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文學作為新的文學創作形式蓬勃發展,相比較活躍的網絡文學,傳統文學的評價方式、規范引導顯然需要更新自身的理論以適應新時代文學發展的需求。雖然網絡文學以一種新型的文學形式展現于世人面前,但其本質是人的精神創造物,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人性觀依然具有指導性的基礎地位。
關鍵詞:馬克思;人性觀;網絡文學
作者簡介:佘梅溪,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02
一、網絡文學的屬人本質
網絡文學是順應網絡時代發展的文學傳播的新形式,文學借助新的傳播途徑實現新的超越,它的開放性、自由性使網絡文學更具文學的超我性,但網絡文學追根究底依然是文學,文學作為超我的存在扎根于現實的自我之中,即使是網絡文學中極其虛幻不真的內容依然可以在人與世界的交往中找到影子。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蔽膶W是人類自由自覺活動的一種形式,網絡文學的超我性是人類運用能動性對世界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描述,傳達自身的思想,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網絡文學的本質就是人本質的一部分。從創作主體方面而言,網絡文學的主體依然是人,創作主體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傳播方式而言,網絡文學通過網絡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傳播速度與傳播范圍,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表達形式,但文學作為人的意識形態其內容依然來自于現實生活,“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人的生活決定著文學的內容,網絡文學的內容本質上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網絡的傳播形式并不會改變網絡文學的現實性,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實現了諸多突破,但并不會改變其屬人本質。
二、馬克思人性觀的指導價值
人性的本質引導。馬克思人性觀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倡導人的自由,批判文藝活動生產化,有利于引導網絡文學本質向人本質的回歸。馬克思以人為本的人性觀首先對網絡文學創作者提出了回歸人性的要求。強調文學作品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關注人性的視角對文章進行行文構思,超越文學本身,跳出文字邏輯,用人的發展邏輯進行解讀。只有當文學與人的本質融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屬人的文學。其次馬克思人性觀對網絡文學傳播平臺提出了回歸人性的要求。網絡文學傳播平臺的資本化是剝削工廠的新模式,其根本任務是服務群眾。最后馬克思人性觀提升讀者對網絡文學的辨識度。由于網絡文學傳播的廣泛性,讀者群人員龐雜,讀者需要在馬克思人性觀的指導下對網絡文學進行鑒別,積極的對抗網絡文學的負面效應,努力學習吸取網絡文學中的精粹。在開放式的網絡文學時代,讀者要積極地參與到網絡文學的發展中,提高自身的閱讀反饋能力,促進網絡文學在人性回歸的過程中更好的發展。
網絡文學的歷史性引導。馬克思人性觀是建立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性觀,強調人的歷史發展性,網絡文學作為人類發展史的一部分,可以從馬克思人性觀中獲取積極的引導。對于網絡文學的創作者而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對網絡文學作品所處的信息時代,所具備的信息時代價值,所肩負的文化傳播歷史任務有著正確把握,堅守文學創作者的精神操守。文學工作者要在規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脫離歷史規律的肆意只會導致文學作品的混亂,扎根于現實歷史之中,加強網絡文學作品的歷史厚重感,對以往作品有吸收有繼承,只有建立于歷史維度的思想脈絡才有可能寫出有深度、有生命的文章。對于網絡文學傳播平臺而言,要正視歷史發展規律,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尊重文學的發展規律。依據人的發展邏輯對網絡文學作者提出相應的合理要求。對于讀者而言,具有歷史性的批判眼光審視網絡文學作品,充分利用網絡的即時交流的優勢,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及時的反饋,在批判中與網絡文學創作者實現共同進步。
網絡文學的評判導向。馬克思人性觀為網絡文學提供了基礎性的評判標準。馬克思人性觀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網絡文學的產生發展要圍繞著人的需求出發。從網絡文學的創作者而言,網絡文學需要滿足人的精神創作需求,自身要抵制“拜金主義”的負面影響,保持自身對文學的赤子之心。同時網絡文學傳播平臺需要為創作者營造積極健康的創作環境,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甄別宣傳真正的好作品,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從網絡文學的讀者而言,網絡文學滿足了人對精神產品享受的需要。網絡文學要走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雖然嘩眾取寵的作品在短期內能夠引起較大的效果,滿足人們狹隘的精神需求,但并不具有真正的價值。網絡文學需要成為人民群眾真正喜聞樂見的文學,內含著對人性的關懷,對人類發展未來的勾勒與引導。
三、網絡文學終極價值的實現路徑
馬克思人性觀的最終追求是實現人的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成為人。網絡文學的發展路徑需要緊緊圍繞人的歷史規律進行發展,其追求與人性的追求具有一致性,網絡文學追求的重點、追求的方向最終也應回歸到人自身。通過馬克思人性觀視角出發,分析網絡文學的特征,有利于網絡文學終極價值的實現。
網絡文學的普遍與公平性。馬克思人性觀始終強調全人類的解放,強調解放的全面性。正如郭沫若在《我們的文學新運動》中所言:“我們的運動要在文學之中爆發出無產階級的精神,精赤裸裸的人性。”[2],他將馬克思人性觀引入到文學運動中,指出要在文學運動中爆發具有普遍性的無產階級化的精神。只有在文學運動中落實馬克思人性觀的普遍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地服務于全人類,實現文學發展的解放意義。文學發展的普遍性是人發展普遍性的一種表現,精神財富的普遍性擁有是人類平等化發展的更為高級的階段。網絡文學是當今文學發展的新生代,創新性的網絡傳播途徑其實是隱蔽式的文學運動。網絡文學的開放性、普遍性在實現馬克思人性觀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實現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普遍性是公平性的一種體現,但普遍性并不等于公平。網絡文學的公平性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的相對透明化的公平。首先文學創作群體、文學評價群體與文學閱讀群體實現了地位公平。由于網絡文學創作群體、評價群體、閱讀群體的普遍化,使每一個創作者都有可能成為評論者或閱讀者,每一位評論者都有可能成為創作者與閱讀者,每一個閱讀者都有可能成為創作者或評論者。相比較傳統網絡文學,創作者、評論者、閱讀者三者實現較大自由的突破。其次網絡文學創作群體與網絡文學傳播平臺的地位公平。網絡的公開透明化,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相比較傳統文學傳播平臺,網絡文學傳播平臺對待文學創作群體的態度更加包容。網絡文學傳播平臺不再是居高臨上決定文學創作者命運的篩選機制,它需要文學創作者的云集,增加自身的豐富性與競爭性。網絡時代,瞬息萬變,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難被埋沒但更難以預料,這一變動性與開放性實現了網絡文學創作群體與網絡文學傳播平臺的相對公平。馬克思人性觀強調人與人的聯合,有利于推動網絡文學內部各大人員要素的流通與依附,發揮網絡文學在實現人類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網絡文學的交往性。馬克思人性觀強調人的社會關系,強調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成為人,他人是自身的可能性。文學作為精神的載體,通過語言符號的形式實現作者思想的傳達,通過相應的符號文字進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往模式。在過去傳統文學的世界中,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反饋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甚至難以交流,文學創作的交流形式無法替代人們生活中直接的即時的交往形式。但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文學成為文學發展的新星,便捷的網絡溝通渠道打破了傳統的“閉門造車”式的文學創作形式,實現了對文學創作的交流模式實的創新。作者與讀者在網絡上進行即時交流,文學作品在作者在與讀者的即時溝通中改變走向,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成為文學作品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學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的精神產品。馬克思人性觀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強調,能夠加強網絡文學創作中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實現作者與讀者地位的平等化,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全面化,最大限度的發揮網絡文學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2]郭沫若:《我們的文學新運動》,《創造周報》1923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