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鋒離開了我們半個多世紀,有人或許會問,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學雷鋒?
網上曾出現關于雷鋒的懷疑、解構甚至惡搞,甚至出現了關于“雷鋒”的九大謠言。
一、“每次雷鋒做好事的時候,都恰好遇到了攝影師”——一場由“擺拍”引發的公案,雷鋒是“影帝”還是模范?
基本上每一名中國人的腦海里,都保留著很多雷鋒的照片:有頭戴軍帽持槍立正的,有擦汽車的,有幫助戰友學習的,有扶老攜幼的,有給戰友讓飯的,有給傷病員送月餅的,有到儲蓄所取錢的,還有為人民公社撿糞的……然而在當下,這些曾經振奮了億萬中國人的照片,卻變成了質疑雷鋒精神的“鐵證”。不僅是神一樣的攝影師和“擺拍”動作受到吐槽,很多網友還質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個稀罕事,而在雷鋒參軍的兩年多留下的照片卻高達兩百多張,一定是作假。
2.雷鋒(雷鋒所在部隊)很早就“預感到”自己(雷鋒)會犧牲,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所以提前派攝影師跟隨,預留200多張照片下來,供全國人民今后瞻仰。
難道雷鋒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隊造出來的“神”么?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網友們的質疑也沒有錯。雷鋒生前留下照片共計300余張.其中有223張都出自雷鋒生前戰友、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助理員張峻之手。其中黑白照片199張,彩色照片24張。而且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張峻接受采訪時,就已經公開言明:自己所拍攝的雷鋒照片中,一些屬于“補拍”、“擺拍”。
二、“雷鋒做好事從來不留名,但總是記在日記里”——雷鋒為什么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的日記里懷念?
其實雷鋒不是參軍以后才開始寫的日記。那時的雷鋒還叫做雷正興,1956年于荷葉壩小學畢業后不久,就到了鄉政府做通信員,11月,年滿十六歲的雷鋒被推薦到望成縣委做公務員。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機關工作生活。平時寫日記、能寫日記,在當時算是文化人的特征,這種氛圍我想至少80后還是能有所感觸的。對于好學上進的雷鋒來講,寫日記不僅能鍛煉文字,還有提高文化素養和人生格調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鋒開始學著寫日記。當時雷鋒在組織部的同事彭正元還記得雷鋒特地向自己請教怎么樣才能寫好日記。
也許,原團山湖農場辦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過雷鋒寫日記的人。1958年4月,是雷鋒主動把日記遞給他看,據方湘林回憶,“我希望真有愛情日記,可仔細一看,寫的全是政治與技術方面的內容,如下放干部總結評比大會記錄,自己在大會上的發言提綱,拖拉機性能、拖拉機駕駛規則等等”。這也正印證了一點:在雷鋒的日記里,大多數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學技術的內容,有會議的記錄等等,自己的經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而雷鋒日記的被發現并得到宣傳,也是一段機緣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鋒暫時借調到沈陽,到軍區工程兵所屬各單位做“憶苦”報告。在雷鋒出發前,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語為了能進一步了解雷鋒的成長過程,就打電話給工程兵10團政委韓萬金,讓他轉告雷鋒把自己的日記帶上。雷鋒就帶了五本日記來到軍區第一招待所。王寄語被日記的一些內容所打動,安排摘抄分發給黨委常委們閱讀。
不久,《前進報》總編輯嵇炳前協同新華社軍事記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軍區機關了解雷鋒的事跡,他們在雷鋒作報告臨時住的辦公室里,偶然從雷鋒的床上發現了雷鋒寫的日記,看了幾段覺得很好,就請示王寄語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語當即表示贊成。
嵇炳前協同新華社軍事記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軍區機關了解雷鋒的事跡,促成了《雷鋒日記》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陽軍區機關報《前進報》上首次以一個版的篇幅摘錄發表。當時的標題是“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雷鋒同志日記摘抄”。這次共摘發了雷鋒從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記15篇。當時只是作為輔助學習雷鋒的一個形式,在部隊里流傳。
雷鋒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沈陽軍區政治部要求《前進報》社編選《雷鋒日記》,由黨政組組長董祖修負責。當月下旬,董祖修從軍區文工團借來十人,將雷鋒遺留的九本日記、筆記,全部抄錄下來,準備仔細核對后進行選編。
1963年1月20日,《前進報》又用了將近一個半版的篇幅,摘錄發表了32篇雷鋒日記,其中包括1960年發表過的15篇。
關于董祖修帶到總政的日記抄件還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在沈陽軍區,核對過程中,當時為了宣傳報道的需要,為了讓《雷鋒日記》早日問世。董祖修曾經把雷鋒的日記本拆開過。自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發表后,全國各地記者紛至沓來,到《前進報》要雷鋒日記摘抄,有的執意要閱讀雷鋒日記原稿。為防止珍貴的雷鋒遺物丟失,又能解決新聞宣傳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鋒的日記本拆開,然后組織人手前來抄寫,抄完之后再裝訂上。
日記抄完之后,董祖修請報社與軍區印刷廠同志把拆開的本子親手送到印刷廠裝訂。軍區印刷廠特意請一位老師傅,按照精裝的辦法,把幾冊日記本一針一線地裝訂起來,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鋒的日記本、筆記本共9本,連同雷鋒其他遺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長期珍藏。
雷鋒日記抄件在上交之后,經總政宣傳部審查,共選輯121篇,約4.5萬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第一本內容豐富、文字準確的雷鋒日記。這本日記的出版,滿足了全國人民學習雷鋒的急需,也成為對雷鋒的“永久紀念”。
對雷鋒遺留下的日記,工作組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一天一天地核實、鑒別。其中雷鋒記錄生活、工作、學習的日記,很容易認定;但很多日記記錄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論斷、名言警句等,就必須仔細分析,因為里面有的是雷鋒寫的,有些似乎不是。對照雷鋒的筆記本可以看出,雷鋒平時看了很多書,做了不少摘記,有的注明了出處,有的卻并未注明。雷鋒日記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語錄。
例如日記里有一段話這樣寫道:一個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總要活上幾十年。每個人從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幾十年的生活,就構成個人自己的歷史。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寫自己的歷史。每個共產黨員和每個共青團員都應該想一想,怎樣來寫自己的歷史——我要永遠保持自己歷史鮮紅的顏色。
當時工作組以為是雷鋒自己的話,收錄進最早的《雷鋒日記選》版本中,列為第一篇。等過了幾年,才發現這段話原來摘自中央黨校楊獻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鋒日記》再版時便刪去了這段摘記。這段話當時還曾被誤為雷鋒的話成為了《人民日報》組織的第一次報道雷鋒的文章的引語。
工作組對雷鋒日記中有關事實過程、人名、職務、單位、番號、地名、時間、數字等,都一一核對過。但在發表時還是做了一些技術處理。為了保密,將雷鋒日記中的部隊番號一律改成××部隊;將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經過反復研究,還將部分語義重復、過時的話語、用詞等,做了刪節。
最后一共選輯了其中的121篇,約4.5萬字編輯成書。1963年4月,《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鋒日記》。
可見,雷鋒日記,所記錄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經歷,更多的則是他通過摘錄、記錄進行學習的一片“自留地”,我們在出版發行《雷鋒日記》時,只是選擇性的摘錄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帶來了這種光記好事的錯覺。
三、“雷鋒是天生的文學巨匠,十幾萬字的日記,沒有一個錯別字”——小學畢業的雷鋒為何能寫出那些既優美又飽含力量的文字?
雷鋒確實是高等小學畢業。但是小學畢業并不意味著他只有小學畢業的文字水平。《雷鋒日記》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極其的精彩,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雷鋒的著作權。
雷鋒是學校的文藝活動積極分子,這也許跟他從小跟著六叔祖走街串巷唱過皮影戲,有音樂和表演的天賦有關。在學校里,他一直都是文藝骨干,跳舞、演講比賽、打球等各種活動都能見到雷鋒的身影,因為學校里只要有活動就少不了雷鋒,同學因此給雷鋒取了個‘浮頭魚的外號。
1956年夏天,雷鋒從荷葉壩小學畢業,幾年里,雷鋒勤奮學習,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在畢業典禮上,他代表同學們進行發言。
1956年1 1月,雷鋒被推薦到望成縣委做公務員。到1958年春天為止,他從事機關工作一年多,學會了記日記,期間還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
1958年春天到9月,雷鋒在團山湖農場當了縣里第一個拖拉機手。在團山湖工作期間,雷鋒在縣級報紙《望城報》發表人生第一篇文章《我學會開拖拉機了》。
據當時縣委組織部的彭正元回憶,在一次和雷鋒一起散步時,雷鋒跟他認真地談起過自己的“作家夢”,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換地”的現實用文藝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雷鋒還想寫一部自己的家史,他斷斷續續地寫了一些,但后來被遺失了。《雷鋒全集》里收錄的《一個孤兒》的自傳體小說,或許就是保存下來的其中一些片段。
同年,他寫下短篇小說《茵茵》(猜測與其相戀對象王佩玲有關),雖然文學性不太高。在團山湖的8個月里,他陸續寫下《南來的燕子啊》《臺灣》《歌頌領袖毛澤東》《黨救了我》《啄木鳥》《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義》《人定勝天》《排漬忙》九首詩歌。
1958年9月,報名去鞍鋼的雷正興改名為雷鋒,據當初與雷鋒同去報名的張建文(原名張希文,縣放映員)老人回憶,雷鋒對他說,“雷正興這個名字是叔公起的,有家道興旺之意,舊社會我連家都沒有,說什么家啊,我想趁報名當工人時候改過來。”
他說自己最近常在烏山、金山行走,覺得山能登高望遠,不會迷失方向,“我想改名叫雷峰。”張建文覺得改得好,讓雷鋒也幫他改一個,雷鋒就以為“建設新文化”為寓意幫他改成了張建文。于是,兩人在報名表上,一個填了“雷峰”,一個填了“張建文”。后來,雷鋒找縣委書記趙陽城提出了改名的想法,不知內情的趙陽城提了個建議,“你是到鋼鐵廠,鋼鐵銅銀都要有金,你這個‘峰字,右邊不變,左邊換個金字旁就準確了。”這樣,雷鋒到鞍鋼報到起就采用了新名字。
1959年12月,雷鋒入伍,作為新兵代表在全國歡迎新戰友大會上發言。之后間或抽調到團業余演出隊。
1960年2月5日,遼寧省《遼陽日報》發表雷鋒文章《溫暖如家》。
1960年8月,雷鋒開始在自己所在的連隊中作憶苦報告。
之后,雷鋒陸陸續續開始在各個單位進行報告,直至離世。
雷鋒的文化程度是不高,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能代表同學發言的好學生,一個有“浮頭魚”外號、積極活潑的文藝骨干,一個愛寫日記的模范機關工作人員,一個能給自己和好友改名字的小文化人,一個兼職夜校語文老師的拖拉機手,一個經常發表文章、愛寫小說現代詩的文藝青年,一個代表新兵在火車站發言的新兵蛋子,一個能夠給眾人作報告不怵的小戰士,最重要的,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具備寫下《雷鋒日記》精彩篇章的人生基礎。
四、“雷鋒一定是個官二代,總是頻繁調動,只要請假外出連長就給批”——雷鋒作為一名小戰士,為何總是出差、外出?
看雷鋒的履歷,確實稱得上調動頻繁。
1956年9月,鄉政府做通信員
1956年11月,被推薦擔任望成縣委公務員
1958年春,團山湖農場拖拉機手。
1958年9月,鞍鋼C- 80推土機手。
1959年12月,沈陽軍區戰士。
如果不提名字,這頻繁的調動真的是挺令人詫異的。真的是官二代么?當然不是。雷鋒不滿7歲就成了孤兒,被本家的六叔奶奶收養,家境貧寒,絕對沒有啥值得稱道的背景。那又是為何?因為他出類拔萃。正是因為他的出類拔萃,才屢次獲得改變人生的機遇。不信請看:
由于他在學校學習優秀,所以被推薦至望城縣委當公務員(此公務員非當下的公務員,是類似打字員的工勤人員)。
1957年,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
1958年,縣里決定派雷鋒學開拖拉機,成為縣里第一個拖拉機手。
在鞍鋼工作的一年零二個月,曾三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為標兵,十八次被評為紅旗手,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參軍后參加上寺水庫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一次。之后榮立三等功兩次、嘉獎多次。
可以說,雷鋒不是離世后變的優秀,也不是參軍后變的優秀,而是一直都很優秀,在任何一個崗位時都干到了足以獲得“升遷”的資本。
小時候,雷鋒就有“浮頭魚”的外號,說好聽點是愛冒頭、工作積極,說不好聽點就是愛出風頭。但也正是由于他“浮頭魚”的性格,確實造就了他在同儕中出類拔萃的資本。至于“雷鋒作為一名小戰士,為何總是出差、外出?”這樣的問題,我只有呵呵了。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請假外出確實比較難。但自雷鋒的事跡被軍區工程兵政治部發現并宣傳后,雷鋒已并不普通,邀請雷鋒作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出差、外出的機會自然增多。
五、“雷鋒絕對是富二代,要不他哪來那么多錢捐款?”——雷鋒作為一名小戰士,津貼有限,哪能隨便捐款100元?
有的網友說,雷鋒作為一個小戰士,一個月津貼6元,哪來那么多錢捐款,一定是假的。
對此我們先看轉帖自中國軍網的一篇文章:網上有人質疑雷鋒捐款的事跡可能是編造的:50年前,雷鋒為慶祝撫順市望花區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遼陽地區遭受洪水之災,他寄去100元;戰友小周的父親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婦女車票和錢丟失,他為這位婦女買了車票。僅他的這一小部分事跡就已經支出300多元。他僅在部隊2年零8個月,當時部隊津貼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貼標準,合計收入也只有256元。他哪來的那么多錢來捐款?
讓我們看一下兩筆大額捐款的情況:
第一筆是200元捐款。1960年5月的一個星期天,當雷鋒路過撫順市望花區駐地時,看到成千上萬人在慶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從苦難中走來的雷鋒為支援人民公社發展生產,就趕緊去銀行取出200元現金(當時存折里只有200多元錢),跑去送給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但公社干部說“只收心意不收錢”。雷鋒解釋說:“這錢是人民給我的,我現在把它還給人民,支援人民公社發展生產,你們一定要收下這筆錢,就像作父母的收下自己兒子的錢一樣,是不必客氣的。”說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錢。1960年11月11日,和平人民公社專門寫了“感謝信”,送到雷鋒生前所在團。
第二筆是100元捐款。1960年5月,遼陽地區遭受洪災。雷鋒在給和平人民公社捐款后沒幾天,從報紙上得到消息后,對曾經工作并入伍的地方(弓長嶺工地在遼陽)的人民群眾受災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為災區群眾做點啥,于是趕緊把公社干部沒有收的那100元現金給遼陽市委寄去,請他們轉交給受災群眾。遼陽市委領導考慮既要肯定和鼓勵這種高尚行為,又不能給這名普通戰士帶來經濟和生活負擔,于是在1960年6月6日,以市委名義給雷鋒所在團郵來了“感謝信”,同時退回了雷鋒捐贈的100元錢。
所以,這兩筆捐款是在周轉中進行的,實際只用了100元,完全在雷鋒的收入范圍內。
按照該文所示,雷鋒在當工人的時候,工資是很高的,其工作后的總收入高達1340元,入伍前一定是有較大數額的存款的,確實完全有能力進行支付。
但有的網友依然不死心,列舉出了《致中共遼陽市委的信》(1960年8月28日)中的第三段,對雷鋒入伍時的存款數額提出質疑,信中顯示:雷鋒在給中共遼陽市委的信中明確:入伍前只有40塊的存款,如果他入伍前真的只有40塊的存款,那后邊的巨額捐款確實很難完成。
但如果他說的是假話,隱瞞了存款數額呢?事實上,他在這封信里確實隱瞞了存款數額。
據雷鋒所在連隊司務長蔡云回憶(《蔡云:我陪雷鋒作報告》),蔡云是知道雷鋒先捐給了和平公社100元的,與后來雷鋒在致遼陽市委的信中所說的“自己入伍時帶來四十元”不符,于是就問雷鋒,為何在信中這樣寫。雷鋒本人的回答是,他從工廠入伍時本來帶了將近200元,但在回信中確實采取了“隱瞞戰術”,因為雷鋒怕遼陽市委得知自己已經捐助和平公社100元后,拒絕接受自己的捐款,所以在信中故意隱瞞。
無獨有偶,當初給雷鋒辦理儲蓄業務的七百儲蓄所儲蓄員王玉珍回憶(《王玉珍:50年前我給雷鋒辦儲蓄》),撫順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時,雷鋒確實來儲蓄所取款(因雷鋒的存款在當時屬于大額,故對這個個子矮小、操南方口音的解放軍戰士早已相識),取走了存折上的203元中200元。
還有一些報道,如:2012年2月20日,京華網刊登《京華時報》關于《雷鋒全集》出版發行的報道,該報道的網絡稿件題目是《(雷鋒全集)還原真實雷鋒雷鋒也有皮夾克》,此文中該書主編邢華琪引述雷鋒同鄉、工友、好朋友易秀珍的回憶,證實雷鋒有皮夾克。
邢華琪引述的易秀珍回憶報道,原文如下:雷鋒從農村到了鞍鋼以后,還一直穿著在農場工作時發的工作服,油泥很多,還打著補丁,周末下了班,洗了澡,許多同事都換上整整齊齊的衣服,上街看電影或者參加舞會。雷鋒沒有衣服可換,同事就勸他買件換洗的衣服。聽人說的多了,雷鋒帶著積存的錢到了百貨公司,買了皮夾克。后來黨的八屆八中全會公報發表,工廠里做了傳達,聽到黨中央指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建國,雷鋒找來一個包袱,把新買的衣服全部包起來,壓在箱底。后來雷鋒入伍,在排演一個叫做“老劉的故事”的時候,有人提出集體朗誦的演員不一定都穿軍裝,提議去市文工團借幾套衣服。雷鋒從皮箱里翻出了皮夾克和當時買的褲子等交給了導演。演出以后,雷鋒再也沒動過這件皮夾克。
無獨有偶,2012年2月27日《新京報》在題為《還原雷鋒: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報道中,根據采訪對象的回憶,再次證實了雷鋒有皮夾克,只是與上述易秀珍的版本略有不同。報道原文如下:1959年底,雷鋒在鞍鋼已是一名先進青年,月收入30多元。他上下班總穿一套工廠發的勞動服和大頭鞋,同事們勸他去買件流行的皮夾克,雷鋒不肯,后來在女老鄉的再三鼓動下,雷鋒終于去商場買了件“光榮花”牌皮夾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營華光皮件廠出品,定價44元,還有一條深藍色的料子褲,一雙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誼牌”雪花膏。
宿舍里,同事們贊不絕口,都說“現代化的工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一天,雷鋒老家的縣委領導來信,寄語他在偉大的工人階級隊伍中,艱苦奮斗,永不忘本。看完信,雷鋒就不怎么穿皮夾克了。
此外,據雷鋒的工友張建文回憶,當時鞍鋼文化生活很豐富,周末經常有舞會。團組織動員大家參加,很多人勸雷鋒參加舞會要穿得好點。雷鋒會開拖拉機,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了,工資36塊多,很高了。當時年輕人都喜歡買件皮夾克穿,冬天御寒、又時尚。雷鋒就拉著我去寄賣店轉,我家里困難,他就買兩件,他自己是棕黑色的,送我一件黑色的,還有手表也是他一塊,我一塊,屬于比較便宜的“小三針”。
而且這件事還構成了他的一段成長經歷。關于這一點,《解放軍報》有過采訪:“雷鋒把穿著皮夾克的照片寄給望城縣委的老領導。縣委趙陽城書記看到了雷鋒這個照片,回信批評了雷鋒,全國人民正在勒緊褲腰帶,你怎么能穿皮夾克?希望你艱苦奮斗,永不忘本。雷鋒讀后非常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穿過那件皮夾克。”
所以,雷鋒有這樣一段成長經歷,算不上他作為一個先進人物應該洗掉的“污點”,它恰恰展示了雷鋒怎樣從一位熱愛生活的好青年一步步成長為用更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偉大戰士。與參軍之后的艱苦樸素也并不矛盾。
七、“雷鋒為了給部隊省電用當時一毛二合現在30多塊錢一節的電池打手電看書”——雷鋒是就是這樣艱苦樸素的嗎?
有一幅圖片的內容是雷鋒深夜讀書學習的樣子,但這個圖片中雷鋒的手和手電筒的影子顯示,有強光來自雷鋒的正上方。
第一點中,已經說過,這是擺拍的照片。由于當時的技術較為落后,雷鋒在夜晚持手電筒讀書的照片很難拍攝,所以整成了白天。
而且眾所周知,在我國部隊中,入夜后是要按照規定的時間統一熄燈的。雷鋒用手電筒看書,其實并不是為了省電,而是不能開燈打擾戰友休息。和省電、艱苦樸素不沾邊。
八、“雷鋒是撿糞便的高手”——雷鋒一天能撿300斤糞便嗎?
有人說,此事源于雷鋒日記1961年2月15日中記述的:“今天是大年初一,全連的同志都高高興興地到和平俱樂部看劇去了,我呢?為了在春節期間給人民做一件好事,吃過早飯后,我背著糞筐,拿著鐵鍬到外地揀糞,大約揀了300來斤糞,我送給了撫順望花區工農人民公社……”
而事實上,在《雷鋒日記》中,是查不到1961年2月15日的日記的。
關于雷鋒撿大糞的三篇文章出自于三個出處。分別是《雷鋒全集》(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309頁(《一封祝賀信》1961.2.13)、第199頁(《一輩子學習毛主席著作》)和第30頁(日記,1961年2月17日)
雷鋒一天能撿300斤糞?這引發了某些網友的質疑和吐槽。經某些網友精密計算如下:
按照成人每次排便100—300g重,考慮到風乾、遺漏等因素.平均按每砣糞便150克計;兒童減半為75克。
第一次,如果雷鋒能夠撿300斤,雷鋒發現一坨糞便用時11秒,按照正常步速行走的話,必須雷鋒每走11步就有一砣糞便。
第二次,雷鋒每走八九步就有一砣糞便!
第三次,雷鋒必須保持發現一坨糞便用時2.8秒,才能完成。
這個精密計算貌似搞的很專業,但因為其忽略了以下兩點:
1.忽視了牲畜,特別是騾馬牛羊等糞便的存在。雷鋒描述的撫順望花區在當時是城鄉接合部,而當時的農村還沒有農用機械存在,普遍使用騾馬車,道路上隨處可見羅馬牛羊等牲畜,牲畜的糞便也隨處可見。雖然在第三條中,以揀小孩糞便開始,但并不代表雷鋒會一直揀小朋友的糞便。基于此,經歷過缺少農機時代的農村人和見識過騾馬牛等糞便的童鞋應該深知其分量。
2.忽視了東北的嚴冬。在撫順的春節期間,牲畜糞便掉在地上會很容易凍結,雖然增加了撿取難度(這也是為什么雷鋒要用鍬鎬的原因),但卻保存了糞便中的水分,糞便的重量也會比其它時節大上許多。
九、“雷鋒是世界軍人的偶像”——西點軍校張貼過雷鋒畫像嗎?
這事本來都是過去式了,結果因為新浪微博:老李頭06(原新華社記者李竹潤)的一篇“辟謠貼”,而迅速點燃。老李頭06在微博中聲稱,西點并無雷鋒現象,是自己當初在新華社工作時,主觀上的大意導致了西點軍校學雷鋒這樣的謠言誕生。
中國駐美大使館原第一秘書田志芳在“雷鋒講壇·大連分壇”上展示了西點軍校贈給他的這樣一張畫報,證實了美國軍人曾研究過雷鋒精神。撫順雷鋒紀念館館長張淑芬曾經帶著雷鋒像訪問過西點軍校,西點軍校教官和學員也曾專門回訪過撫順雷鋒紀念館,這是早就有人證物證的事實。
對于我們中國來講,西點是不是大張旗鼓的學雷鋒其實不關我的事。西點軍校對“雷鋒精神”和“雷鋒現象”進行深入研究才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事情。
雷鋒,以他22歲的青春,開出了人生最絢麗的花朵。雷鋒,以他永遠燦爛的微笑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傳遞給我們的不只是陽光般的溫暖,還有他心中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