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霞
摘 要:屈淑是明代陜西在詩歌創作方面較有成就的女作家,也是少數幾個在明代有詩集留存后世的女詩人。縱觀女中名流頡英屈淑之詩集,其作品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以其夫韓邦靖離世為界,前期多是跟隨夫君赴任時的思親盼歸之詩或送夫赴任、獨自留守家中時的思夫之詩;后期詩作則是抒發對亡夫的深沉懷念以及自己寡居時內心凄涼的孤獨感。本文通過對屈淑其人及其作品的探析,進而闡釋了屈詩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屈淑;韓邦靖;《韓安人遺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02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奧秘歷來為人所樂道。三千多年古代文學的長河中,許多偉大的詩人以他們卓越的才能為我國古典文苑增添了異彩,留下了諸多迸發著璀璨火花的詩篇。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這漫長的歷史畫廊里,女作家卻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其中,女詩人屈淑雖不是明代詩壇中最出色的那一位,但其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深厚造詣為女性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的出現,好似冰天雪地里的一樹寒梅,盡管霜欺雪壓,還是暗香浮動,香飄萬里。其詩語言樸實,以情動人,不乏佳作,在中國詩歌史上也應占有一席之地。
一
屈淑﹙1486-1536﹚,明代“朝邑二韓”之一韓邦靖的夫人,明陜西在詩文創作方面較有成就的女作家,撰有《屈安人詩集》二卷 。韓邦靖﹙1488-1523﹚,字汝度,號五泉,陜西朝邑縣﹙今陜西大荔縣﹚人,在撰寫方志、詩歌創作等方面均有不凡成就,其編撰的《朝邑縣志》被譽為陜西八大名志之一,清時收入《四庫全書》。屈淑因邦靖官而得封安人,因此也稱韓安人、屈安人。
屈淑十余歲時,其父屈直教諸兒讀經史,屈淑在旁刺繡,竊聽背誦,皆能通曉意義。邦靖自幼聰穎過人,因神童聞名,與屈淑結合雅稱“雙璧”,伉儷情篤,兩人婚后詩文唱和,確是一對意趣相投的夫婦,一時傳為佳話。《韓安人遺詩》中收錄的一首聊句名《初婚之夕》:“(屈)月朗星稀今夜定不然雨,(五泉)天寒地凍明朝必至成霜。”[1]可見兩人之雅致,兩人之感情深厚。安人曾久病在床,勸邦靖納妾,為其綿延子嗣,邦靖終不許。不幸的是邦靖卻在風華正茂之時離世,其生命止于三十六歲,邦靖英年早逝,屈淑郁郁寡歡,欲自殺殉夫,幸得親戚勸阻,方得免,在邦靖離世后寡居了14年也病故,享年51歲。
屈安人生長于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其母石氏頗有文化素養,從小以友愛之心、孝悌之義教導屈淑。一個人的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的,生長于如此環境中的屈安人,亦是賢惠孝順,秉性溫婉。屈淑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有著異于常人的聰慧,使得她在詩學創作方面頗有成就,成為了明代有詩集留存后世的少數幾個女詩人。其撰寫的《屈安人詩集》附于《韓五泉詩》之后,故今存世版本均為韓邦靖《韓五泉詩》之附錄,共計收詩20首。
二
縱觀女中名流頡英屈淑之詩集,大致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其夫韓邦靖離世為界,前期多是跟隨夫君赴任時的思親盼歸之詩或是送夫赴任、獨自留守家中時的思夫之詩;《送夫入覲》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明詩選集多有收錄。
君往燕山去,棄妾洛水旁。洛水向東流,妾魂隨風揚。
會面當何時,各遠天一方。人生如朝露,感念妾衷腸。
丈夫輕離別,壯志在四方。努力事明主,肯為兒女傷。
君有雙親老,垂白坐高堂。晨昏妾定省,喜懼君自量。
珍重復珍重,叮嚀須記將。既為遠別去,飲余手中觴。
莫辭手中觴,為君整行裝。陽關歌欲斷,柳條絲更長。[2]
此詩應當是正德七年(1512)邦靖奉命征剿盜賊,屈安人前往為夫送行時所作。全詩二十四句,前八句主要傾訴離別之情,深情綿邈,凄惋動人,從中我們看到了一位送夫遠行的妻子對夫君的依戀難舍之情;中間八句勉勵夫君要以國家大事為重,好男兒志在四方,不能為兒女之情所累,同時表白心跡,妾當早晚伺奉雙親,以便讓夫君無后顧之憂,語意懇切;末八句囑咐夫君要珍重,夫君此次遠行,境遇十分兇險,安人反復叮嚀,對夫君未知行程的擔憂和掛念一覽無余。全詩在敘離別情的基礎上插入勉勵之情,在與夫君敘衷腸之時又寓含寬解之意,語言樸實典雅,暢曉自然,感情哀婉而不憂傷,情意纏綿且動人心扉,讓讀者感受到了一位可敬的賢內助對于夫君事業的支持以及對夫君遠行的關懷。
屈詩在藝術上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其《思親》和《揚子江阻風》兩首頗具民歌風味。
颯颯風警蘿,寒窗月影憐。銅龍聲斷續,鐵馬亂嘶嚬。
燕北清秋夜,江南白發親。歸寧更何日,游子怨風塵。[2]
這首《思親》應是正德三年(1508)21歲的邦靖與其仲兄韓邦奇同榜進士后,初任工部員外郎,屈淑隨夫進京時所作。遠離家鄉,辭別親人,一路舟車勞頓,只聞得鐵馬嘶嚬聲,只見得燕北夜清冷,猶記得江南尚有“白發親”,詩中流露出了身在異鄉卻掛念雙親的強烈感情,一腔深邃的鄉思,以淺近通俗的語言寫出,不假雕飾,而神情畢現,字字發自肺腑,情感表達強烈而又有羈勒,產生一種起伏與跌宕,形成美感上的節奏,有力地揭示了女詩人靈魂深處的思鄉情緒。
滔滔揚子江,江北有白發。我心苦欲歸,我舟苦不發。
滔滔揚子江,江南多歌舞。我耳豈不聞,我心思鄉土。[2]
這兩首《揚子江阻風》當是屈淑隨夫宦游江南,思念親人,眷戀故土時所作。揚子江水滔滔,江北尚有雙親,詩人急切盼歸,卻遭遇舟船行至長江因風不得前行,兩者相對比,道出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江南雖有歌舞,但詩人仍“思鄉土”,頗具“梁園雖好,終非久居之地”的意味。 此兩首詩都以“滔滔揚子江”起興,民歌風味較為濃烈,由此可以看出,屈詩受到了漢五言詩的熏陶,此詩若存置“五言之冠冕”的《古詩十九首》中,也不失為佳作。
夫君邦靖因病逝世,中年喪夫,使得屈淑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因此屈詩后期詩作則是抒發對亡夫的深沉懷念以及自己寡居時內心凄涼的孤獨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感懷》和《悲夫》。
天無知兮哲人萎,地無知兮我獨生。
君談笑兮歸昭昭天府,余含痛兮恨綿綿無窮。
眼盼盼兮疑見,耳悄悄兮若聞。
心側惻兮將問,意寂寂兮難存。
幾回兮如見,無覺兮天存。
斑竹青青兮湘水深,思吾君兮輾無因。
愿君苦告于天府,求余再續于來生。[2]
此首《悲夫》充滿了對夫君深切的悼念之情,昔日和夫君談笑猶在眼前,如今夫君卻歸于天府,獨留詩人在人間,無法消解的凄苦一直縈繞胸前。由“斑竹青青”想到夫君去世,不禁悵然若失,愁腸寸斷,輾轉無眠,通宵不寐。詩人通過層層描寫,步步開掘,抒發了對夫君的深沉懷念,感情強烈真摯,使讀者感同身受,從而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內心無限痛苦的孀婦形象。
睡魔每遇五更去,萬籟無聲都是愁。
籍籍凰風蘿里事,轟轟車馬水中漚。
幾番垂翅真堪笑,六里窮經也可羞。
憐我凄涼獨明月,夜深相伴在床頭。[2]
邦靖逝后,屈淑寡居了十四年,這首《閑感》便作于這一時期。詩中流露出了一個寡居多年的女子內心凄涼的孤獨感,而憐取詩人孤獨感的唯有明月,更長燭明、良夜凄清,夜深時和明月共同相伴在床頭,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一位孀婦無比凄苦的心境。此詩委婉纏綿,意在其外,具有感人心脾的藝術魅力,詩人那難以排解的憂愁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此外,屈淑亦有不少豪放雄渾、堪比蘇軾、辛棄疾那樣有氣魄的詩作,《少年行》便是其代表。
青衫誰家子,霜刃不離身。斗酒終日醉,結義兩三人。
朝游長安陌,夕歸憶北宸。內有通天志,胸懷蓋世綸。
豪氣三千丈,雄心六略陳。有意平天下,欲為社稷臣。
一朝君王顧,萬里絕煙塵。[2]
屈安人惟其有丈夫之氣、文士之豪,其詩作并非都屬婉約型,這首詩不僅沒有脂粉氣,而且還可以劃入豪放之列,女詩人能夠吟誦出如此富有陽剛之氣的詩句,并不多見。“有意平天下,欲為社稷臣。”詩人志在萬里,借此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這是何等雄偉的形象!其詩境界宏大,氣勢恢宏,頗有辛詞的影子。
三
屈安人以嫻熟的藝術技巧寫出了許多藝術性很高的詩章,那么,屈詩有什么藝術風格呢?一般來說,它有如下特色:
(一)語言:淺易曉暢
屈詩的語言絕大多數都是通俗自然、明白如話的,絲毫無雕琢的痕跡,卻又頗為清新雅致,可謂“雅俗共賞”,其詩給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搖曳多姿的自然物象。如《登江樓》:
登江樓兮,見西風吹水之潺湲;
水東去而不回兮,客思歸而何年。[2]
這首詩自然樸素,和美流轉,累累如貫珠,沒有濃墨重彩,只有兩三句極淡之語,卻蘊含著無盡的鄉思。詩人登上江樓看見江水一去不復返的向東流,不禁聯想到游子回到故鄉又在何年,隱含著紅顏易老、鄉思無窮的韻味,用極其平常的語言抒發了濃烈的鄉愁,使人一讀就懂而又百讀不厭,這種明白如話的語言并不平淡無味,而是委婉含蓄,寓意深遠,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二)意境:幽美深遠
意境是指在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一種富于思想感情的藝術境界,它需要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意象加以體現。近人王國維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3]他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3]不僅詞如此,詩亦是如此,屈淑可以稱得上是這樣一位詩人,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景物融鑄在一起,在詩中創造出詩情濃郁、畫意盎然的境界,非常細膩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深處的奧秘。例如其《述懷》:
淅淅北風起,蕭蕭木葉稀。寒花愁更發,鴻雁獨南飛。
夜入商山里,天長渭水西。思歸歸未得,悵望淚沾衣。[2]
此詩寫的是盼歸之情。北風亂起,木葉稀疏,鴻雁獨自飛向南方,就連花兒都有了憂愁,通過這些景象的描寫,詩人惆悵的情懷抒發的頗為細膩傳神,呼之欲出。南飛的鴻雁使她聯想到自己和親人的離別,漂泊在外的生活既辜負了大好時光,也辜負了自己的韶華。詩人自己隨境生情,達到情境渾融,尤為耐人尋味。
(三)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形象性是構成藝術美的重要因素。在屈淑留存下來的詩作中,幾乎每一首都塑造了一個形象鮮明,與詩人生活經歷相關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早年與夫君邦靖感情甚篤,其詩作多是沉溺于甜蜜愛情;之后邦靖奉命遠行為官,安人為其所作送行詩《送夫入覲》,抒發了對夫君的深情至愛,以及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熱烈,所以能強烈的感染讀者。《江上食蟹》:“籬下黃花瘦,江頭紫蟹肥。每食思弟妹,無計奉庭除。”[2]表現了女主人公那種刻骨的不可終日的哀愁。《寄夫》:“妾身久臥病,良人忽遠征。封侯既有志,兒女可無情。湯藥憑誰主,方書且自評。寄語休內顧,燕盜尚縱橫。”[2]安人臥病在床,恰逢邦靖在外征討賊寇,思念夫君,盼其歸來,又怕夫君為兒女之情所累,故寫此詩以表思念之情,孤寂凄涼的女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
四
總之,屈詩能夠運用通俗曉暢的語言,極其細致地、富有創造性地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將自己的感情融于自然景物,創造出具有高度美學意義的幽美深遠的意境。可以說,屈淑的作品在中國詩歌史上是頗有成就的,但其后期有些作品內容過于傷感,情緒過于低沉,這雖然是喪夫之痛給予她的精神打擊,但它們畢竟缺乏一種積極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我們在閱讀欣賞這類作品時,應當批判地予以對待。屈安人雖不是詩歌史上的大家,但其對我國古典詩詞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作品,是值得我們充分利用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韓邦靖.《韓五泉詩集》(二卷,附《韓安人遺詩》),清嘉慶元年張我華刻本.
[2]韓邦靖.《韓五泉詩》(四卷,附《韓安人遺詩》不分卷),清刻本.
[3]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