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性、娛樂性從來不是二選一的相悖命題。越是在資本逐鹿、IP林立的時期,觀眾越期待從編劇、制片到導演、演員都用心的精品好劇。”
《人民日報》文章
“青年電影人才對新理念、新科技的接受能力非常強,他們正在創造屬于當下中國的電影語言和表達,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電影人在學習類型片創作的過程中,都是從國外書籍和電影開始的,但我逐漸發現,文藝創作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平移。”
《我不是藥神》監制之一寧浩認為,類型片到中國也不能直接移植而不予改變。
“面對愈發離譜的網絡大數據,在線視頻行業在積極打假,自覺維護一個誠信、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的同時,更需要保持清醒認識:即使數據準確、靠譜,點擊量也不等于藝術質量,后者才是視頻網站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朱傳欣
“如果市場前臺流量數據能夠凈化到基本真實、公平反映內容價值的程度,不排除恢復前臺流量顯示。”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談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
“所謂寓教于樂,就是把那些觀照和思考藏在‘樂里面,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這正是傳遞價值觀的最好時機。”
導演徐崢
“要以猛藥去疴的決心,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的問題。”
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省委巡視整改督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傅奎
“短視頻的火爆隱含著大眾視覺消費的轉向,與注重觀賞性的電視劇、電影不同,大眾對短視頻的消費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審美為導向,而是帶有‘后現代特征。”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教授宮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