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媛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不久前發布了60項重大科學和工程技術難題。這些難題由中國科協所屬多家全國學會,向全國各領域科學家發起征集,一定程度顯示出我國科技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學科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
據了解,此次科研方向和難題征集有76家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參與,7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參與撰寫,1142位專家學者參與推薦,2142名科研一線科學家參與初選,54名學科領軍專家參與復選,33名院士專家參與終選。發布的60項難題集中在數理化基礎科學、信息科技、智能制造、生命科學、先進材料、能源環境、農業科技、公共安全、交通運輸、空天科技、地球科學、醫學健康等12個重點領域。
這60項難題都有哪些,該如何理解和看待科學家選出的這些亟待攻克的科學和技術難題?
生命科學領域入選的前沿方向最多
在我國,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被譽為我國最有望由“并跑”向“領跑”邁進的學科之一,此次有8個科學問題或技術難題入選,成為入選前沿方向最多的學科領域。
據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李洪介紹:“這8個重點攻克方向集中在基因調控、細胞命運決定、生物與環境關系、DNA存儲、意識讀取、基因信息結構解析機制等方面。”
這些研究方向都具有瞄準世界生命科學前沿,同時又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特征。例如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推薦的“人類智能的基因調控機理”這項科研問題,瞄準了“用細胞內部與細胞之間的基因表達調控來解釋智能功能”,試圖探索“人類智能活動背后的基因調控與系統生物學機理”。
來自清華大學的三位學者張學工、江瑞和汪小我希望以這項研究,從微觀的分子層面揭示人類神經網絡實現智能功能的機理。在他們看來,這種研究“一方面將促進神經網絡高性能計算芯片的設計與實現,從而推動人工智能芯片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將產生一批更有效的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從而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金融、醫療、娛樂等眾多產業中的應用,產生重大的科技、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將對神經系統相關的藥物研發、診斷治療技術研發和醫療健康服務帶來重大的創新發展機遇”。
除此之外,細胞命運決定、DNA存儲、意識讀取等六項科學問題也從各自的領域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思路。對于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直言不諱地表示:“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重要的自然及應用科學學科之一。”
而此次生命科學領域入選的前沿科學問題最多,既反映出我國對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視,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的生命科學研究在追逐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方向上正漸入佳境。
智能制造與能源環境入選研究方向數量并列第二
能源是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在能源環境領域,入選的7個問題、難題重點集中在電力儲能、海洋生態系統儲碳、生物多樣性維持、放射性廢物處置、制氫技術以及全球能源互聯網等方面。”李洪介紹說。
在能源環境領域,降低能源利用成本、尋找清潔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是科研的主要方向。例如,中國化工學會推薦的“綠色安全高效的低成本制氫技術”這項技術難題就將目標瞄準了“尋找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作為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曾預計2050年后電能及氫能將成為車用能源的主要形式,而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與純電動汽車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行駛里程長、“燃料”加注時間更短、啟動性能更為優異的優點,競爭優勢明顯。這個科研方向就聚焦氫能這種環境友好型能源,提出應該盡早實現低成本制氫技術的突破。
而中國電機工程推薦的“未來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技術”則非常超前地提出了將電能實現全球聯網的設想。在這個計劃中,如果能夠利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海底輸電技術等將各大洲電網連接,不僅能將世界各大洲的低成本電力輸送到發電成本較高的地區,降低當地的電費,還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互聯網向工業領域的延伸,智能制造也成為頗受關注的領域。據李洪介紹,此次票選中,在智能制造領域有人機共融關鍵技術、力光量子傳感、動力電池技術、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統、智能駕駛技術以及先進微納機器人技術等7個科學問題或技術難題入選,從而與能源環境領域成為入選研究方向數量并列第二的科研領域。
“內行”“外行”都很關注醫學健康
盡管醫學健康領域最終躋身6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只有4項,但這一領域卻在初選時獲得了最多的投票。有趣的是,在醫學健康領域所獲得的投票中,來自本領域專家的投票和來自其他領域的專家投票在12個學科中都遙遙領先,這使得醫學健康領域一枝獨秀,成為“內行”與“外行”都非常關注的學科。
最終,經過初選、復選和終選三輪淘汰,醫學健康領域入選的4個科學問題或工程技術難題集中在腫瘤、老年性癡呆、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療方法以及免疫微環境等方面。
來自中國抗癌協會所推薦的“腫瘤轉移機制與抗腫瘤轉移新藥研發”和“免疫微環境分子分型及免疫治療耐藥機制”兩項研究都集合了癌癥的病理和藥物研究,前者希望推動在腫瘤轉移的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方面的研究,以便早日成功研發一批新型抗腫瘤轉移藥物用于臨床,后者則希望深入研究靶向藥的耐藥機制,在癌癥的免疫治療方面有所突破。
中國病理生理學會推薦的“老年性癡呆的機制解析及診治難點”這一研究方向則聚焦了阿爾茨海默病,期望通過細胞和動物模擬AD的慢性神經退變過程,發現高危風險因素以及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標志分子,為這一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針對性防治藥物研發提供指導。
作為一次發動一線科學家推薦科研方向的有益嘗試,這次的評選可以視作中國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李洪看來,最終遴選出的這60個我國一線科技工作者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為正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準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戰略制高點、布局前沿科技領域呈上了一份反映科學家呼聲的數據“圖譜”,可以說“代表了我國科技領域真正的‘硬骨頭”。
附:60項重大科學和工程技術難題(見下頁)。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