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君 張亞玲 張晨輝
摘 要:崇禮片區以京津冀一體化為背景,以“冬奧會”為契機,近些年來在發展景觀農業。首先,介紹了崇禮片區,環境和景觀農業的概況,以六號村和官地溝為景觀農業重點建設村落;其次,通過SWOT分析及崇禮片區波狀山體,適宜營造大地農業景觀的特點;最后,在崇禮片區景觀農業的營造策略中,以可賞可食大地景觀和農田花野地景藝術為核心,具體延展更多的鄉村藝術景觀發展內容。
關鍵詞:崇禮;景觀農業;創意地景;植物
[校級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XA201824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冬奧賽區景觀設計研究——以崇禮縣為例;河北省文化廳項目:HB17-YB007 VR滑雪場地的運動體驗在冬奧城市張家口環境景觀中的運用]
一、概述
崇禮片區以京津冀一體化為背景,以“冬奧會”為契機,按照冰雪世界、國際鄉村的特色來打造,大力發展區域旅游業,尤其是與農業產業和鄉土文化相結合的鄉村旅游,改善了張家口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和經濟狀況。
崇禮片區的冷涼氣候和相對豐沛的降水,造就了品種豐富,極富健康營養價值的冷涼作物以及絢麗多彩的野生花卉。在崇禮片區中景觀農業的發展狀況是:第一利用冷涼作物品種篩選與適地化技術及野生花卉馴化繁育技術,在景觀農業中創造形式和色彩豐富的大地景觀,創建國際旅游目的地。在國內景觀農業發展經典案例有江蘇華西村(如圖1)、成都錦江區三圣鄉(如圖2)、嘉善休閑農業(如圖3)、州余慶白泥壩區現代農業旅游規劃(如圖4)。
二、崇禮片區的環境現狀及分析
(一)崇禮片區環境現狀
崇禮片區本地屬于陰山山脈大馬山群山支系東端的南坡,是與燕山余脈交接的地帶。沿六號村的官地溝可以直達張北草原天路,地面高程從1600上升到2050米(官地溝腦包),相對高差450米。氣候來說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干旱區。有夏季涼爽,晝夜溫差較大,風大,空氣濕度大,雨量集中等氣候特點。露水成為植物生長的寶貴水資源。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和水源涵養重點建設區。
(二)崇禮片區景觀農業現狀調查
隨著景觀農業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研究中,現代景觀農業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豐富,傳統景觀農業的體現資源性,強調的是第一產業的生產力,而現代景觀農業強調景觀的生態彈性,對于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景觀農業產業鏈,其發展趨勢是旅游型農業景觀,其層次和設計內容更加深刻。
崇禮區隸屬張家口市,位于張家口東北部,北倚內蒙古草原,南臨塞外山城張家口市,縣城距離張家口5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崇禮區在冬季奧運會契機的帶動下,開辟了多樂美地滑雪場、萬龍滑雪場、長城嶺滑雪場等旅游度假區,也包括六號村和官地溝景觀農業重點建設村落。
六號村位于北緯41°11.5′,海拔1500~2000米,在森林草原與干草原的分界處。氣候溫涼,是適合花卉生長、繪畫花海景觀的地方。與日本北海道的著名花鄉——上富良野在相近的緯度帶(43°N)。六號村地勢具有優勢,坡度平緩,具有營造景觀農業的土地優勢。
官地溝長5535米,溝峪溪流平均坡降十五分之一。溝內新建蓄水池以下的溪谷縱坡較緩,為二十四分之一。原生植被破壞嚴重,存在水土流失(坡面多有侵蝕細溝)和土地沙化危險,急需生態修復和多樣性保護。官地溝近幾年溪流整治,修建了5—8道滯水截流壩,穩定水流,擴大蓄水濕地和草甸面積,為營造濕地花海景觀奠定了必要基礎。
草原天路,在張家口崇禮區和張北縣的交界處,其東西連接野孤嶺和崇禮樺皮嶺處,線路覆蓋張北、赤城和崇禮。草原天路沿線風景優美,并且農作物土豆花和向日葵不僅裝飾環境而且也帶來農產品資源。在春季和夏季有各種花朵點綴于草原之上,五彩繽紛,漫山遍野,形成的花田草海風景迷人。塞北梯田:壩上梯田,以其地形優勢,成為營造大地景觀良好的基礎。秋天塞北梯田吸引眾多游客,其中那收割后成垛、成堆、成行碼放的各種莊稼縱橫交錯,也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SWOT分析崇禮片區的環境和景觀農業
第一方面優勢:崇禮片區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地形過渡地段,氣候及生態環境極其特殊,以“草原天路”品牌為代表的旅游線路業已成為京津地區游客自駕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對張家口崇禮壩緣山區而言,自然地形地貌屬波狀丘陵地帶,地勢連綿起伏,但坡度較緩,農田也大部分分布在山地緩坡上,非常適合展示大地景觀。
第二方面劣勢:一方面,重點村落未在主要滑雪區域,對于后續的開發和帶動影響力并不明確。另一方面,村落經濟發展緩慢,落后于崇禮,其配套設施較差,資源不足情況是重要問題,所以市場的分析和判斷需要深入調研。
第三方面機會:張家口定位為京津地區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區、養老和休閑旅游目的地、健康食品供應基地等,承擔著重要的區域生態平衡和供養功能。因而,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申辦冬奧會、草原天路旅游及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幫扶的新機遇,發展鄉野風光。
第四方面威脅:開發崇禮片區重點村落,在打造景觀農業中,村落面積較少,所以需要延伸到周邊山體的面積,而樺皮嶺占地面積較大,海拔相對較高,全年氣溫較低,這給后期建設旅游型景觀農業帶來了威脅。
三、崇禮片景觀農業的營造策略
(一)可賞可食大地景觀
可食地景,顧名思義,可以吃的食物景觀,用設計園林藝術的方式去設計農園,讓農園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生態價值。這個詞的出現,是源于城市綠化環境要求和居住者耕種之間的矛盾。在美國,有這樣有趣的現場,一些喜歡種菜的居民。為了不破壞前院的草坪景觀,就偷偷在后院種菜。但是如果能將菜園設計成園林藝術景觀,大家就更容易擴大種植面積,再加上人們的飲食、生活習慣也越來越健康和生態。在這樣的條件下,就誕生了園林設計景觀的“可食地景”這一概念。
首先在崇禮山區野生花卉植物景觀營造的時候,可以借鑒花鏡的應用,花境起源于中世紀英國傳統的私人別墅花園,距今約有150年的歷史。在我國,花境作為一種新興的花卉形式在公園綠地中廣泛流行,在中國古典園林營造手法中,中國景觀喜追求“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最高境界?;ㄧR植物通過追求豐富的花種、相對簡單的管理,延長觀賞期,并且四季帶來不同變化。不乏在優秀景觀案例中,會看到各種花鏡的應用,用幾種植物拼湊和堆砌,實現四季有景可賞,展示植物景觀獨特的風韻。
其次在建設崇禮重點村落,依托官地溝東部在清水河東溝川地,運用多種花卉品種,進行花鏡的營造,可以通過選擇的花卉品種有馬鞭草、劍蘭、萱花、飛燕草、芍藥、唐菖蒲、郁金香等。野生花卉植物有菊花、萱草、狼毒、馬蘭花、二色補血草等。林下林緣種植花灌木有金銀花、胡枝子、木蘭、山茱萸、黃櫨等。
最后有所創新的是可以開發小區域進行果籬景觀的營造,即按照綠籬的栽培種植方式,形成一條帶狀的觀果景觀。果籬與平常見到的綠篙相比,可一舉三得,平時賞葉,花朵開放時賞花,到了秋季觀賞果實,這樣就使得園林景觀更加豐富多彩了。日常選擇做果籬的樹種有鼠李、沙棘、枸杞、小檗、毛櫻桃等。當開始結果時,我們就可以觀賞到果實由小到大,由綠到成熟自然界這種神奇美好的變化。
(二)農田花野地景藝術
引種藜麥、馬鈴薯、胡麻等特色冷涼作物,形成觀光與特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融合旅游觀光理念,配置創意種植模式,塑造崇禮農業大地景觀形態。
科普體驗可食地景在六號生態谷中,有壩上主題餐廳、冷涼作物科普、草原圖書館等旅游服務業。冷涼作物科普體驗,需要通過介紹冷涼作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種植方式、后期養護等,讓人們了解農作物的知識,進而可以讓人們在這里親自體驗種植和培育,增加人與植物的交互體驗和樂趣。就如當下城市中,高樓林立,人們還是很想有一片自己的菜園子。所以從這個背景出發,冷涼作物的科普體驗,將發揮重要意義,為崇禮片山區景觀農業增添更多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海球,謝德姣.低碳經濟時代的現代農業[J].時代經貿,2010,(17):149-150.
[3]李金才,張士功.我國生態農業模式分類研究[J].中國農業生態學報,2008,(05):1275-1278.
[4]李霞,戴傳超.不同生育期水稻耐冷性的鑒定與耐冷差異的生理機[J].作物學報,2006,(04).
[5]王思元,牛萌.北方地區野生花卉資源的園林應用與開發[J].北京林業大學,2009,(14).
[6]靳守茂,武愛玲.內蒙古地區大青山呼和浩特段鄉土野生觀賞花卉資源及園林應用[J].中國植物園,2009,(12).
作者單位: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