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源



摘要:在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的實施中,實現了數字電視和數字廣播節目信號的播出,為廣播電視的模數轉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章對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技術方案與實現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無線數字化覆蓋;數字電視;數字廣播;單頻網;多頻網
1 播出任務背景與主要內容
在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的實施中,為推進無線廣播電視數字化轉換工作,利用全國無線廣播電視骨干發射臺進行規劃,各新增配2部大中功率數字電視發射機和1部調頻頻段數字音頻廣播發射機,并對節目源、天饋線、塔桅、防雷接地、空調、供配電等進行了配套更新改造,轉播中央電視臺12套電視節目、1套中央模擬廣播節目和3套中央數字廣播節目。工程規劃的單頻網發射8套中央電視節目,多頻網發射4套中央電視節目,其中多頻網許可插播部分地方節目,啟動3套中央廣播節目的無線數字化覆蓋試點。
2 技術標準
地面數字電視采用DS13-DS48,規劃2個地面數字電視頻道、安裝兩套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發射系統,以單頻網或多頻網的形式覆蓋。761,764, 794臺與相鄰臺站轉播CCTV-1等八套節目的頻道采用單頻組網,調頻頻段數字音頻廣播利用原中央一套頻率進行改造。
系統采用DTMB標準體系,視音頻壓縮分別采用GY/T 257.1-2012(簡稱 “AVS+”)和GB/T 22726-2008(簡稱“DRA”)標準。
3 系統構成
如圖1所示,地面數字電視系統的構成主要由前端系統、節目傳送鏈路和地面覆蓋網絡3部分組成。
中央電視臺前端系統實現12套電視節目的編碼、復用,加擾加密生成1路傳送碼流,經單頻網適配器后通過中星6A衛星傳輸,同時不加擾加密生成1路傳送碼流,經地面傳輸網絡(光纜或數字微波等)進行備份傳輸。
3.1 地面數字電視前端系統
12套中央電視節目進行AVS+標清編碼后,復用加擾為2個頻點,一路為CCTV-1等8套節目,另一路為CCTV-7等4套節目,對通過衛星傳送的碼流進行加密/加擾,上傳到中星6A。
視頻編碼采用AVS+標準,每套節目平均碼率為2.2 Mbps,音頻編碼采用DRA標準(立體聲),每套節目碼率為128 kbps,復用后生成的兩路傳送流碼率分別為18.624 Mbps和9.3 12 Mbps。
3.2 地面數字電視節傳系統
如圖2所示,主用節傳系統由單頻網適配、衛星調制器及衛星通道、專用衛星接收機和專用激勵器中構成。采用中星6A作為節目傳輸主鏈路,2個載波加密傳送;中央節目備份傳輸鏈路通過在各任務臺站接收中星6B上MPEG-2編碼方式的節目,在本地進行AVS+轉碼、統計復用的方式實現。
各發射臺使用AVS+專用衛星接收機進行解調解擾接收后,給到發射系統。
主用衛星傳送鏈路技術參數:中星6A轉發器12 B(C波段),軌位東經125°,調制方式DVB-S。第一路碼流下行頻率4 131 MHz,垂直極化,QPSK 3/4符號率14.8 MSps滾降系數0.2;第二路碼流下行頻率4 145 MHz,垂直極化,QPSK 3/4符號率8.33 MSps滾降系數0.2。
3.3 地面覆蓋網絡
地面覆蓋網絡如圖3所示,規劃2個頻道發射,不加密播出,采用單頻網或多頻網進行傳輸覆蓋。其中一個頻點含8套央視節目,以單頻網方式進行發射;另一個頻點含4套央視節目,以多頻網方式進行發射。在節目、頻點規劃方面,考慮到有效利用頻點帶寬,貴州省計劃在第二個頻點內插入4套本地節目,與央視節目復用到一起以多頻網方式進行發射。
兩個頻道發射CCTV-1等8套電視節目,C=3 780 16QAM0.8 PN945 720, 19.2 51 Mbps; CCTV-7等4套電視節目,C=14QAM 0.8 PN595 720, 10.3 96Mbps。
4 實施與實現
在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的實施中,根據總局和財政部的建設原則,由省局負責組織完成相關設施的建設或者更新改造。工程項目主要包括衛星接收系統、信號合成處理系統、發射系統、供配電系統和天饋線及多工系統等項目。
4.1 供配電系統
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七九四臺在供配電系統的實施中,根據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七九四臺電力供給配置的實際需求,適應貴州省雷電災害多發特點,要求電源抗雷擊性能好,在發電機利舊的情況下,在配電房新增了一臺300 kVA穩壓電源,解決了因市電的不穩定給設備帶來的傷害;同時,在機房內新增了一臺120 kVA UPS電源,解決了因市電的中斷帶來的停播。
4.2 信號合成處理系統
安裝了中星6A和中星6B衛星接收天線,配置1臺衛星接收機以及1臺專用衛星接收機,接收中星6B上12套央視節目,配置1臺EMR設備對從衛星上接收下來的12套節目進行AVS+轉碼(單臺完成12路AVS+標清節目轉碼),同時,配置2臺(1+1備份)EMR設備完成4套本地自辦節目的AVS+標清編轉碼(單臺完成4路AVS+標清節目編碼或轉碼),然后將央視節目和本地節目進行統計復用及復用、碼流切換后,通過發射系統進行無線覆蓋。數碼視訊配置2臺EMR設備,完成12套央視節目和4套本地節目的統計復用和復用。配置1臺碼流切換器對處理好之后的節目流進行切換,并傳輸給激勵器。
4.3 天饋線及多工系統
本次覆蓋工程使用的2個頻點原則上共用天線發射,結合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七九四臺鐵塔、天饋線實際情況采取利舊或改造措施。
天饋線及多工系統包括調頻和電視兩種。其中,調頻天饋線利舊,調頻雙工器根據CDR數字廣播指標的要求進行了更新;電視天饋線由于帶寬的要求,發射天線進行了更新,饋線利舊,新增三工器一套。
4.4 發射機系統
發射機包括數字電視和CDR數字廣播兩種。數字電視新增了1個單頻網頻點和1個多頻網頻點,接收中星6 B上央視12套節目作為備份信源,并插入4套本地節目(做1+1備份),所有節目進行AVS+標清編轉碼、統計復用及復用處理后與主路央視節目進行主備碼流切換,最后傳輸給發射系統進行無線覆蓋。同時新增了CDR數字廣播,完成衛星上的1套中央模擬廣播節目和3套中央數字廣播節目接收,并通過CDR發射系統轉發出去。
4.5 監測設備
配備用于地面數字電視節目,及調頻數字廣播節目播出效果監看監聽的自臺監測設備,為了保證節目傳輸安全,每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Digital Television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TMB)臺站建設 1 套DTMB監看系統,同時,在每個CDR發射臺站建設1套CDR監聽系統完成對CDR信號無線覆蓋的監測。
5 結語
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項目的實施,在省局、設備廠家和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七九四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嚴格按照方案要求進行施工,在確保施工質量、施工進度和滿足安全播出相關要求的同時,順利地完成了該項目的全部工作任務,使數字電視和數字廣播信號與模擬電視和模擬廣播信號共存同播,為廣播電視的模數轉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畏,杜靖紅.多路徑環境下電信流量模型研究[J].現代電信科技,2011(10):33-36.
[2]王文凡,焦陽.基于動態權重的物聯網自治區域路徑發現算法[J].計算機仿真,2015(3):340-343.
[3]林金朝,余平,楊士中.移動環境下的路徑分布模型[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