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康寧
摘 要:以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為主題展開論述,首先對研究背景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具體內容,之后重點從多個方面針對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展開討論。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藝術;新出路
在經濟技術的推動下,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有城市特色指向標的公共藝術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地域文化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設中,對地域文化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公共藝術往往是藝術和文化的統一體,其往往通過藝術的介入來改變的公眾價值。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發展成效還不明顯,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針對這一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完善,本文則針對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期望通過本次研究活動的開展,能夠為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具體內容
(一)生態類地域文化資源
生態類地域文化資源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具體而言,會涉及到景觀藝術、地景藝術、前衛藝術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我國當前旅游中比較出名的江南古鎮、安徽古鎮等,是當地居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將自然與人類居住要素相互融合的最好見證,也是生態類地域文化資源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會有一定的差異,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會有所不同,而人類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展,不能夠對這些自然資源進行破壞,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該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進行著重考慮。在公共設施設計過程中,需要對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并通過這種方式彰顯當地特色文化。
(二)城市的歷史文脈
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往往也是城市文明的發展過程,城市的建設影響著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也會對城市的建設產生作用,因此文化發展與城市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以作為城市的載體。我國文化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在發展中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公共藝術則可以反映城市的文明發展史,而公共藝術作品則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特征和當地人民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三)地域的本土特色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我國,民間長期的流傳的藝術往往更加能夠對當地人民產生觸動,因此,其具有了社會審美屬性。而且,民俗文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而被一代代傳承,所以,在公共藝術中,民俗是重要的地域文化資源。又如,很多地區都會設立雕塑,而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城市雕塑及建筑表現出相互促進的作用,這對于提升城市藝術品味以及促進地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
(一)在傳承中揚棄,彰顯地域文化的民族化
首先,要注重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在公共藝術中,地域文化應該體現出我國的民族內涵,并且,需要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的藝術發展理念,創作出具有民族特點的藝術作品,如果在公共藝術設計中,僅僅是將民族文化元素進行生硬的套用,則無法突顯民族文化在提升公共藝術本質方面的作用。在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不能僅僅做表面文章,而應該從客觀的角度出發,結合現有來看待民族文化與設計民族性。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我國可以向日本進行適當的借鑒,當前日本所設計產生的汽車以及電子產品中,一方面表現出國際化的特點,符合時尚化要求,另一方面,在設計中很注重細節,注重設計作品與實際環境的結合,而我國也可以將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公共藝術設計中。其次,要注重傳統設計理念在現代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從美學角度來看,將傳統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化的公共藝術設計中,能夠在提升現代公共藝術價值的同時,更好地完成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也是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獲得新出路的重要體現,例如,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圖案或象形文字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進而形成別具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建筑,促使建筑既能夠體現出現代化的特點,還能夠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引導公共參與,體現地域文化的人本化
首先,在城市公共設施設置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特點。公共設施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設施安排方面,則應該體現出藝術性特點,因此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必須融入地域文化,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城市整體形象的統一。例如,在便利類公共設施建設中,則應該結合地域環境對設施造型進行設計,在設計中還應該注重物品與周邊環境在色彩、造型方面的相互協調,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環境情趣。
又如,在標志類公共設施設計中,也應該注重以人為本特點的體現,在現代城市中,標志類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信息傳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廣告牌、指示牌等,可以使本來只有某種意義的符號,轉變為既可以傳遞信息又可以成為視覺審美的對象,而且可以利用設施自身的色來突顯周圍環境。
在安全類公共設施的設計中,則應該重點突出其色彩特點,如果城市中的人行道、安全島、保護柱等內容,通過醒目的色彩來引起行人的注意,以此來發揮其安全防護的作用。在交通類設施的設計中,主要涉及到引導指示牌的設計,在城市道路中所設置的交通指示牌,不能夠隨意更改,而在公交車站、地鐵站以及候車亭的壁畫則應該重點突出其醒目的特點。在娛樂類公共設施設計方面,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居民的日常休閑需求,如,在現代城市中所設置的各類娛樂公共設施,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鍛煉及休息的場所,而且所設置的娛樂設施還對城市的空間環境具有點綴的作用,使得公共設施具有了藝術趣味性特點,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公共場所的文化氣息。
(三)融入城市文明建設,彰顯城市文化特色
現代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其文明程度能夠體現城市的綜合發展情況,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為了突顯城市文化特點,則可以以城市雕塑為切入點,融入地域文化,提升公共藝術文化內涵,在具體的公共藝術設計中,一方面要符合美學要求,另一方面則要突顯其文化內涵。雕塑藝術在現代城市中的應用,增添了城市環境中的美學元素,而且當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且在推動當地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同的設計內容,往往能夠體現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如提到美國,則能夠使人想到自由女神像,提到印度,則能夠讓人想到泰姬陵,提到巴黎,則能夠讓人想到埃菲爾鐵塔,在特定的地域中,這些雕塑或建筑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藝術作品,其更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悉尼歌劇院,其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征,體現了建筑技術與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國所設計的鳥巢和水立方,從美學角度來看,其展現了獨特的視覺審美特點,而從文化角度來看,則體現了我傳統文化中的天圓地方理念。
另外,還應該注重打造城市的品牌文化,我國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文化積淀,而文化元素是城市品牌打造的重要基礎,在我國,多種因素都會對城市建設發展造成影響,而品牌對城市建設發展效果所產生的影響更加明顯。在城市品牌建設中,文化融入處于核心地位,失去了文化內涵,品牌建設也成為空談,當城市居民表示接受了城市品牌之后,更深層次的意思則是他們接受了品牌背后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城市品牌建設的過程,實則是一個文化展示的過程,正是有了文化的融入,才使得城市品牌具有內涵,才真正具有了市場競爭力。在城市品牌建設中,重點要做好品牌定位,具體而言,則是根據本城市所具有的優勢條件及自身特點制定品牌目標,體現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在城市品牌定位中,要體現三個方面的特征,即市場價值的唯一性、差異性和獨特性。品牌定位要與城市的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及發展方向相一致,將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融合到城市品牌中,通過科學的品牌定位,體現品牌價值,并突顯地域文化特色。
(四)挖掘獨特城市元素,彰顯地域文化的唯一性
城市文化內涵具體包含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兩個方面,為了實現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獲得新出路,則有必要對本城市獨特的文化元素作深層次挖掘,以此來彰顯城市文化特色。通常情況下,城市文化涉及到城市政治、經濟、人文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城市文化往往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其可以作為與其它城市進行區別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能夠使人們對這一地區加深了解,而且當地的風景能夠處處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近些年來,很多城市在建設中,針對公共藝術設計,缺乏獨特性,文化抄襲和模仿頻繁出現,這樣不僅無法突顯當地文化特色,還會導致公共藝術設計失去意義。在彰顯地域文化唯一性過程中,可以通過制作城市宣傳片來達到這一目的,在幾分鐘或幾十秒的宣傳片中,展現當地特色畫面,并配上簡短的解說詞,可以將制作完成的宣傳片在各大媒體進行發布,以提升宣傳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探尋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中的新出路,則應該從多個層面入手,具體包括彰顯地域文化的民族化、體現地域文化的人本化、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彰顯地域文化的唯一性等。
參考文獻:
[1]佀冬梅,段海龍.淺析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現狀[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8).
[2]李強.淺析公共藝術的材料語言[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1,(03).
[3]徐琳哲.論麗水地區文化創意旅游的地域性視覺表達[J].美與時代(上),2015,(12).
[4]旅游紀念品設計中文化符號的傳承與表達[J].寇樹芳.中國科技信息,2013,(04).
[5]顧群業,王拓.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04).
[6]張道一.透過生活的藝術哲理——《中國設計理論輯要》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4).
[7]唐雯.藥姑山地域文化的挖掘及其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7.
[8]李保印,張啟翔.“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中國園林中的體現[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9]王立森.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10]蔣杰.版式設計的新領域——互動版式設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2,(04).
作者單位:
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