統計結果,不具有意義,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藍光多次間歇照射,每次照射時間為8~12 h,連續照射2~3天。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茵梔黃(生產廠家: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07)進行治療,1 g/次,3次/d。分析組加用白蛋白(生產廠家:奧地利奧克特琺瑪藥劑生產有限公司,批準文號S20130030)進行治療,按照1.5 g/(kg·d)的劑量將其溶于20 mL的10%葡萄糖溶液中,給藥方式為靜脈注射。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以及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
1.3 觀察指標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C反應蛋白水平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且3d內未發生復發;②有效:C反應蛋白水平有所下降,臨床癥狀明顯減輕;④無效:C反應蛋白水平依然異常,臨床癥狀未好轉。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將80例黃疸患兒的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 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有效處理,有效率采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x2檢驗;C反應蛋白水平采用(x±s)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t檢驗,結果顯示,P<0.05,便形成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有效率的比較
分析組患兒痊愈24例,有效15例,無效1例;對照組痊愈17例,有效14例,無效9例。分析組有效率為97.50%(3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31/40),兩者之間相差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C反應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降低,且分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之間相差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①膽紅素生成過多;②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③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④肝內型膽汁郁積性黃疸;⑤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茵梔黃的臨床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不夠滿意,白蛋白有助于增加血容量,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對于運輸、解毒和營養補給均有較高價值。
此項試驗中,分析組有效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分析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根據上述材料,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藍光照射結合白蛋白,有助于患者體內炎癥反應的減輕,與陳文超[3]等人的研究內容相符,值得廣泛應用,提升臨床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在治療新生兒黃疸時,藍光照射結合白蛋白治療方案明顯具有更高的治療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兒體內C反應蛋白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 敏,張 芳.白蛋白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4):1927-1928.
[2] 袁 軍.白蛋白對新生兒黃疸治療效果的分析[J].母嬰世界,2016,7(13):91-92.
[3] 陳文超,程紅斌.白蛋白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0):5035-503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