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巖 李月 陳濤
編者按:在山東省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鎮袁莊村,楊金波的葫蘆工藝創作室擺滿了一地形態各異的葫蘆。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葫蘆,卻實現了農民楊金波的創業夢。他在葫蘆上雕刻圖案,利用“快手”平臺直播葫蘆加工,網友爭相叫價購買,他還規劃葫蘆展廳、培育葫蘆苗、培訓葫蘆加工技師……成為“網紅”的楊金波富了沒有忘記周邊的人,他又用葫蘆帶動周邊鄉親們共同致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楊金波和葫蘆的故事吧!
莊稼漢與葫蘆結緣
年近50歲的楊金波,自幼喜愛書畫,尤好鉆研手工藝品。2017年10月,他放棄了從事10余年的花卉育苗生意,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棚里成立了葫蘆工藝創作室,開始專心制作葫蘆工藝品。
楊金波自幼就對葫蘆情有獨鐘,他家從祖父輩起擺了不少帶有圖畫的葫蘆,葫蘆上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楊金波愛不釋手,也使他和葫蘆結下了緣。
楊金波看到近幾年葫蘆制品直線走俏后,兒時記憶又重新浮現在他的腦子里。這次他似乎著了魔,又是買葫蘆,又要搞葫蘆種植,還買來繪畫、烙畫等工具搞起了創作,不停地在葫蘆上練習鉆研。
搞葫蘆工藝品制作,身為門外漢的楊金波等于是白手起家,遇到不少難題。他先是從網上自學解決了不少問題,無法靠自學解決的問題,他就到外地去考察學習。
四處奔波苦學技
楊金波去過山東聊城,也去過河北,他癡迷鉆研葫蘆的真情,令多位葫蘆藝人感動,很多人都答應免費讓他帶人前來學習技術。為了掌握葫蘆種植、加工技藝,楊金波沒少吃苦頭。但回想起自己的求藝之路,他坦然一笑:“只要能學到技術,吃多少苦也是甜的。”
學成歸來,楊金波更忙了。他要開展葫蘆加工,葫蘆的來源不能僅靠從外地采購,那樣成本太高,他要自己種植葫蘆。楊金波先在自家地里種植了4畝24個品種的葫蘆,并想以此帶動周邊的村民們種植葫蘆。但萬事開頭難,村里人并不理解他,也不支持他,開始時沒有人跟著楊金波一起種植葫蘆。
楊金波看到了種植、加工、銷售葫蘆的市場,他想通過自己的示范作用,把附近的農民帶動起來形成市場,讓他們通過種葫蘆致富。現在他又流轉了30畝地。楊金波的執著感動了村民,現在很多鄉親表示愿意跟著他干,在他的工作室打工的村民月均工資已經拿到了2000多元。
2018年的春節,楊金波在“快手”直播平臺上開通了賬號,直播他的葫蘆加工過程。他直播還沒到半小時,就有網友訂購了一個80厘米高的大亞腰葫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8000元的價格成交。當第一筆收入到賬時,楊金波笑了,家人也笑了,大家發展葫蘆產業的信心更足了。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僅2018年春節期間,楊金波每天的銷售額都能突破1萬元。
帶動鄉鄰致富增收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著福壽延年、多子多福,市場開發前景廣闊。楊金波種植的葫蘆已經不能滿足加工需求,他正在籌劃擴大種植規模、提升加工檔次,爭取把小葫蘆做成大產業。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注重挖掘民間藝人和傳統手工藝者等本土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盡力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號召大家發展特色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鎮黨委書記訾丙軍聽說楊金波的事跡后 ,曾多次登門調研,并為楊金波當起了義務推銷員。
依靠當地政府的宣傳推介,楊金波的葫蘆工藝品一時名聲大振。目前,他的微店銷量已破千個,快手直播平臺也已“圈粉”3000余人,依靠“粉絲”競拍,單個葫蘆賣價最高的是1.2萬元。
高興之余,楊金波卻沒被成功沖昏頭腦。他知道,自己目前葫蘆加工工藝水平還不高,以素皮葫蘆和天鵝、如意等勒扎工藝為主;產品也太單一,包括茶具、酒具、車飾等;繪畫工藝單一,觀賞、藝術性都不高。他在加緊攻克雕刻畫技術,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葫蘆的附加值。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正當時。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鎮鎮長韓峰表示,他們將想方設法幫助楊金波將葫蘆產業做大做強,以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目前已幫助其流轉土地30畝,用于擴大種植規模,屆時可帶動150名村民就地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
楊金波2018年的目標是提高技藝、培訓技師,同時豐富葫蘆產品種類,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他計劃把十里望回族鎮打造成葫蘆專業鎮,帶動全鎮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