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啟朋 趙慕齊 段翔宇 王蕊
摘 要:文章針對中國老年人進行康復景觀環境設計的研究,通過對老年人生活環境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總結出康復景觀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等方面影響,闡明康復景觀環境對老年人具有益智、康健、消除心理疾病等作用,是提供社交方式的有效途徑,進而提出康復景觀環境設計的必要性。最后從景觀設施、道路鋪裝、植物配置、景觀小品等景觀設計元素方面提出利用通用設計和園藝療法等手段進行康復景觀環境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康復景觀;通用設計;園藝療法
[基金項目:2017年遼寧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2026153。]
一、引言
目前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年型社會。根據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針對該現象,我國積極提出應對措施,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了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等八大重點任務[1],為此國內積極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可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質量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數,讓老年生活充滿活力。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適老化”公共環境這一概念,即要在室外空間和建筑、交通、健康與公共服務等多方面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適老性”公共環境不僅能為老年人獨立自主生活提供極大便利,也對增進老年人社會參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而建設一個良好的適合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環境空間并不是以設計者或決策者個人的主觀意識為主,往往要取決于被使用者的喜好和需求。基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等特征是進行良好環境設計的關鍵。
二、研究區域
選擇遼寧省大連市為研究區域,該選擇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大連作為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舒適,風景宜人,是大部分人選擇養老的城市,是適合養老的代表性城市;(2)便于研究。研究者長期居于大連,對大連城市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多方深入實地,資料收集比較便利。
三、研究方法
采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與面談形式相結合的方法,選擇大連地區的養老機構和大連地區居住社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等特征,以及環境設計對老年人的影響因素。
本次調研在選擇調研模塊區域方面是根據當前國內養老模式分為養老機構和在家養老兩種形態,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對大連養老機構和居住小區進行實地調研,并對調研地點進行踏勘和分析。調研選擇模板中養老機構是根據組織保障、基礎設施、供養服務和內部管理等分成低、中、高三類別,分別調研了低端養老機構2所,中端養老機構2所,高端養老機構2所;對于居住小區的調研選擇模塊是根據居住區建成時間、基礎設施、物業管理、小區定位等分成老舊小區、新型普通小區與高端別墅區三類別。分別調研老舊小區3所,新小區3所,高端別墅區2所。總共調研模塊14所,對調研地發放發放問卷270份,有效回收263份,回收率達97.5%。
四、結果分析
(一)受訪人員的基本屬性
在60-80歲年齡的受訪人員中,居住在養老機構的主要以75歲以上老人為主,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居多,多為身體機能較差、生病、不能自理人員或鰥寡老人;60-70歲之間的老人主要以在家養老為主,并且大多身體健康。這說明了中國目前老年人的養老模式和生活狀態。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年齡的差異性體現出了老人生活時間的長短,年齡越大,鄰里之間越熟悉。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會產生孤獨感,進而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子女,聯系頻率也隨之增長,由于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疾病也隨之而來,在醫療上的花費也逐漸增多,經濟壓力增大,焦慮感也逐漸增加,讓老人不能適應吵鬧的環境,喜歡安靜、獨處,心理焦慮,容易出現多種負面情緒。
(三)老人生理特征及其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器官在不同年齡段顯示出不同程度的老化。當年齡在65-75歲之間,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運動功能、內分泌系統以及記憶力方面的功能都不同程度上地開始衰弱, 隨之帶來行動緩慢、靈活度下降、嗅覺和味覺的衰退、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等影響。當年齡達到85歲以上,人的身體機能開始嚴重衰退,運動功能基本衰退,意識出現不清楚的狀況,生活自理成為困難。此外,老人對生活環境也有著特殊的需求。例如:一是需要充足的光線。老年人的眼角膜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厚,對色彩的感應和分辨能力會下降, 需要充足的日照來刺激眼角膜,減緩角膜老化。二是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和無障礙設施。老人骨質脆弱、行動不便等這些共性問題常導致老人在室外空間活動時容易受傷。三是需要標識性明顯及色彩對比強烈。老人腦細胞的減少造成反應遲緩,記憶力減弱。
(四)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及需求
老年人退休后,一部分老人是幫子女帶孩子,另一部分老人有大量的空閑時間需要社交活動來充實,以此來緩解孤獨,保持身心健康,滿足交往需求。具體來說,老人的社交需求主要分為三種:(1)抱團需求。這種行為需求往往需要老人參與某些活動中,領域感較強同時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私密需求。有些老人喜歡獨處或小范圍的交流,喜歡在隱秘、安靜的空間領域。(3)運動需求。老年人基本只在社區附近活動,由于腿腳的不方便,選擇跳舞唱歌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五、設計策略
基于以上調研發現,在進行場地設計時,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等特征,康復型景觀設計對老年人具有益智、康健、消除心理疾病等作用。所謂的康復景觀是指能夠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讓使用者身心健康獲益的外部空間景觀[3]。景觀設計元素的組合創造多種空間環境則是為老年人提供社交方式的有效途徑,所以在設計中要著重考慮通用設計和園藝療法在設計中的運用。
通用設計是指對于產品的設計和環境的考慮是盡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種創造設計活動。 在進行地形選擇時要考慮場地的安全性,隨著老年人的各項機能下降,其行動減緩,且活動范圍幅度變小,這就需要選址的場地平坦,減少地形的障礙,保障視線的開闊。如果基于地塊限制出現起伏地形,需要設置臺階和坡道,臺階及園路要設置扶手和防滑地面及可使用輪椅的安全便道。道路系統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確保老人出行的安全;園步道采用蜿蜒環形路線,既增加行走中的趣味性,又可以避免回頭路過分消耗老人的體能;同時為了方便老人雨天出行,必要時增加風雨連廊。
而在植物設計中加入“園藝療法”手法,可以刺激感官。植物的顏色、形狀對視覺,氣味對嗅覺,可食用植物對味覺,植物的花、莖、葉的質感對觸覺都有刺激作用。再在社區內種植適宜的草木,老人于其中散步,可使老人心態安靜。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整地、挖坑、搬運花木在消耗體力、打發閑暇時間的同時,還可抑制沖動,可以為老年人帶來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景觀小品作為景觀的點綴和補充,在設計中應從安全性、舒適性、美觀性和實用性等方面來滿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利用小品打造出歡樂和諧的氛圍。隨著老人的中樞神經和認知功能的退化,注重強調導行標識,增加景觀的可識別性,引導老人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從容自在。
六、結語
當前對老年人的研究很多,本文的研究是從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為等特征入手,通過實際調研,分析總結提出康復型景觀設計研究對老年人的影響,該研究可為打造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建設提供參考策略,同時可鼓勵老年人增加戶外環境的使用率,從而促進健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Z].2017-02-28.
[2]李宏.老人·家[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雷艷華,金荷仙,王劍艷.康復花園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園林,2011,27(4):31-36
作者單位:
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
通訊作者:王蕊,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