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根
1.池塘條件。養殖池塘不宜過大、過深,一般面積以l0~30畝為宜,平均水深以2米為宜。如果池塘過大、過深,則不易調節水質。池塘進行標準化魚池改造,進排水系統齊全。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配備一定數量的增氧機和自動投餌機,在投餌區域安裝微孔增氧設施。
2.清塘消毒。11月中旬,將池水排干,挖去過多的淤泥,池底留15厘米厚的淤泥,曬塘8~10天,然后用生石灰進行消毒,每畝用量為100公斤。在底泥較多的地方要適當翻動,確保消毒徹底。
3.池塘進水。第二年1月初進水1米深左右,進水時用6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第三天,用阿維菌素等藥物對水體進行殺蟲處理。再過2天,用二氧化氯制劑進行水體消毒。
4.培育生物餌料。魚種投放前2周,一定要培養大量的浮游生物。培育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有機肥,也可以用無機肥。一般可用益生素、肥水寶等生物制劑進行肥水,培育浮游生物,確保鳙魚入池后有充足的生物餌料。
5.鳙魚冬片魚種的投放。1月上旬,選用鳙魚冬片魚種,魚種平均規格為250克/尾。一定要選用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體表光滑、無病無傷、游動能力強的魚種,每畝放養鳙魚600尾。魚種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
6.套養彭澤鯽、鰱魚冬片魚種。1月上旬,每畝套養彭澤鯽冬片500尾,魚種平均規格為50克/尾;每畝套養白鰱80尾,魚種規格為250克/尾。
7.飼養管理。在池塘鳙魚主養技術中,馴化是養殖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
(1)馴化養殖:投放鳙魚魚種后,在晴天溫度適宜的情況下進行馴食。馴食過程中,前期需注重少量多次,避免浪費飼料;當鳙魚大部分過來攝食之后,可轉為定時馴食,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投飼。正常天氣條件下,一般1周左右可完成鳙魚的馴食過程。
(2)投喂:選用鳙魚膨化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5%,每天投喂3次,上午8時至9時、中午12時至下午1時、下午6時至7時各投1次。日投飼量按體重的百分比或采用飽食投飼法,每10天調整1次。在實際投餌操作過程中,運用精準投喂飼料技術,根據鳙魚生長的各個階段,選用適合的飼料,從飼料粒徑、蛋白質含量、相關營養成分選用不同階段的飼料;運用先進的投餌感應機械,根據水溫、水質、天氣等多項數據,調整餌料投喂數量、投喂時間、投喂次數等具體參數。同時不定期投放生物有機肥,培育生物餌料。
(3)水質管理:定期培藻,追加生物有機肥。尤其在江西地區,冬季低溫天氣時間較長,在越冬前和開年后需要合理搭配肥料,以培育豐富的天然餌料。定期使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節。
(4)增氧機定期開放:一定要加強增氧機的使用,建議每天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10時至第二天早上7時適當開機。出現陰雨天氣、溫差相差很大的天氣等情況時,應注意浮頭及減少飼料投喂量。
8.生物防治疫病、改良底質。根據養殖水質的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微生物制劑,促進有益菌種的繁殖,分解或降解水體中有害成分;補充水體的營養物質,培養有益藻類;調節底部菌相平衡,建立有利于改善水質的微生物群落。從生物防治疫病、改良底質入手,合理使用微生態制劑。有效并持久地維護好水質,不僅能預防魚病,還可以增產增收。
9.疫病防治。(1)在魚病流行季節,每15天每畝用20~30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平均水深1米的情況下)。(2)常見細菌性疾病主要有爛鰓病、出血病、打印病等。防治方法:定期對水體消毒,尤其是在疾病高發季節,應定期使用二氧化氯、碘制劑等消毒藥物進行全池潑灑,可有效預防該類疾病的發生。(3)寄生蟲主要有車輪蟲、指環蟲、錨頭鳋等。防治方法:車輪蟲可選擇車輪蟲凈、指環蟲選擇甲苯咪唑或曼尼期堿精素、錨頭鳋選擇菊酯類藥物防治。使用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其他魚類的敏感性。(4)定期在飼料中添加針對性營養成分,以提升鳙魚機體免疫能力;適量添加維生素,以防治肝膽疾病和營養不良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