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隨著21世紀建筑業綠色發展要求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化,傳統的現澆模式建筑施工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對建筑業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綠色發展為方向的建筑工業化與裝配式建筑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新航標。與傳統建筑業相比,裝配式建筑具有顯著的優勢與特點,施工周期短、環境負荷低、資源利用率高等。近幾年,各級政府也高度重視發展裝配式建筑,同時出臺了很多政策和相關文件來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通過發展裝配式建筑,轉變生產方式,充分滿足建筑業發展要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研究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裝配式建筑是由預制的混凝土構件或部品、連接件等通過施工現場進行安裝,最后通過漿錨或后澆混凝土的方式連接形成的建筑產品。與傳統的現澆混凝土工藝相比較,有污染小、資源浪費少、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等優勢。裝配式建筑大體分為兩個階段,預制階段和裝配階段,預制階段包括預制構件的生產及養護,以及后期的運輸;裝配階段涉及吊裝方式、構件調正、灌漿套筒連接等施工工藝。總體來說,因裝配式建筑涉及生產、運輸與吊裝等諸多環節,其具有制造業的產品特點。所以裝配式建筑多采用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方式。
裝配式建筑在國內學術界研究的時間并不長,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裝配式建筑項目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對于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如何選擇其績效評價指標,國內學者和研究人員己經做了一些研究,經查閱文獻,其中有的是從裝配式建筑項目的建造特點和建造方案出發;還有的是從某些建設階段;更有的則是與節能環保聯系起來,對績效指標的選取進行探討。
呂青以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為基礎,提出在節能技術前提下,以建筑生命周期中的施工期和運營期為評價指標,采用現金流量分析及財務評價方法,建立裝配式建筑經濟評價體系模型[1]。
吳水根、柏建韋通過對裝配式建筑結構部品的分析研究,從質量評價角度出發,將其質量評價指標分成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個部分,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裝配式建筑結構部品施工階段的質量進行全面綜合評價[2]。
齊寶庫、王明振等人從資源和能源因素以及工業化程度等視角對PC 建筑建造方案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采用熵權法與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建造方案進行評價,分別闡述了經濟因素、質量因素、工業化程度、環境因素、資源與能源因素、時間因素等5個方面因素,對裝配式建筑進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3]。
李英攀、劉名強等人將云模型運用到裝配式建筑項目安全績效評價中,考慮到裝配式建筑項目安全績效等級評價的模糊性和隨機性,根據裝配式建筑作業空間并行多維的特點,按人-機-料-法-環( 4M1E) 5 要素確定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計算指標組合權重。通過計算安全績效考核等級標準云與項目綜合評價云相似度確定項目安全績效等級[4]。
魏明海,馬茹萱等人結合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度的內涵與特征,從全壽命周期理論角度出發,將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設計、生產、施工、使用與維護和報廢與回收5 個階段,利用AHP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裝配式建筑綠色度進行綜合評價[5]。
指標選取作為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首要任務,能夠通過評價體系選取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因此,評價體系指標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
(1)簡明可操作性:選取的指標描述不僅準確而且要簡單扼要,以方便數據的處理,操作性強。
(2)系統整體性:指標體系應力求覆蓋整個裝配式建筑的各種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間應相互關聯,具有較強邏輯性,做到層次鮮明且系統完整。
(3)科學合理性:每個指標選取應依據科學的準則,選取出的指標能在裝配式建筑建設過程中反映出來。
結合文獻研究和行業標準來進行裝配式建筑項目管理績效指標的選取。從裝配式建筑建設關鍵階段出發,根據工程項目管理5大目標(質量、成本、工期、現場管理、安全)的角度,著重從設計階段、生產階段、施工階段3個方面探討了建設工程綠色項目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為計算簡潔,該指標在其他階段中的影響忽略不計。
(1)設計階段。該階段重點關注“質量”(管理人員PC建筑設計水平、設計圖紙標準化程度、設備性能匹配度)、“工期”(設計進度控制水平、設計計劃完成及時性)。
(2)生產階段。該階段重點關注“質量”(生產質量與強度檢驗合格率、生產構件破損率、設備應用熟悉度)、“成本”(材料利用率、材料生產返工率、技術文件的準確性)、“工期”(生產進度控制水平、生產計劃完成率、計劃檢查、反饋)、“現場管理”(生產原材料供貨能力、生產成品堆放布置)、“安全”(生產設備是否定期安全檢查、安全標識設置、作業人員安全防護佩戴情況)。
(3)施工階段。該階段重點關注“質量”(施工質量是否符合規范、施工質量檢查合格率、預制構件連接處合格率)、“成本”(PC構件生產及安裝成本占比情況、成本預算能力、成本管控績效、機械設備利用率)、“工期”(進度管控預測水平、返工率、計劃跟蹤審查率、進度完成率)、“現場管理”(管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組織協調管理能力、過程監控到位情況)、 “安全”(現場安全管理與控制、作業平臺安全設置與維護、安全教育培訓)。
所以,本文構建了裝配式建筑項目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多層次結構模型(表1)。
專家評價法[6]是在傳統數理統計方法基礎之上進行的,對多目標評價體系權重確定具有重要作用,該方法建立在評價對象專業領域專家知識和經驗豐富度之上,專家對評價指標根據經驗進行主觀判斷打分(百分制)并確認各級權重值。該方法操作簡便,對于多級指標體系的權重確定是重要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如下。
假設有N個評價指標X={x1,x2,x3,…,xn} ,現邀請m個專家對評價指標X進行打分和權重確定,并進行數據統計,滿足各行元素概率之和為1,即:

表1 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評價指標體系
那么由m個專家統計出來的每項指標的權重為:
為保證專家選取的合理性,邀請了學術界10位專家和工程實踐界10位專家,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專家選擇具體情況
針對以上條件,各專家對表1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指標進行打分并確定各指標權重值,然后根據指標打分值及其權重系數確定各評價維度的分值,再結合評價維度的權重系數再確定各評價階段的分值,以此類推,直至確定目標層所得分值為止。表3為20位專家對各項指標的加權平均權重系數統計。

表3 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
根據上述結果結合各項打分情況,計算出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績效最終的評價分值。
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在我國逐漸變成建筑行業的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裝配式建筑成本、質量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工程項目管理績效需要一個系統、完整的評價體系。所以,本文從這方面著手展開研究,在查閱大量文獻基礎上,通過該行業標準規范從不同階段和不同維度確定了工程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專家評價法進行指標權重的確定,最后建立了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績效評價體系。項目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該評價體系對管理過程進行實時調控,提前發現問題。希望本論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希望后面學者有更先進、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對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績效的評價體系進行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