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 趙鑫惠 王康 周洪輝
摘 要:“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在歐洲和美國產生,隨著時代潮流傳入哈爾濱后,又在哈爾濱引起空前反響的“裝飾藝術”運動,并主要體現于對哈爾濱建筑的深刻革新。從哈爾濱在新藝術運動中所產生的建筑作品的美學、結構學等藝術鑒賞的角度出發,結合著藝術設計的不斷創新,造型結構的多元化及改革等方面,闡述其在雪雕藝術的創作中新的內涵理解,和逐步走向深入實踐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新藝術運動”;藝術;創新;哈爾濱建筑符號;雪雕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國家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資助,編號:201710225179]
“新藝術運動”在哈爾濱的開展,實現了許多廣為人知的經典建筑作品藝術。若能在這座雪雕發祥地的冰城,將兩者在造型藝術方面巧妙結合,對新藝術運動的產物進行再次創作,并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不論在藝術的造詣還是在人文的傳承,都會收獲新的奇跡。
一、關于哈爾濱“新藝術運動”建筑
(一)新藝術運動的起源和發展
新藝術運動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是一次反響廣大的“裝飾藝術”運動,波及十多個國家,持續長達十余年。其表現出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向往情感,是歷史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
(二)“新藝術運動”在哈爾濱的盛世狀況
據統計,哈爾濱在新藝術運動時期所形成的建筑數目,在世界上能夠排名第三位。在當時哈爾濱僅是一個松花江邊的小漁村,藝術文明等方面近乎是一張白紙,加上俄羅斯文化的參與,所以在新藝術運動的沖擊下更加容易被接受并綻放,連同與其相融的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折衷主義一起,為如今哈爾濱城市多元化的面貌特征做了伏筆。
(三)“新藝術運動”對于哈爾濱建筑在藝術方面的影響和特點
隨著新藝術運動思潮的引入,哈爾濱建筑的設計理念逐步擺脫了傳統古典的形式,創建出一種新的簡化語言,手法也逐漸適應工業化時代的特點,變得凝煉簡潔。 其中具有裝飾性的平滑線是這種新風格的代名詞,雖更具有自由特質、主體新穎的裝飾,但主體上卻仍是傳統的,仍然具有古建筑的感情基調,莊重不失活潑明麗。
二、關于哈爾濱的雪雕藝術
(一)雪雕藝術的起源與哈爾濱
根據文獻,世界的雪雕無從查證,而中華的雪雕最早始于冰城哈爾濱,于整個東北地區也十分發達。雪雕類似冰雕,均是盛行于寒冷國度的戶外藝術,哈爾濱第一個成一定規模的雪藝術造型為第一屆哈爾濱冰燈游園會上的雪塑大象,于1963年出自哈爾濱藝術學院雕塑專業的吳乃光等學生之手,其所用的原始雕塑的方法歷時兩日,塑成了冰雪參半、顏色有污的象體。其長4m,高2m,體高雄壯,剛勁有力,耳似蒲扇,鼻部刻畫生動上至及地而后卷,長而又纖細的象牙無法用雪塑成型,便用晶瑩的冰作為代替。雪象的背上搭著通紅的錦布,赤白交相輝映,分外好看。錦布上繡著“萬象更新”寓意吉祥。象背又以一個高為兩米的7層木塔裝飾,以水進行噴凍,讓塔的檐角因身覆冰晶而明亮。雖然該雪象基本應用古代民間的堆雪人的舊法雕刻創作,并且有替代材料的形式出現,水準有限,不過畢竟有了可觀的藝術性。
之后的冰燈游園會,于兆麟公園出現了許多更加精巧和成熟的雪雕作品,如小孩騎象、老壽星、鯉魚等,在太平公園也有出現。
在這以后的20年里,因為天氣氣候,因雪源不足等原因便沒有過多的成名雪雕作品出現。然而,民間的雪雕活動從未停止過,而且技術已經發展趨向成熟,甚至有參賽者經常參加國際比賽,不僅幫助祖國贏得了榮譽,更讓雪雕技術得以融合交流。
(二)雪雕藝術的主要形式和特點
雪雕的主要形式屬于雕刻,主要便是以雪做為塑形的原料,用各種專用工具和雕塑技巧將它塑造成固定的形狀,之后組合起來同時不斷調整細節,原理和沙雕的制作頗為近似。其通過近十幾年來的發展,藝術樣式和美學氛圍不斷多元化,審美也不斷提高。隨著近幾年來外國文化的交流和融入,雪雕的雕塑技巧和體裁創新等都有了一定的拓展和進步。雪雕大多通體潔白無瑕,在陽光下晶瑩剔透,閃閃明亮,剔透動人。雖然白色看似樸素,但是明麗似下凡瑤池。若形態造型能匠心獨運,融入從未開發的元素,能更加突出雪雕的神圣和綺麗。
(三)雪雕的制作
雪雕原材料為天然雪,大多存在含水量少、質地松乏、缺乏粘合力、雪塊制作困難等缺陷,并且經過再次收集運輸的積雪沙粒過多,還摻雜冬日枯木的干枝落葉,以此為原料塑造出的作品顏色有污,不夠純凈,還不經風吹日曬,堅挺時間較短,不但制作不便,還影響展出效果。
19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祖國對雪雕刻發展的重視,市政府從加拿大進口了哈爾濱第一臺造雪機,保證了雪雕原料的質量,讓雪雕的制作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人造雪質量上佳,造型能力極強,于第五屆雪雕會初次嘗試人造雪,效果顯著。
冰城早期制作雪雕時,并沒有專業的工具,用的都是民間自制的冰雕鏟,即特定的木工刨刃焊上堅硬鋼鐵的把手,但是越來越滿足不了雪雕的需要,刀刃甚至用上了鍬、鎬和匕首。隨著冰城雪雕藝術工作者走向世界,得到了某些國外參賽隊先進雪雕工具的參考樣例。他們陸續創作了雪鏟、利刃、雪鋤等既美觀又實用的雪雕工具,而后隨著發展逐漸系列化、整體化,專業實用并且方便攜帶,使雪雕的制作更加富有層次,細節刻畫也能十分精細,進步良多。
三、哈爾濱“新文化運動”建筑符號在雪雕中應用的優勢
(一)結構優勢
哈爾濱的新藝術運動建筑作品布局嚴謹,能明顯減少去雪量和框架難度:其建筑層數鮮有高層,其中大部分是磚石結構,有的莊嚴優雅,有的活潑新穎。大多數有古典建筑的痕跡,但它的外形簡潔,流暢自如。對于雪雕作品的創作,初步框架構造至關重要,若以哈爾濱新藝術運動建筑符號為框架主體,將大大減少初步去雪量工作,使作品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制作優勢
制作雪造型雕塑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搭建一個框架:雪造型雕塑大多是大尺寸的,所以在制作之前必須要有詳細的小模型和草圖,在考慮好藝術和原料制作等方面的因素完善后,按照圖紙建成一個泥制和鐵質結構的模型,完善后制造1比1的木質框架,再將緊實的雪豐盈填充。(2)折疊拆除框架:填充的雪緊實成型之后便可以將原有的木質框架拆除,以便之后步驟的精雕細琢。(3)切割雕刻:這一步是雪雕制作最關鍵的步驟,也是藝術形式凸顯和雕刻技術競技最甚的環節。雪雕刀具成套專業,分層次進行細致雕琢,手邊也最好放置有泥質小稿,及時參照和調整。白天的時候冰雪容易受陽光影響不夠穩定,所以多半是晚上的時候借助燈光進行雕刻,雪質更為穩定。(4)最后修整:伴隨著雪雕的制作會有大量的去雪落下,若是不及時清理,會與造型粘合影響制作和藝術效果,故應當及時清理,再用磨具進行修正磨光,最后噴灑清水,固定造型。所以哈爾濱新藝術運動的建筑符號對雪雕題材的融入能讓雪雕造型方正規整,使雪雕框架的制作難度大大降低,拆檢調整也格外方便。
(三)形式優勢
采用冰雪材質進行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的再創作,形式新穎創新。冰雪的應用主要在于新材質新內容的建構,和對新空間的巨大貢獻,使作品整體層次豐富而清晰。雪的柔和質地更能中和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的大氣莊重之感,使作品氛圍圣潔,明凈。
(四)形態優勢
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符號的融入能使雪雕作品別出心裁,造型莊重華美;其造型、形態若融入雪雕藝術作品中,給人以端莊大氣,豪情威嚴之感。同時,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符號元素中,女兒墻、門窗,和表面裝飾等裝飾元素更能和冰雪圣潔柔美之感結合起來,使整個作品更加別致明艷。參考各裝飾元素在哈爾濱新藝術建筑中的應用,以代表作道里秋林公司為例:整體建筑風格突出了堅固、穩定和變化。是中國大街的標志性建筑(現在的中央大街)標志性建筑,外型簡潔,自由流暢。該建筑既有古典建筑的線和角的劃分,又有大分割的方式。但又注入了新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些裝飾元素和圓形窗戶上,這在純古典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護欄上的精細裝飾及堆疊的曲線變化也產生了一種積極、新奇的感覺;其在檐口上部突出,短柱之間以女兒墻相接,連綿與間隔、直與曲不斷交錯,突出了整體的韻律感;[2]門窗做了有機的改動,有的一樘三心,呈現圓形扁窗,其他的裝飾簡潔而又精巧;表面裝飾線條感強烈,一氣呵成。特別是外墻柱狀構造等結構經常出現一圈三環的裝飾母體,新穎獨特,圓滑流暢。
(五)內涵優勢
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符號對雪雕的融入,是對哈爾濱人文特色和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隨著祖國文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優良文化和藝術的發揚及傳承,而雪雕也是冰城所孕育的綺麗藝術杰作,將兩者巧妙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傳承“新藝術”運動在這座城市留下的人文、物質財富和文化地域,且能賦予雪雕藝術作品新的內涵和造型風格,讓冰城的雪雕在世界的矚目下,弘揚更多東方民族、冰城哈市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
四、哈爾濱“新文化運動”建筑符號應用于雪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形態張力改進
建筑造型大多數橫平豎直,莊重高聳,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的代表作品也大多為典雅懷舊等氣氛特點,而冰雪相對于建筑材料而言,有著更大的張力和可能。故應于再創作時,對雪雕作品的造型進行更大膽、飄逸的創新設計,在受力平衡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鑲嵌、鏤空等形式的結構,使作品在擁有哈爾濱新藝術建筑的精髓的同時,更顯得輕盈而富有張力。
(二)冰雪材料的承重
建筑材料多為水泥、混凝土、磚瓦等,與冰雪原料有著諸多的不同,在密度、承受力、壓力、彈力、重力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并且隨著氣溫、濕度等自然環境的變化,冰雪的各方面指數都會改變。所以在進行哈爾濱新藝術建筑題材的創作時,需要充分考慮冰雪的種種力學問題,以及需要預留出實踐制作過程中隨著時間和氣溫等因素的變化而產生的彈性變動,避免最終因受力造成變形、坍塌等現象。
五、結語
“新藝術”運動為哈爾濱留下了寶貴的建筑財富,而冰雪更是哈市百年來不斷孕育的精華,在雪雕的整體框架、局部裝飾和氣氛底蘊等方面,將兩者在造型、裝飾元素和文化內涵等方面有機巧妙的結合,進行二次的創作創新,來創造更高、更深層次的雪雕藝術作品,弘揚并傳遞傳統文化,向中華乃至世界發聲。
參考文獻:
[1]楊樓新.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的作用與意義[J].文史藝術,2014,(05):122
作者單位:
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