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法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新學習方法之一。合作學習法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廣泛應用,研究涉及的層面及內容也越來越多,就合作學習法在我國的發展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關鍵詞:合作學習;發展;趨勢
一、 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合作學習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并積極推廣,是因其具有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氛圍,創造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環境,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以及形成學生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的作用。美國教育學者Vermette (1994)認為,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學習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研究的歷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績,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之中,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合作學習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關于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越來越多,不僅涉及理論和實踐層面,還涉及各個學科。在理論層面,很多學者關注合作學習法的本體,對其基本要素,價值內涵,理論基礎等方面進行闡述。在實踐層面,學科教學實踐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關注點在于將合作學習法應用到不同的學科教學實踐中所取得的效果,涉及的學科有數學,英語,歷史等等。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學者也發現了合作學習法在實踐中出現的弊端,那么,合作學習的弊端是否影響其發展,它是否值得被繼續研究,我們有必要對其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從而得到答案。本文將對合作學習法進行詳細的介紹,對1998至2017年的關于合作學習方法的實踐應用進行綜合分析,試圖找出其發展規律,并對合作學習法在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闡述。
二、 合作學習法
在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 John Dewey 提出把在學習中合作應用到課堂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提倡的是競爭而不是合作(Rodgers 1988)。合作學習法的內容提倡的是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給學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經驗,用合作代替競爭。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合作學習法的目標是使用結對或小組活動獲得自然的二語習得,給教師提供方法去實現習得二語的目標并能夠應用在不同的課堂環境中,更加關注某些詞匯,語言結構和利用互動任務的交流功能,給學習者機會去培養交流策略,增強學習者動機和減少學習者壓力,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合作學習法很大程度上接受了Jean Piaget (1965) 和Lev Vygotsky (1962)心理學觀點,都強調學習中的社會互動性。人類生活的大部分都與交流有關,一個人最大化的會話是通過日常交流互動實現的。合作學習法的中心前提是學習者在社會或教育性結構的情景中通過交談培養語言交流能力。合作學習法鼓勵發展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強調合作,合作意味著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起學習以達到共同的目標,使自己與同伴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大化,這與競爭模式的學習是完全相反的。
成功的合作學習有五個關鍵因素:正相互依賴,小組自評,個體責任感,社交技能,混合編組。正相互依賴是指小組成員中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在小組的其他組員的學習負責。個體責任感是指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共同努力決定了小組整體的成功。社交技能是指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如果學生缺乏社交的技能,即使學生有合作的愿望,小組合作也是不成功的,而這種社交技能就是學生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小組自評是指合作小組定期地評價小組成員共同的學習活動的情況以保持小組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混合編組是指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采用組內異質的方法,保證了小組內部的多樣性,使小組活動中有更豐富的信息輸入和輸出。
三、 實踐應用
本文采用計量的方法,從CSSCI搜集了1998~2017年發表的以合作學習為主題的文獻共211篇,其中,論文204篇,綜述2篇,評論1篇,報告4篇。本文從理論、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整理與分析,其中實踐類的有 110篇,理論類的有101篇。在理論層面,從心理角度進行分析的有21篇,從合作學習自身的角度分析的有62篇,從師生及師生關系角度的有9篇,從教育角度的有5篇,其他角度的有4篇。在實踐層面,其中涉及學科教學實踐的有57篇,包括英語,數學,體育,物理等各個學科,涉及網絡環境(遠程)課堂設計的有25篇,有關教師與學生角度的調查有7篇,關于合作學習現狀的調查分析的有8篇,涉及合作小組設計的有9篇,其他角度的有4篇。
整體上,對合作學習方法的研究要更加偏重于實踐。在理論方面,對合作學習法自身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合作學習法的內涵,原理,基本要素,內在機制,意義以及合作學習法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等等,其次為從心理學角度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實踐方面,學科教學實踐為主要內容,我們就學科教學實踐再進行詳細分析,英語學科的有22篇,數學學科有8篇,體育學科有12篇,語文學科有6篇,信息學科有5篇,思政學科有2篇,歷史學科有1篇,化學學科有1篇。同時,在合作學習學科教學實踐中,英語學科的所占份額最大,依次為體育,數學和語文學科。其次為基于網絡環境或遠程設計的合作學習課堂。
本文對基于網絡環境或遠程設計的合作學習課堂的研究進行更深入了解,通過下表,可以更清楚看到基于網絡環境或遠程設計的合作學習課堂的研究情況。
基于網絡環境或遠程設計的合作學習課堂的研究從2004年起發表第一篇,且所占比例不低,同時,可以看到2014年與2015年的比例達到最高。2012年,2013年與2016年,2017年并沒有此類研究發表。但是,在教育部提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其基本內涵之學會學習中提道: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互聯網+”與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將會是長久的發展趨勢。
四、 發展趨勢
(一) 總體趨勢
從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到從1998年到2017年關于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在CSSIC上發表的總體趨勢。從1998年到2004年一直呈上升趨勢,也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的幾年內,并且第一個高峰出現在2004年。2004年之后,趨勢呈不平穩狀態,有增有減,但總體有下降趨勢。第二個高峰出現在2007年,不妨將2007年至2017年的發展趨勢再做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的數據有待商榷,由期刊發表到用戶在數據庫檢索成功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所需時間不能確定。所以,重點在于2007年至2016年的趨勢分析。我們對2007年至2017年的數據再作詳細分析。從2007年的高峰期過后,整體數量在減少,但走向漸趨平緩。我們可以預測2017年以后,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將會持平式的發展。
(二) 研究主題多元化
在理論層面,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更多的在于對方法本身的研究,比如合作學習法的原理,基本要素等等,體現出對方法本身的關注。在實踐層面,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更多的關注教學領域,而較少的關注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但是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層面,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都并不局限于方法本身,還有大量的研究涉及其他領域,如:心理領域,教育領域,計算機領域,網絡環境等等。但是對某些領域的研究并不多,比如計算機領域。
(三) 發展不平衡
合作學習法的發展不平衡,其一表現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基礎教育改革前后,合作學習法受關注程度不同,其原因與國家與相關的政府部門發布的文件有直接關系。基礎教育改革左右,合作學習法的研究數量比較多,但從2007年之后,其研究數量就不斷減少。其二表現在對學科的研究領域不平衡。在實踐應用部分,在對學科的整理上,可以看到,對英語學科的研究為最多,其次為體育學科,數學學科,而對歷史,化學等學科的研究相對較少,對音樂,美術等學科的研究幾乎沒有,其原因與學科所占課時及學校關注點有關。其三表現在研究角度分布不平衡。從理論層面我們可以看到,從合作學習法自身出發進行的研究遠遠超過對于其他角度的研究。實踐層面,從學科領域出發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占據大部分,其次為基于網絡環境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其他的像對學生合作與學習能力提高的研究角度的研究相對較少。
(四) 研究對象不均衡
合作學習法關注的對象涉及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包括初中和高中),小學生,兒童等等,但是研究所占比例卻不均衡,其中,研究生和兒童所占比例為最少,各占2%,大學生所占比例最多,為36%,中學生所占比例21%,小學生所占比例29%。指明研究對象的文獻占總數的39%,其他文獻并無特定強調某一群體。
五、 小結
McGroarty(1989) 認為合作學習法用于外語學習課堂有六大優勢:
1. 通過不同的互動的形式,增加二語練習的流利性和多樣性。
2. 增加了在語言使用中認知發展和語言技能提高的可能性。
3. 提供了整合語言和內容型教學的機會。
4. 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材料來刺激語言和概念的學習。
5. 教師有更大的自由去掌握新的專業技能。
6.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彼此作為學習的資源,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更加活躍。當然,合作學習法應用與其他課堂具有同樣的優勢。合作學習法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合作學習法不管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有復雜性。在理論層面,它建立在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同時關注合作學習法的自身原理等。在實踐層面,更多關注于教學方面,同時涉及教師的角色,課堂環境等方面。合作學習法是一種復雜的策略體系,它的復雜性決定了它研究范圍的廣泛性,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理論與實踐的不對稱性。
針對合作學習法的現有趨勢,基于2014年教育部提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基本內涵:學會學習,信息意識,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 “互聯網+” 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合作學習法還應被深入探討與挖掘。為拓寬加深對合作學習法的研究,在對理論實踐層面繼續加深研究的同時,拓寬研究方向,尋找多種角度,關注與其他領域的結合,與當下社會背景的結合。與此同時,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應大力推進互聯網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的研究,促進網絡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
[2]潘琳琳,宋毅. 合作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97-105.
[3]吳榮耀,何高大. 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效應研究[J].外語教學. 2014,35(3):44-47.
[4] 劉燕飛,王坦. 論合作學習實踐中的情感缺失[J].中國教育學刊,2016,53(3):87-9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
作者簡介:劉新顏,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