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人故居隨著時間進行著傳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把名人的精神風采、時代信息和地域特色真實再現出來,通過對名人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民風民俗等傳遞出的內涵,給人們帶來歷史文化的熏陶與精神上的撫慰。以四川地區鄧小平故居為切入點,通過對故居所處的地域文化環境的分析,研究故居的景觀風貌。將名人故居的基本概念、特征、價值進行分析,研究故居景觀所處的地域自然環境、文化的載體、地域的材料技術、景觀的營建等,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下的景觀規劃設計,對未開發的名人故居景區景觀規劃與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故居;地域特色;景觀設計;研究
一、故居概述
鄧小平,原名鄧先圣,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中國共產黨,一個杰出的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主要領導人。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政策主張,在20世紀末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鄧小平故居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傳統農家三合院,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里,占地833.4平方米,其中地壩占地212.6平方米,大小房屋共17間,地板是青石鋪砌,平房為穿木斗結構,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其中北廂房是鄧小平曾祖父鄧心泰最先修建,距今約二百年;正房是他祖父鄧克達所修建,距今一百多年;南廂房系他父母所修建。整個建筑繼承了四川東部民居特色,民俗風情濃郁。園林樹木,依偎在竹。梯田的前天井,夏季的綠葉,飄起陣陣稻花香。鄧小平出生于北廂房,并在這里度過了15年青春。居住區顯示三張圖片畫廊和七個文物博物館。展覽分為“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困擾時代”“新時期”“外交”“團結”“1992南之旅”“豐富多彩的味道”八部分,顯示了偉大的光榮革命歷史。
在2001年6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了鄧小平故居保護區,面積達3.19平方公里,其核心區是已建成的鄧小平故里景區,面積為830畝。景區規劃按照“保護原則,發展、美化、繁榮”,修復和恢復鄧小平故居、洗硯池、翰林院等鄧小平的童年和青少年活動的地方。
截至2004年,鄧小平故居再建了陳列館、銅像廣場,建筑風格上融合川東民居特點和現代氣息。陳列館內設有門廳、序廳、緬懷廳、音像廳、信息中心、展廳與休息廳,室外塑有豐碑和雕像。各種花草樹木通過精心培育,一片繁茂,整齊,自然親切,得到了“天然紀念館”的美譽。由此鄧小平故居現已成為人們追憶鄧小平足跡、緬懷鄧小平豐功偉績與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景區現有主要景點近20處:翰林院子、蠶房院子、鄧紹昌墓,以及鄧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硯池、神道碑等景點。
二、故居景觀設計理念
景觀設計的主題“活化名人故居,活化名人生活的真實環境”,進行整體性規劃鄧小平故居。將景觀大道、鄧小平故居、佛手山風景區、協興老街以及渠江楊森花園共同開發,形成不同的產品體系。
三、景觀設計手法
鄧小平故居地處淺丘地形,景觀設計兼具了自然與人文景觀,一反國內許多杰出的人故居建成的大型紀念廣場的規劃設計實踐,以簡單的農村自然環境為基礎,保留現有的地形,旱地退耕還林,恢復植被綠化,綠化樹種選擇適應當地條件的,營造親切寧靜的氣氛,將“家”和以鄧小平同志永遠留在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的對比。
景觀設計上以鄧小平故居為核心,重點保護和恢復鄧小平青年活動地等珍貴文化景觀,主要設計思路是跳出故居做故居,以名人故居為主,通過豐富的景觀景點和多樣化的產品設計,名人故居和周邊環境,使自然和人類的融合。以故居為核心設計新建有“故居陳列館”、“青銅塑像廣場”、“改革開放紀念園”、“農業科技園”、“求是”園碑林、鄧家茶館、劉家大院、團練局舊址等。
故居建筑設計。具有小平同志家鄉的地域文化特色,世紀偉人紀念建筑的特色,時代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故居陳列館,根據川東民居的平面形式和建筑風格特征進行設計,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中,融合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轉變的深刻內涵。陳列館坐西向東,一字排開,建筑風格與鄧小平故居相呼應,采用三合院作為入口的開放空間,陳列廳圍合成一個天井式的內庭院,與田園式的總體環境協調一致。建設地處自然綠化、山區和田野的懷抱,背景是一個茂密的森林,前景是一個池塘、農田,與小平故居的故居和兒童游泳池相連。陳列館的設計思想表明鄧小平從平凡到高貴,從高貴回到了偉人的非凡人生。三疊三起的青瓦坡形屋面,一起高過一起,最后聳立一座豐碑作為結束。從建筑的空間系列、建筑體積、規模到建的建筑,遠遠從樸素而質樸,從低到高,逐漸升華,具有空間沖擊力和感染力。室外廣場和和諧的建筑,進入大廳逐漸趨于高,回縮的室內空間上升到感覺到平凡的崇高。
植物景觀設計。故居的綠化面積640畝,綠化率達80%以上,各種名貴樹木、花草100多種。曾有六株樹是從北京鄧家移植,它們是紫藤、石榴、白玉蘭、紫薇、丁香、連翹,這六棵樹為鄧小平親手栽植。現將故居應用的植物歸類如下。
故居植物景觀的設計主要是以道路植物景觀、水體植物景觀、建筑植物景觀呈現。
道路植物景觀。作為園路,需要自然與流暢的曲線,在道路兩側的植物配置和小品也應是自然變量,而不是堅持一個模式。參觀者走在現場,每一個場景的距離都可以構成一個連續的動態畫面,具有步進運動的效果。鄧小平故居的道路植物景觀既有植物的配置規則,又是一種自然的、蜿蜒曲折的鄉村植物形態,兩者相得益彰。如圖1的道路植物配置是自然式的,根據園路的走向,植物景觀在視覺上有高有底,有疏有密,自然翠綠,如同游走在植物館內,給人一種平和的想要親近自然的感覺。圖2的植物配置錯落有致,喬木與灌木結合,地被植物也能在夏季保持常綠,給人良好的視覺感受。
水體植物景觀。園林用水要有干凈、清晰、親近、快樂的感覺,正如大家所知,水是景觀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園林設計中雖然風格迥異,但是水在園林設計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古人在論斷園林的時候,總會談到山與水。在小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水體的形式往往是由池主導的。鄧小平故居的百花潭、洗硯池種植有很多可供觀看的荷花、睡蓮,蓮花朵朵,競相開放,百花爭艷。這就順應了園林造景的藝術手法,“有山才神奇,有水才靈氣”,誠然在鄧小平故居中有了百花潭與洗硯池的點綴,頓使故居的景色層次得到了提高,產生了靈氣。將遠處的山,近處的建筑物、花草等都引入水面,組成了一幅優美的水中畫。
建筑植物景觀。鄧小平故居院壩是由青色條石鋪成,四周環繞著樹木、園林植物與建筑的配置相融,充分體現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實現。植物本身具有豐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優美的線條,故居庭院的鐵樹與芭蕉等鄉土植物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在修繕后,又種植季節性的植物,使之隨季節變化產生動態的美感,構成了一種動與靜相結合的均衡構圖,建筑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又如故居的蠶房院子,背靠小山,面向桑樹林,綠樹環繞,彰顯出廣安山水的地域特色。
四、故居景觀設計經驗與總結
鄧小平故居是根據小平同志少年時代居住、生活的場所進行修葺、完善,后又新建了陳列館、緬懷館、銅像廣場等,將百花潭、洗硯池、鄧家老井、清水塘、神道碑等地統一作為景區景點進行設計。在園林植物設計中,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按景觀形態與組合方式對樹木種植設計,利用各種草本花卉進行造景設計著重表現草花的群體美、圖案裝飾美,烘托園林氣氛、創造花卉特色景觀。植物景觀中的“來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藝術表現是很好的,符合了故居景觀設計成“郁郁蔥蔥、井然有序、自然親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紀念館”想法。
景觀植物的配置上,更多的是選用了具有鄉土氣息的植物,如柚子、竹、香蕉、桑樹等植物,突出了植物的地方特色,巴蜀文化氣息濃郁。故居內的道路平整,隨處可見的座椅,比公園還要精致的景觀,置身在優美的環境中讓人流連忘返,值得其他園林設計者的借鑒。在不同的景點采用了不同的植物配置。如在堂屋前種植的是鐵樹、芭蕉等植物;百花潭主要種植觀賞荷花、睡蓮;洗硯池則是種植了近千株觀賞藕;蠶房院子則是種植桑等。園林植物充分展示了美觀的形式,創造了自然、和諧、統一的植物景觀,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承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陳萍.名人故居——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J].福建文博,2009,(12).
[2]吳滌新,何乃深.園林植物景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蘇雪痕,李雷,蘇曉黎.城鎮園林植物規劃的方法及應用[J].中國園林,2004,(06).
[4]張雅雯.地域性特色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05).
作者簡介:
符繁榮,重慶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