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一、本課培養的核心素養
本課教學是“深度學習:核心素養落地的學校實踐”主題研究活動的展示課,執教者首先定位本課要著力圍繞哪些核心素養展開深度學習。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诖耍菊n核心素養的培養以自主發展中的“健康生活”和社會參與中的“責任擔當”為重點元素。“健康生活”要求學生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學生要學會做情緒和情感的主人,具有抗挫折能力?!柏熑螕敗币髮W生樹立社會責任感,通過體味美好情感,創造正面情感體驗,傳遞情感正能量,讓學生逐漸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
為此,執教者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知道美好情感表達著我們的愿望,促進我們的精神發展;
懂得情由心生,了解創造正面情感體驗的方法與途徑,正確對待負面情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在問題情境中,注重情感參與、體驗,學會傳遞情感正能量,樹立社會責任感。
二、本課設計的教學思路
本課是部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相關內容,新教材編寫的思路為關注自己的情感狀態—不斷創造、積累美好的情感體驗—向他人傳遞情感正能量,使生命更有意義。故執教者在深度解讀教材基礎上,明確教學起點與提升點,整體觀照,局部突破,精心設計了“情感·品味”“情感·創造”“情感·成長”三個板塊,通過層層遞進的精彩活動,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智情升華。
三、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
淮陰師范學院伍紅林教授指出,深度學習的條件為:明確起與提升點,明確重難點的突破策略;對學生與教材進行深度解讀;提供“腳手架”,提供學習機會(啟發而非替代),多元互動,促進深度思考,注重情感參與等。因此,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創設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全身心投入,高階認知參與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的價值內涵是促進深刻理解,引發深度思維,積聚價值體驗。本課教學正是有效開展了這樣的深度學習。
1.深度學習需要保持積極的教學狀態
積極投入的教學狀態是展開深度學習的先決條件。在本課教學中,執教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有安全感、歸屬感,學生在課堂上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教與學協同發展,形成師生、生生互動合作的一個學習場。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狀態也是積極投入的,要讓學生有情,首先教師要有情,“注重情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重要方面。本課更是注重情感因素,為此在本課學習活動中出現了不少感人的情景,重點舉一例加以說明。
例如,在“情感·品味”環節,執教者設計了“我的情感回憶”分享時刻,其以身說情,講述了自己高中時代與班主任的故事,為學生的講述作了較好的鋪墊。學生們一個個走上講臺,拿出帶著溫情回憶的美好物件品味情感。其中有小學畢業時同學送的鑰匙扣,這是美好的友情;有爸爸送的指南針,鼓勵的話語“向著人生正確的方向不斷前行”時時縈繞在他的耳邊,這是美好的親情;有小學時的畢業照,學生描述學習生活時帶著濃濃的師生情,更有驕傲感、勝任感;有已故奶奶送的銀手鐲,學生飽含情感,講述時潸然淚下,滿含對奶奶深深的思念,場面感人至深……這些美好情感的回憶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讓我們身心愉悅,逐漸豐富我們對生活、對人生的美好情感,也促進我們的精神發展。
2.深度學習需要進行深刻的情感體驗
面對抽象、復雜的情感問題,體驗、感悟始終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與選擇、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的有效方式。本課教學巧妙地創設了多個形象、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導入環節,執教者播放了《幸福的中國味》微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一雙小小的筷子承載了悠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悟到其中蘊含的啟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友善等美好情感,給予其直觀的情感沖擊力。
再如,執教者在突破本課難點“傳遞情感正能量”上,契合所教班情,很好地利用了班級活動“走進兒童福利院情感教育活動”,創造了深刻的情感體驗情境。在教學現場,執教者采訪了班主任:“為什么組織大家參加這樣的活動?”“這項活動以期帶給同學們的收獲是什么?”同時,又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情感判斷與選擇:“如果你的父母或有人覺得這種活動浪費了你的時間,你會再去嗎?為什么?”“如果想改變現實生活中冷漠的環境,我們可以如何做?”通過這樣深度的交流,學生真切地認識到:在情感體驗中,我們并不總是被動地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可以用自己的熱情和行動來影響環境。學生在“愛的傳遞”活動中健康成長,懂得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意義,凸顯社會責任感,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生命更有價值。
3.深度學習需要打開學生的學科思維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本身努力,每個個體都能發展和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智力。在本課教學中,執教者運用了不同的認知模式打開不同學生的思維模式。執教者組織了微視頻、“情感回憶”分享活動、朗讀名人名言、現場采訪、“傳遞溫暖、傳遞愛”的書寫活動以及小組探究合作等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度思考,學生的學科思維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在“體驗負面情感,善于把負面情感轉變為成長的助力”這一教學重點上,教師創設了恰當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觀看人物訪談節目“吳京的少年經歷”,精心設計了問題串:①此時的吳京會有怎樣的情感體驗?②從小到大,你有過這類負面情感體驗嗎?③面對負面情感,吳京是怎么做的?④現在的他說起這段經歷時又是怎樣的感受?⑤吳京的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發?隨著問題的層層深入,師生共同剖析人物的情感發展,教師的一系列追問很到位,預設與生成精彩紛呈,在培養學生的分析力、思辨力、抗挫折力的同時,學科育人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得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