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紀周
摘要:古典詩詞由于其語言擁有晦澀難懂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其必須經過特殊的解讀方式。當前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是一個薄弱環節,尤其在古詩詞方面,對文本似懂非懂或不知如何解讀。根據高中古詩詞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現狀,筆者選擇文本細讀為突破口,嘗試推行了表格式助讀法作為高中古詩詞文本細讀鑒賞策略,在具體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希望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解讀能力。
關鍵詞:文本細讀;高中古詩詞;表格式;讀懂詩歌
一、 文本細讀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 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以文本為中心,以文本語言為立足點,在文本分析的過程中,實現“語詞”到“語義”的轉化,即從基本的字詞理解,到文本內容的分析,領悟文本的內在內涵。 “文本細讀”在具體解讀文本時可以較好地規避主觀性臆斷,從而為理解文本客觀性和規定性,以及文本的審美性和文學性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于閱讀者來說,文本細讀可以幫助讀者去補充字里行間的空白,豐富文本的意義,發掘文本的魅力,將文本讀通、讀化,讀成自己的生命體驗。
(二) 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
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用了大量的古詩詞篇目。課程標準在“感受與鑒賞”部分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和對作品思想藝術的領悟能力。面對新課標,我們教學要回到文本,以文本入手,逐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掌握文本解讀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力。
但是高中古詩詞的教學現狀堪憂,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帶著明顯的功利化、應試化的特點。從學生方面來看,高中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濃厚,動力不足,基礎較弱,對詩詞的學習僅局限于表面的理解。從教學方法方面來看,課堂教學以教師程式化教學為主體,學生被老師牽著走,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情感體驗。從長遠來看,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基本能力及審美素養的提高。
(三)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指導意義
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來說,古詩詞語言具有多義性、跳躍性,適合仔細讀,細細品。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能夠調動無盡的想象,帶著學生去發現古詩詞中蘊含的微言大義。而文本細讀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供了方向,將有效地提高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和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詩詞教學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將“文本細讀法”有效運用到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文本細讀”觀,力求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掌握更好的教學方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另一方面,通過教師有力的示范和引導,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與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良好的細讀文本的習慣,提高審美意識和語文素養。復旦大學的陳思和教授在《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方法》中強調了他的“文本細讀”的語文知識觀,即“通過‘文本細讀把語文知識變成可以操作化的審美過程。”
二、 表格式文本細讀法
新課程語境下,文本細讀的操作主要是在教學中實現的,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掌握文本細讀的有效方法,親近文本,領悟情感,從而獲得對文本的主動構建。表格式文本細讀法為古詩詞賞析搭建了一個整體的構架,以古典詩詞中的人、事、物、景、意象和意境作為讀者解讀重點,在課堂的教學中“細嚼慢咽”,強化以詞句為基點對古詩詞文本進行精準剖析。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真正讀懂詩歌,就應該少一點套路,多一些對文本的細讀。因此我設計了關于“讀懂詩歌”的表格(見附錄1),目的是要指導學生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讀懂詩歌”的表格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 讀標題
詩歌鑒賞從標題開始。有的標題含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信息,抓住這一切入點,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
(二) 讀注釋
詩歌的注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有些介紹作者,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對于詩歌給出的注釋,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
(三) 讀形象、意象與意境
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又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事物的形象。古詩詞意象豐富,只有正確解讀了意象,才能對詩詞進行正確的理解。意境是由意象生發出來的,是作者的情感與景物統一的藝術境界。
(四) 讀關鍵詞/句
古代詩人作詩詞講究煉字和煉句,抓住了這個字或句,把握詩人在這首詩詞中表達的感情就有了捷徑。
(五) 讀尾聯
詩歌一般采用卒章顯志的手法,因此把握詩歌的尾聯,對讀懂詩歌的主旨有幫助。
(六) 讀主旨/情感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有的主旨表達得直接,有的則表達得隱晦,讀懂詩歌的主旨是鑒賞詩歌的目的。
(七) 讀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
(八) 讀層次
詩歌一般按照“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把握詩歌的思路,可以按照首、頷、頸、尾聯的關系來處理。
最后在讀通詩歌的基礎上,做到“披文入情”,以詩句為根據創設情景,深入其中,進行角色體驗,設身處地地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情感。孫紹振教授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一書中從微觀層面上提出了文本細讀的兩個重要方法,其中一個就是“還原法”,將文本還原于具體的情境當中,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原型,結合自身實際來對作品進行分析。
三、 文本細讀對教師的要求
文本細讀這一概念,就是課程改革深化階段應運而生的產物,是新課改背景下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備課提出的又一個高標準和新要求。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文本細讀中,一般在對一篇新的古詩詞進行學習之前,我會先安排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完成“讀懂詩歌”的表格,然后在課堂上對學生完成的表格情況進行查閱,發現其中的問題,指出對詩歌解讀不準確之處;當然也包括認可學生對詩歌解讀的獨到之處。在這樣的基礎上以學定教,既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細讀文本的興趣。我想如果能將表格式文本細讀策略在高中三年的古詩文教學實踐課中堅持下去,一定會讓學生訓練有素,提高他們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和對作品思想藝術的領悟能力。
在新課程下,細讀逐漸走向多元化,且內容豐富。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文本為中心,要具有直面文本的勇氣。在教學中要隨時根據學情與生成的資源微調學習的方式或方向。因此教學策略在實施的過程中也要視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調整。如果說教師對文本的細讀更多的是從文學評賞的角度去領會作家蘊于有限之文的無盡之意,純屬個人的文化修煉,精神游歷,當然越深越好,越細越好。但如何從這些成人化的細讀心得中提煉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選擇出適合學生年齡的教學策略,則需要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在長期的實踐摸索中慢慢地去總結、提煉。
參考文獻:
[1]邵瑩.新批評與文本細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方法[J].河北學刊,2004(2):19-20.
[4]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