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二峰 夏華蔚
摘 要:隨著大審美經濟的發展,特色文化、審美觀念與產業有了更高的契合。特色小鎮是大審美經濟時代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正確改革方向。南陽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優秀的玉文化在經濟增長中起帶動作用,成為南陽市建設特色小鎮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以歷史文化為依托,建設新型農村、特色小鎮,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是南陽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大審美經濟;鎮平石佛寺;玉文化;特色小鎮
2017年南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南陽市城鎮化率為44.67%,比河南省平均水平低2.5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68個百分點。南陽城鎮化的過程是中部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心城區和縣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經濟影響力不足導致難以聚集內外資源。市場資源和科技融合欠缺的情況下,城鎮化必須探索一條新的出路,產城融合加入文化元素勢在必行,特色文化“亮劍”進行時。
一、大審美經濟時代特色文化的社會屬性
戴維·羅伯茲( David Roberts) 在《只有幻像是神圣的:從文化工業到審美經濟》一文中指出:在審美經濟時代,商家售賣的重點,往往不只是物質產品本身,更是一種情調或氛圍、一種夢想。[1]特色文化恰恰符合審美經濟要求,特色文化商品和服務不僅在于物質產品和服務本身,更多地體現一種文化情懷。
當代文化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其時代性往往與美感相關聯。近年來,出現了“小蘋果”“創新創業”“一帶一路”“詩和遠方”“匠人精神”“美好生活”“擼起袖子加油干”等文化熱詞,無一不是時代脈搏跳動的表現、美的范疇、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到:中國當代特色文化,源自于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源于社會主義實踐。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上述觀點,是對文化時代美感的凝練總結。
當下文化的現代性越來越體現在美學上。文化學者胡惠林在《文化產業學》中提到:“現代性的主要特征,即按照新奇、轟動、同步、沖擊來組織社會和審美反應,在視覺藝術中得到了充分而合適的表現。”[2]進而斷言現代美學已經將日常生活審美化了,衣食住行皆體現出審美的韻律。西方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指出現代西方文化“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3]這些論斷深刻地指出文化成為改造現代社會的根源所在,現代社會充滿著審美的氣質。
文化的經濟屬性突出,文化經濟以特色文化園區為發展路徑,是審美經濟集約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九大報告更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文化被賦予發展地域經濟使命,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文化經濟發展已經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即特色文化園區建設。2017年位于國家文創實驗區的萬東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創立方·自空間”CBD寫字園相繼投入使用。此項目推動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的建設,踐行了文化的經濟屬性,驗證了文化產業園區的活力,豐富了審美經濟的內涵。
二、鎮平石佛寺玉文化在南陽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鎮平石佛寺鎮及其玉文化與南陽新型城鎮化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同構關系,玉文化的發展不僅反映出城鎮化的水平,還反映出這種水平下形成的社會文化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三個方面。
(一)文化社會關系
城鎮化浪潮下,社會發展帶有明顯的審美烙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我國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人文的、和諧的乃至靈魂的屬性,不但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而且也是特色城鎮化的內驅動力。因此,發掘地域特色文化的優秀因子,開發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建設特色小鎮的關鍵點。2016年住建部發布《關于擬公布第一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的公示》,河南有4個鎮入選,其中南陽市西峽縣太平鎮列入其中。這意味著南陽市在文化振興城鎮方面走在前列。實施中心城區帶動戰略,以培育壯大縣城、突出發展小城鎮為突破口,成為南陽“文化興市”的有機整體。大力發展特色小鎮,需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是南陽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途徑。
現代社會自19世紀中葉以來被一種新美學所改造,鄉村和住宅的封閉空間“讓位于旅游,讓位于由鐵路產生的速度刺激,讓位于散步場所、海濱與廣場的快樂”[4]。2017年,以石佛寺玉文化產業園區為核心的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25萬人。[5]鎮平石佛寺,每天的客流量在10萬余人次,高峰期車流量達到每分鐘178臺次,日銷售額達到1億元。[6]因玉文化產業吸引大量游客,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2017年,石佛寺鎮依托玉雕電商協會,創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區,全鎮電商企業6700余家,規模化電商企業43家,貨運物流37家,年交易額400余億元。[7]
玉文化帶動了玉器加工產業以及圍繞玉文化興起的休閑旅游等行業的發展,這恰恰符合審美經濟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玉器商品不限于物質產品本身,更是一種情懷。文化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思想與精神內涵。充分發揮文化的精神動力,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強有力保證。
(二)文化經濟關系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卡尼曼教授提出反映快樂和幸福的效用,稱之為體驗效用,引起經濟學重大價值轉向。在產業經濟發展中,品味、格調等文化特點越來越受到重視,追求體驗效用的特色產業成為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現代化過程中,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貫徹落實創新精神,轉變發展方式。如何因地制宜,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建設,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大師,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已經是當下時代的需要。
特色文化園區順應著審美經濟發展潮流,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是中國特色文化在城鎮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是環境審美化的重要體現。南陽鎮平石佛寺鎮作為2017年新入選的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在產業、宜居、文化、服務、發展機制方面都具有自身的優勢,集中體現在石佛寺鎮玉文化產業園區。2008年,石佛寺鎮玉文化產業園區被確定為河南玉文化改革發展試驗核心區,被賦予打造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中華玉都”的發展目標。[8]隨后,大規模的投資活動展開。僅2009年11月18日,鎮平縣玉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開工建設“天下玉源”項目,總投資達6.8億元,玉文化建設進入快速推進階段。[9]近年來,在玉文化產業項目上投資80余億元,先后實施國際玉城、“天下玉源”玉料市場、玉文化博物館遷擴建和華夏玉都等8個項目。[10]2017年,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后,更以“中華玉都”名揚全國。基于審美價值關聯的創造,即生活與藝術、實用與審美相互融合,已經成為新經濟的發展動力。
特色小鎮是特色文化園區的重要補充,著力打造“小而美”。特色小鎮旨在從當地實際經濟情況出發,堅持突出地域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建設特色小鎮、促進地區經濟成功升級的正確道路。《國家三部委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以高質量建設水平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三)文化權力關系
圍繞南陽玉文化,政府出臺各項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對產品的審美化和環境的審美化影響巨大。南陽石佛寺鎮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眾多文化名片:“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河南省玉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核心區”“河南省首批重點示范鎮”等。2004年,榮獲國家小城鎮建設最高榮譽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7年,新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每一文化名片都是一份殊榮,它的獲得既是對石佛寺玉文化發展成果和發展模式的肯定,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和新起點。以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小鎮享譽海內外,南陽石佛寺鎮玉文化快人一步,搶占文化先機,在對外玉文化布局方面獨占優勢,這些與政府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
中國南陽玉雕節暨國際玉文化博覽會是宣傳南陽形象和玉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為南陽玉文化創造良好環境。博覽會前身是南陽(鎮平)國際玉雕節,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節,始于1993年。2002年,正式升格為“南陽玉雕節”,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南陽玉雕節已經成為一場融賞玉觀花,旅游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影響力輻射全國,乃至世界。自2013年起,中國·南陽玉雕節又設立“玉華獎”,是繼“天工獎”之后,又一國家級獎項。基于此,南陽玉雕節占領了全國玉文化美譽標準的高地,在玉文化領域具有強勢話語權。
三、特色文化作用于城鎮化發展的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指出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當今經濟大發展的條件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必然趨向。大發展的過程,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各區域之間、城鎮之間的競爭是政治、文化、經濟的綜合競爭。特定區域的歷史底蘊、文化氛圍和民俗風情,是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軟實力。一個城鎮如果沒有本地特色文化,沒有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就會在競爭中落伍。具有文化歷史淵源的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以及人文薈萃、名聲云集的巴蜀地區,吸引了國內外人群觀光旅游。不僅帶動了本地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形成連鎖反應,與第一、第二產業齊頭并進。
審美經濟已經固化為地域特色文化產業,其開發是地區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開始流入旅游、服務、教育等行業中,特色文化產業在地域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新世紀中,各地區必須高度重視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該更新觀念,把特色文化產業放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
四、今后南陽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方向
在南陽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以人為本。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創造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體制環境,不斷完善公共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走出一條具有南陽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大力發展審美經濟,彌補內陸城鎮的先天不足
學界和政府要深化對審美經濟的認知,探索新的創新機制,將審美經濟的文化要素納入地方社會經濟平臺之中。在衣食住行、旅游、購物等方面,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尊重市場規律,使文化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大力挖掘經濟效用和體驗效用。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規劃建設管理、社會服務管理,以產業發展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內陸城鎮的先天不足。探索出以產業集聚化和人口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模式,以審美內化城市,以文化鏈接城鄉,以輻射中心帶動周圍地區,整合城鎮優勢資源,走出符合自身特點的城鎮化道路。
(二)堅持工業主導地位,著重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經濟非農化是人口城鎮化的最主要動力源泉,在現階段,工業發展在全區人口城鎮化動力結構中仍居主導地位,仍然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因此,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工業發達區域,特別是首位城市——南陽中心城區。[11]20世紀90年代,南陽聯手原建設部,引入投資資金達22.5億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成績斐然。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1個、建設部“雙陽工程”試點鎮5個、河南省“中州名鎮”28個、南陽市“星級小城鎮”30個,被譽為“南陽模式”廣為宣傳。[12]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投放到工業領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堅持工業主導地位的同時,著力發展宜居休閑、文化消費為特色的產業是新形勢下產業升級的需要。利用產業集聚和特產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空間集中,并且帶動人口空間集聚,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最終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三)實施中心城區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特色小鎮
城鎮化程中,GDP增長主要來自中心城市的工業化。李金昊梳理2000年2007年南陽各縣市GDP的增長情況時,證實 GDP的增長,絕大多數來自城鎮化的過程。[13]其他相關研究較多,都驗證了上述觀點。基于此,產業布局上應重點加大中心城區的投資力度,實施中心城區振興工程。
大力發展特色小鎮。在國家總的指導要求下,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現狀和資源優勢,扶持引導小城鎮進行升級改造,根據自身情況,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市場、現代制造、傳統文化、教育科技、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產業、投資、人才、服務等要素集聚程度。通過產業發展,小鎮要吸納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農村發展。南陽作為古城,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充分挖掘、整理、記錄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文化遺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發展周邊特色小鎮,一定要大力發展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做到文化與產業融合,小鎮與生態融合,進而滿足居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促進小鎮健康發展,激發內生動力。
大力發展審美經濟,凸顯新型工業化的帶動作用,整合中心城區、縣級城市和農村,是中部地區小鎮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只有將小鎮嵌入到區域中心城市和廣大農村整體布局之中,深化內在機制,增強小鎮的魅力和吸引力,才能實現小鎮整體的轉型升級。
注釋:
[1]2001年,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Gernot Bhme) 在《審美經濟批判》中提出了“審美經濟”(aesthetic economy) 的概念。200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就因研究審美經濟的內在動因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范周,陳曼冬.大審美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突破[N].中國藝術報,2011-07-25.
[2]胡惠林.文化產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
[3]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154.
[4]胡惠林.文化產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
[5]黃偉.錢國玉到南陽市調研文化產業園區發展[N].南陽日報,2017-08-29.
[6]高文婷,韓麗冰.鎮平縣石佛寺鎮“特色小鎮”名揚全國[EB/OL]. http://www.zhenping.gov.cn/xzdt/2017-10-11/9160.html.
[7]譚亞廷,王國英.鎮平縣石佛寺:打造特色小鎮產城融合惠民生[N].南陽日報,2017-10-16.
[8]南陽:石佛寺玉文化產業園區獲省級命名[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9/26/010214177.shtml.
[9]闕愛民.“玉雕之鄉”石佛寺鎮以玉為媒引資130億元[N].河南日報,2010-10-11.
[10]南陽:石佛寺玉文化產業園區獲省級命名[EB/OL]. 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9/26/010214177.shtml.
[11]高更和,李瑞.南陽示范區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都學壇,2000,(05):86-87.
[12]張俊峰.“南陽模式” “建設部南陽模式”——新世紀的曙光——可持續發展的南陽綠色城鎮體系[J].小城鎮建設,2001,(01):94.
[13]李金昊,何江.南陽地區城鎮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01).
作者簡介:
陳二峰,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化史。
夏華蔚,南陽師范學院歷史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