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因參加侄女婚禮買的是換乘票,所以在徐州有近四個小時的空檔。我們便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去了龜山漢墓,感受漢代王室風尚,體味歷史滄桑,了解徐州的歷史文化。
徐州是座古城,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謂“兩漢文化看徐州”,這不僅因為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更是因為徐州有著歷經滄桑的漢代三絕:漢墓、漢化像石、漢兵馬傭。位列三絕之首的就是龜山漢墓,墓主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與其夫人。
下了車,看到不遠處有一座不高的山,山上沒有多少樹木,圓圓的形狀像一個烏龜伏在地上,因而得名龜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就是因為此山下面保存著一座構造完整的漢代王陵,使它聲名遠揚。我們走近墓道的入口處,墓道是運送棺木的進口,原本是露天的,挖掘后為了便于保護和管理封了頂,建造了門廳,門廳上邊工整地寫著“龜山漢墓”四個大字,除此之外均保持原貌。在兩個甬道入口的左側不遠處擺放著一堆長條石頭,共二十六塊,這是甬道口的塞石。塞石打鑿得非常精細,每塊重六噸以上,而且這些石頭都不是徐州附近的石材。那個時代,生產力不發達,古人究竟通過什么方式把這些條石運來并塞進甬道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更有趣的是,其中一塊塞石上面還有一段古文:帝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槨,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心者悲之。譯成白話文意思大致是:后世的賢大夫們啊,我雖然是一代楚王,但我敢向天發誓,我的墓中可沒放什么華貴的服飾、值錢的金寶玉器,只不過埋了我的棺木及尸骨,當你看到這刻銘時,心里一定會為我悲傷的,所以你們就沒必要動我的墓穴了。放在今天來看,劉注這番話,無異于“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沒進墓道前,我仔細看了這座墓葬的平面圖。漢墓由兩條甬道、兩條墓道、十五間墓室組成。座東面西,東西全長八十三米,南北最寬處達三十三米,總面積七百多平方米,容積達兩千六百多立方米,幾乎掏空了整座山體,是徐州地區唯一能夠確定墓葬主人身份的漢代楚王陵墓。確定身份的根據是方龜鈕銀印,上面刻著“劉注”,它質地為白銀,印鈕上方是一只爬行的烏龜。這個印章有一個有趣的來歷,那是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份,附近的一個農民在墓室里面撿到了劉注的印章,掛在自己身上達四年之久,由于該農民不清楚它的特殊作用及價值,其間還試圖把上面的劉注二字磨掉,直到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時,才從他手中征集過來,并證實了墓主的身份。
因為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所以中間以壺門為界,南十間為劉注墓,北五間為夫人墓。兩條甬道,全長五十六米,甬道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寬一百零六厘米,甬道沿著中心線開鑿的最大誤差僅五毫米,精度為萬分之一,可以說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
我們走進甬道,用手摸一摸石壁,非常光滑,都是經過打磨的。甬道上方的夾角都是直角,過道地面兩側都留有排水槽,可見古代工匠考慮得十分周全。走不遠就到了十五間墓室的第一間馬廄,廄里有拴馬樁和飲馬池,旁邊還擺放著一個出土的陶盆和一個陶俑,象征著馬的食槽和馬夫。挨著馬廄對面是放置車輛的一間庫房,旁邊是車馬間,里邊擺放著出土的四件陶馬和一些鐵質車馬器,其中陶馬身高不過五十厘米,卻骨骼奇偉,神采飛揚,尤其對馬頭的刻畫更是惟妙惟肖,符合真馬的剖析比例,突出了駿馬的豪放個性。又走幾步,就到了劉注的禮樂器具室,類似現在的歌舞廳,這間墓室里出土了大量翩翩起舞的歌舞俑??梢钥闯?,在漢代,從皇帝到貴族、官吏都好歌樂舞,特別會享受。他們在欣賞歌舞的同時,還要品嘗美食。所以,在禮樂室的旁邊特意安排了一間廚房,廚房中放著炊具、餐具、食物等供活動時享用,廚房里邊還有一口水井。再往前走就到了武器庫,旁邊還放著兩塊大石頭,這是用來堵塞武器庫大門的,防止武器被盜。里邊有一個最小的墓室,僅有四平方米,那是一間廁所,里面放的兩個盆是用于洗手的,有蹲坑、扶手,這在漢代算是高級廁所了。前邊有一間墓室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也是十五間墓室中打鑿最精細的一間,這是劉注的棺室。墓室北面墻上清楚地顯示著一個真人大小的陰影,看上去就像拱手迎賓狀,面東而立,被稱為“楚王迎賓”。
陰影為什么會出現在棺室?這給龜山漢墓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至今仍然是個謎。再往里走,有一道門叫壺門,通過這道門才能進入劉注夫人的墓室。從墓中清理出的錢幣推斷出劉注比他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說在劉注下葬三年后才將這道門打通,在當時叫做“開門尋夫”。劉注夫人的墓室有音樂廳、前殿、棺室、廚房和廁所等五間墓室。墓室打鑿得比劉注的墓室粗糙,據墻壁上的解說詞介紹,兩個棺室在挖掘時并沒發現劉注和夫人的棺木和尸體,有可能被盜,這仍然是個謎,墓室里擺放的棺木都是仿制品。
據專家推測,龜山漢墓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使是三百名能工巧匠一起動工也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劉注在位只有十三年時間。可想而知,他要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來打鑿這座地宮。所以說,龜山漢墓不僅是當時封建貴族奢侈生活的見證,也是漢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搬家的味道
搬家在人的一生中是很平常的事,但每次搬家都讓我嘗到了生活中不同的味道。
我們兄弟姊妹六個,我是老大。第一次搬家是一九七九年我結婚那年。父親在村里要了一個房號,在親戚的幫助下,先蓋起一間二十多平方米的土坯倉房。父親和我說,“咱們家人口多,在一起住不方便,結婚后你就搬出去,先住在這個倉房里,以后有錢再蓋大房子。”搬家那天,因為東西少,所以沒用生產隊的車。我和愛人還有弟弟們用自家的小推車把僅有的一個炕寢、一個地桌,還有被褥、衣物和鍋碗瓢盆等,一共推了兩趟就搬完了。當時,我在村里當民辦教師,每天掙八個工分,一個工分合不上一元錢。掙的錢買一年的口糧后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多余的錢再蓋新房。于是,我和愛人在這個倉房里住了整整六個年頭。
一九八六年,我被調到縣委辦公室做秘書,由于工作需要,縣里要求我把家從小河東村搬到縣城。當時縣里的公房很緊張,到縣城只能租房子。搬家那天是十月底,還下著小雪,縣委辦公室安排了兩臺大貨車和一臺北京吉普車。親戚和鄉親們來幫忙和送行的有五六十人。大家怕我們到了縣城無依無靠,用什么還得求人,所以把所有的東西都裝上了車,兩個大車裝得滿滿的,還包括自家的一百捆燒火草、養的一頭豬、二百多塊紅磚。臨走時,父母含著眼淚,鄉親們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都親切叮嚀我,“到縣里好好干,別忘了常回家看看?!碑敃r我心如刀割,留戀我的父母,留戀我的父老鄉親,留戀滋養我的這片黑土地。
到了縣城,租的房子不大,兩車東西卸完都堆滿了,親戚們幫我在院子里蓋了一個臨時的豬圈,把豬放到里邊。城里人看到了都嘲笑地說,“真是屯老二進城,什么都舍不得扔啊!”當時,我的心里雖有些難受,但我相信,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一定會過得越來越好。當然,后來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到了縣城,我一個人上班,愛人沒工作,和兩個孩子又都吃農村糧,生活比在農村困難得多,成了縣直機關干部的扶貧對象。一九九○年,縣人事局給了我五百元扶貧資金,讓愛人用這筆錢干點什么。我掂量來掂量去,從農村來的搞養殖業有經驗,還是養雞吧。那年,我從省獸研所一次買了五百只肉食雞雛,養了兩個多月都長到了五斤多,自己留了兩百只做種雞,剩下的都出手了,不但賣出了本錢,還剩下了種雞。那一年,縣政府又分給我一套公房,我和愛人在新房的院子里扣了一個塑料大棚用來養雞。搬家時租了兩臺四輪車,連雞帶雞籠子足足拉了兩車。我們分的房子是六十年代蓋的,是過去領導居住的,都是連脊的房,一趟連脊房共住四戶,我分的房是東數第二戶,養雞有味,必然會影響到左鄰右舍,即使人家沒說什么,自己也覺得過意不去。一家養雞影響了周圍的環境,所以我和愛人商量把雞賣了干點別的。琢磨來琢磨去,我們決定在院子南側,靠道邊建一所小房,開起了小賣店,雖然掙不了大錢,一年的吃喝費用肯定是夠用了。一九九○年,全縣進行房屋產權制度改革,所有公房都做價處理給個人,我就花錢買下了這所房子。
一九九二年,我被調到土地局任副局長。第二年,土地局蓋家屬樓,我賣了平房又住進了樓房。搬家那天,親戚開著兩輛四輪車跑了一百多里路來到縣城幫我,讓我內心十分感動。樓房能用的都留下了,剩余的東西都給親戚們拉走了。能住進樓房可真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記得在小學讀書時,課本上寫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是孩子們的憧憬,可如今都變成了現實!住樓后,我又買了一臺二十五英寸的彩電和一臺冰柜,家里也裝上了電話,生活可以說是幸福美滿,這讓我從內心感謝這個時代。
二○○七年,有一個建筑商在縣城蓋了一棟二十一層的高樓,開創我縣多年來沒有高層住宅的先河。我把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賣了,又添點錢,買了一個兩居室的高層,也體驗了一下坐電梯的感覺。搬家那天,只找了三個蹬三輪車的就把家搬了,不該拿的東西都賣了,但有一樣東西我是必拿的,那就是我多年積攢的書,用紙殼箱子裝了四五箱。書很多也很沉,愛人勸我賣掉,我和愛人說,“咱們家什么都可以賣,唯獨這些書不能賣,這可是我的寶貝呀!”搬到新家,所有的家具和電器自然都是新的。住進高層后,感覺自己和大城市的人也沒什么兩樣了。
二○一六年,我離開了工作崗位正式退休?;叵肫饏⒓庸ぷ饕詠矶啻伟峒?,盡管每次搬家都是喬遷之喜,但搬家也是很操心的,也是很忙活人的。我和愛人說,“以后再也不搬家了,我們就在這棟樓里安度晚年!”
從農村搬到縣城,從平房搬到樓房,又從樓房搬到高層,一次次搬家的經歷,讓我感受到時代在發展,改革在深入,生活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