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重視家教家風建設,需要進一步挖掘中華傳統家規家訓文化。黃道周先生的《杖后示兒書》中蘊含了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諸多要素,包括教育方法、道德條目、為人處世態度等等,對于我們當前推進家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石齋 家訓 示兒書
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世稱石齋先生。黃道周一生仕途坎坷,屢遭降調、削籍甚至下獄,據廈門大學侯真平教授考證,黃道周一生因犯顏直諫,受降級調外處分兩次,罰俸處分一次,削籍處分一次,廷杖80板,坐牢一年半,備受拷問。但越是危難時刻,黃道周先生越是不忘對子女的教育,寫于崇禎十三年(1641年)的《杖后示兒書》尤能體現出這種精神。
一、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的主要內容
崇禎十三年(1641年)春,黃道周被誣入獄,受盡酷刑,在獄中他寫下千古家訓名篇《杖后示兒書》:“麂子:知汝今年已十歲,有知識,讀古人書當曉其道理,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須問先生,略識大意。至于事親當孝、事君當忠、事長當順、處友當信、接人待物當誠敬有禮,此不待問而知也。麚子麖子尚少,當步步友愛教之。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動起居皆須以禮,不可一刻造次。聞小兒輩談俚語鄙事,則正色待之。見尊長,則肅然起立。遇官人下顧,著青袍,面之皆須一跪。時時念汝父艱危受苦也!北山灑掃以時節。往見大伯,必呈所讀經書,不可一毫超越。馭家僮仆子,不可出聲罵詈,伊亦人子,欲有體面,其理一也。吾身已聽之君,不必煩苦。汝唯讀書,以圣賢為師,吾愿足矣!明春看吾得歸,汝不可失業也。麂子知。”
二、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杖后示兒書》中專門講了很多關于讀書學習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古代家訓的代表作。細品《杖后示兒書》,黃道周這樣教育兒女。
(一)讀書識理,即“讀古人書當曉其道理”。作為晚明儒學大師的黃道周先生深知讀書識理對一個孩童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子過程中,尤其重視讀書,讀什么書。中國自古有詩書傳家的傳統,孔子《過庭訓》中教導孔鯉學詩學禮時,就講到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黃道周先生也深明其中的道理,要求兒女勤讀《詩經》《書經》等儒家經典。如何讀經典?黃道周的態度是要知曉書中的道理,書中道理講得最多也最重要的便是明辨人之正邪和事之對錯,只有明白正邪是非才是會讀書。這就是石齋家訓中關于讀書的真諦。
(二)尊師重教,即“先生必尊敬事之”。黃道周先生好學多思,少年成名,在其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當時漳州地方名士如林茂桂、鄭懷魁、張燮等的指點,令黃道周先生受益良多。因此黃道周本人十分重視向先賢前輩學習。如何學?主要是“問”。即《示兒書》中講的:“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須問先生?!秉S道周小時候就是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學生?!皢枴笔菐熒枷虢涣鞯耐緩?,通過問,老師才能答疑解惑,學生才能學到不懂的新知識;可見“問”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此外,還要尊敬老師?!妒緝簳分兄v:“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動起居皆須以禮,不可一刻造次。”信中講到對待老師要尊敬,不可慢待;尊師重教是石齋家訓的重要內容。
(三)孝親忠君,即“事親當孝、事君當忠”。
1.事親當孝?!坝H”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黃道周先生認為事親當孝,既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因素,也是現實環境的需要。明朝時期極力倡導孝道,薦舉、科舉首重孝行,孝行甚至可以免罪?!睹魇芳o事本末》中記載:“山陽民,父得罪當杖,子請代,上曰‘朕為孝子屈法特釋之。”由于統治者的大力倡導推廣,“孝”成為當時人的首要德行,更是黃道周個人的情感寄托和道德追求。黃道周先生23歲喪父,42歲喪母。父親不止有生養之恩,還是他的啟蒙老師,母親則是情感依歸。黃道周先生治學特別推崇《孝經》,認為《孝經》是社會道德的起點,是治國化民的綱領,是文化的源泉,足見對黃道周對孝的推崇,難怪其弟子洪思在《收文序》中評價他“其行皆可以為《孝經》”。
2.事君當忠。在思想史上,“忠”和“孝”既統一又對立,在黃道周先生這里忠孝是統一的,以孝親之心事君就是忠,忠是孝的延伸和擴展。黃道周先生事君當忠的思想及行跡,后世不理解的人常常指其為“愚忠”的代表。筆者個人理解黃道周先生對忠君思想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首先,忠以孝為本。為人子不孝敬父母,不按禮法守孝,是無父無君,所以他不惜忤逆崇禎帝上疏抗辯奪情楊嗣昌、陳新甲,被降六級調用;崇禎帝一意孤行,黃道周又以不合作態度上疏告病乞休返鄉贍養老母親。其次,忠君以直。直言不諱,諍言勸諫。從天啟二年《擬中心十三言疏》《遼左足兵足餉議》,到崇禎五年的《放門陳事疏》《放門回奏疏》,黃道周無不慷慨陳義,直指弊政,力圖匡濟時艱,忠藎之忱溢于簡牘。最后,以死忠君。
(四)順長信友,即“事長當順、處友當信”。
1.事長當順?!伴L”指長輩,講的是對待長輩的原則是“和順”?!岸Y之用,和為貴”,貴和尚禮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息爭而謂之和,同歸同向而謂之順,和順的主旨在于“和而不同”前提下的求同存異,以達成家庭關系的和諧。在一封寫于丁丑年(1638年)3月19日的《京師與女書》中,黃道周就專門講到:“姐母及母姑在堂,宜十分和順,不可有一毫言色崖異。吾不孝未能十分和順,然恃處父母平常也。爾所處不同,宜十分和順?!庇纱丝梢?,家庭關系的處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和順,黃道周先生很重視對子女的和順教育。
2.處友當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處理平等主體之間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作為晚明儒學大師,黃道周先生以此教子,以信責己。天啟二年,黃道周與文震孟、鄭鄤等相約上疏盡言報國,論劾魏忠賢,因迎母到京,三疏三焚,最終失信。這件事讓黃道周一直懷愧在心。崇禎八年鄭鄤被誣下獄,黃道周先生時任左春坊左諭德,費心盡力相救,先上《三罪四恥七不如疏》稱贊鄭鄤,遭張至發、楊嗣昌等政敵攻擊,乃至與崇禎帝廷辯;未果,再上《救鄭鄤疏》,疏中講到“天啟二年,與臣同為庶常,鄤與文震孟,后先抗疏;臣以迎母且至,三疏三焚,鄭鄤嘗以為怯,臣至今愧之”??梢婞S道周先生是重情重義之人。
(五)接人待物當誠敬有禮。我國古代教育基本上都是與“禮”相符的道德規范,有學問的人一定是知“禮”的人。在儒家教育中,處處談到禮,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合于“禮”?!岸Y”是“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大事,任何事情都不能與它脫節,“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以不學?!笔S家訓《杖后示兒書》就專門講到對待老師、尊長、僮仆“禮”的態度和要求。對待老師要尊敬事之,言動起居皆須以禮,不可一刻造次;對待尊長,要肅然起立;遇長官,面之皆須一跪;對待僮仆,則以不出言詈罵為禮。雖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其待人接物以禮的精神內涵仍然有現實意義。
三、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對當前“齊家治國”的啟示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雖然只有短短243字,但包含了傳統家教文化的精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以其方法的科學性可以為當前的家風建設提供方法論指導。家風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也就是通過家庭里長輩們的言傳身教,對晚輩們產生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從而把道德規范、原則傳遞給家庭成員,使家庭成員的行為合乎道德要求。家教的成敗關鍵在于方式方法。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中的家教方法就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它強調分階段教育,主要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不同的主題教育。年齡尚小,應當以友愛教他;年紀稍長,開始讀書識字,就要開始明是非懂道理知禮儀。再比如它強調啟發式教育,循循善誘。用長輩的遭遇教育引導,用圣賢的行跡教育引導,以達成教育的目的。它強調禁止性教育,規之以禮。處處以禮規范子女的行為,對于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及時糾正。石齋家訓的教子方法至今仍然能給我們以許多有益的指導。
(二)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以其內容的系統性可以滿足家風建設的多樣需要。家風也稱“門風”,它是調整維系家庭成員之間情感關系和利益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行為規范。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中給我們構建了一整套中國傳統家庭的道德行為規范體系。從對待父母、君主到對待長輩、朋友,從對待熟人到對待陌生人,從對待社會地位高的人到對待社會地位低的人,《杖后示兒書》中均提出了一系列的行為規范,涵蓋了孝、忠、順、信、誠、敬、禮、友、愛等道德范疇,可以說內容豐富、系統全面。
(三)石齋家訓《杖后示兒書》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可給家風建設以有益的啟發。《杖后示兒書》中講到:“馭家僮仆子,不可出聲罵詈,伊亦人子,欲有體面,其理一也。”家僮仆人雖是家中幫傭,但他們也是人子,也有尊嚴。黃道周先生告誡自己的子女對待他們切不可言語粗暴,要給人留點體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生活在晚明的黃道周思想中的人本主義色彩。在對待弱者的時候,不是從高高在上的施予者的角度出發,而是換位思考,從施受者的角度來思考,從人的尊嚴和體面出發,來引出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這里人的尊嚴成了決定性因素,這在當時無疑是十分可貴的。
參考文獻:
[1]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劉聰杰,男,漳州市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黃道周倫理思想)(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