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是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隋唐開始獨立,無論是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的青綠山水;南宋馬夏的別出心裁;或是元代山水趨向抒情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貌的山水畫作;抑或是明清時期畫派林立,畫人無數。這些丹青奇才與傳世佳作無一例外都表現出中國山水畫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學精神。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美學精神 創造
一、“天人合一”的美學精神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相互交替,相互制約,相互統一平衡。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強調天人合一的境界。“天”所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山川、草木、河流;而“人”則指的是畫者的自我體現。在畫家眼中,人是主體,天地萬物不是獨立存在的客體,而是自我發自內心的感悟,是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的相互統一。畫家不拘泥于自然的束縛,注重在人與自然和諧之中尋找真諦,營造出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審美效果。人沒有征服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在描繪自然景物上,采取用身心去感受的方式敞開心扉擁抱自然,創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做到心化的物與我合一,人與自然的合一。比如說倪瓚的山水畫《漁莊秋霽圖》,作品以墨濃而枯的干筆描畫雨后清新的枯林景致,畫面中疏樹五六株,水面空曠,山巒平遠,一河兩岸。筆墨干枯、清雅、明潔,如萬頃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令人俗慮盡空,意境荒寒,氣韻深遠。畫面中不僅創造了一種純凈清雅、淡泊自守、無欲無為的意境,更在蕭條與凄涼中顯示出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飽含了云林孤苦、茫然、悲涼卻不卑不亢的復雜心境,是畫家內心追求的真實寫照,體現出云林對自然的整體領納感受,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二、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精神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不僅要模仿自然外在的形象,更要領悟自然。郭熙主張“飽游飫看”,指出全國各地山水的特征“莫可窮其要妙”,得出“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并指出“近世畫手,生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咸秦者,貌關隴之壯”。皆“所經之不眾多也。”
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一生足跡大半個中國,畫風屢變屢奇,一畫一境,全都來自于寫生功夫。師自然之變,去感受、去運用、去實踐,使得主客觀情與情之交融,化育知行合一境界。自然景物不能等同于畫,而繪畫得之于自然景物之中所以需要畫者心與物的結合,運情摹景,高度重視表現自然內在的生動和豐富性,通過物我合一,達到藝術和諧統一的美學精神。
三、中國山水畫創造意境的美學精神
山水畫的意境就是山水畫所創造的境界,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意造境生,營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畫創造意境不光是優美的景色,更多的是畫家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脫煩瑣與庸俗社會的心靈居所。山水畫的境界給人的是可觀、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場所,無論是北宗山水還是南宗山水,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功能無不如此。文人山水畫多表現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宮廷畫家的界畫更多表現樓宇宮殿,是人間的繁華,也是超脫于人間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心靈居所。這也是畫家與觀者的心靈溝通。
例如南宗山水代表人物董源的作品大多淡墨輕嵐,溫雅柔潤,平淡天真,飄渺輕逸,而不外露剛拔之氣;北宗代表人物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瀑布,真實地畫出北方山川壯美,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的作品相比董源山水畫作品更加蒼郁,用筆則更溫潤,更少躁氣。無論是南宗山水還是北宗山水,他們所表達的意境不同,但是都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四、寄情山水的美學精神
歷代畫家,上至帝王世家,下至王旅布衣。都喜愛山水藝術,寄情于山水,實現精神上的自由。無論畫什么,怎么去畫,都服從于人的思想感情,“畫從于心”。創作者面對大自然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運情摹景,石濤曾在《苦瓜和尚話語錄》第十四章節“四時”中提出一年分四季,季節各異,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也會有所不同。李成擅長描繪寒林平野,米友仁擅長描繪瀟湘煙雨,趙孟頫擅長描繪鵲華秋色,畫家通過細致入微地觀察自然現象,描繪不同的自然景觀,情與景的相融展現在畫面之中。
山水畫所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學精神,在當今社會不該被外部物欲蒙蔽。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應拘泥于塵俗,不應被欲望支配,不應附庸風雅,嘩眾取寵。在一次次寫生實踐之中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最終得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之所以成為我,自然有我所存在的價值,不應斤斤于泥古不化,筆下的山川、河流、草木是大自然授予畫家的可師之資,是畫家真正的老師。游歷名山大川,感受自然,保持自我的本性,成為心靈的主人,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才會有創造力和生命力。
(作者簡介:彭妍年,女,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7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