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中國戲曲是最晚成熟的。其中造成中國戲曲晚出、晚熟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被人關注的是其城市經濟的發展,此外還有眾多不可忽視的因素值得我們去發現。
關鍵詞:中國戲劇;晚出;晚熟;原因
作者簡介:李丹偉(1993.6-),女,漢,山東煙臺人,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2
關于中國戲劇的晚出、晚熟問題,張庚等人認為:在原始歌舞中就已經出現了戲曲的萌芽,但其經過長久的發展過程,直到十二世紀末才算形成。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最早確立了我國古代成熟戲劇的定義和時間,對戲劇的發展脈絡進行了初步勾畫。他認為戲劇需要將語言、動作、歌唱融合在一起演繹故事,才具有戲劇的意義,指出成熟的戲劇出現在元代,這種說法為后世很多學者所接受。對于宋元戲劇成熟的原因,以往的學術界將其歸結為城市經濟的繁榮。我們必須承認戲劇的出現、發展與繁榮與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可割裂,但并不代表戲劇的發展不受其他方面的影響。本文通過中西方戲劇發展的不同,來探討中國戲劇晚出、晚熟的原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戲劇的發展。
一、賴以生長的社會土壤不同
1、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
劉知新認為中國戲劇萌芽早出現卻較希臘晚熟,是商品經濟不發達導致的,進一步的解釋為經濟的發展致使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旺盛,這種需求刺激戲曲藝人大量出現,進而走向職業化,而這些情況直到宋末元初才出現,所以中國的戲劇在十二世紀才走向成熟;鄭傳寅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從印度梵劇的發展史來看,梵劇的繁榮時期正是其國家分崩離析之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并沒有達到經濟繁榮的程度。對我國來說,唐代經濟的發展水平要遠高于戰亂頻繁的宋末元初,但戲曲的真正繁榮卻正是出現在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宋元時期。所以,對于我國的戲劇來說,不能將其成熟與經濟的繁榮簡單等同。戲劇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它除了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外,社會政治結構、風俗習慣、居住環境、文化傳統以及時代精神等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2、平民與文人階級的影響
公元前六世紀末,希臘建立了奴隸主民主制,平民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個階級。有些僭主為了獲得農民的擁護,提倡創辦“酒神大節”,古希臘戲劇就是在這種全民性慶典中得以出現和發展的,所以古希臘戲劇的早出、早熟與當時民主政治自由的社會氛圍以及平民階層的崛起有密切的關系。與古希臘不同,中國古代社會至少在宋代以前還沒有給戲劇的出現創造一個合適的條件。雖然漢唐兩代也經歷過經濟的大繁盛,但戲劇所需的都市平民的文化氛圍卻非常欠缺,平民階層尚未形成。宋代以后,社會性質出現明顯變化。平民階層形成而且日益壯大,城市成為物質和經濟消費的場所,社會的平民化程度被不斷加強,聽書看戲成為平民階層業余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而元蒙時代停止了科舉考試,導致歷來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文人,突然間淪為無業游民,浪跡街頭巷尾,他們迷惘、惆悵、潦倒、絕望,這種殘酷無情的社會現實雖然葬送了他們進入仕途的美好愿望,使他們經受了從未有過的待遇和困頓,然而卻使他們開始反思,開始靈活思考,并開闊了視野。他們發現了正在興起的民間文化,低賤的地位使他們和青樓行院藝人的距離很快接近,同病相憐的心理使二者之間有很多的共同感受,思想更為接近。文人和藝人的結合是中國戲劇突然提高品位進而繁榮發達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3、統治階級和社會的態度
在伯利克里統治期間,雅典公民有極大的民主權利。統治者十分重視戲劇的創作和演出活動,積極鼓勵人民看戲,并且實行“觀劇津貼”的政策。可以看出,古希臘戲劇的繁榮實際上得益于民主政治以及統治者的支持。對于中國來說,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政治上是等級森嚴的封建國家,所以文學上最早以抒情為主,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對很早就在民間出現的“百戲”并不重視,小說、戲劇在很長時間內被看作俗文學,登不上大雅之堂。知識分子為了進入仕途參加的科舉考試,是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的,戲劇不在他們的備考范圍內,所以一直受到忽視。直到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走向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后,戲劇這種市民藝術才發展起來。
4、思想、文化的影響
中國儒家傳統的“詩教”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戲劇的發展。臺灣學者唐文標指出古劇晚起的原因在于古劇起源于民間,主要目的是滿足平民階層的娛樂休閑,并不承擔“政教”的功能。而古希臘戲劇的興盛是以教化人民為目的, 即戲劇承擔著實現政治、道德、教育的任務。在中國,這一功能主要由詩來實現。可以說,中國戲劇的大器晚成,與中國戲劇缺少政治載體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中國戲劇早期出現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因而為當時的主流文化所排除,也影響了戲劇的成熟。
二、戲劇特質、形態、藝術過程不同
1、藝術要素的多樣性、復雜性
對于西方戲劇來說,劇本是戲劇的靈魂。古希臘戲劇主要包含對話和合唱,依靠演員的姿勢和聲音來表達感情,推動劇情發展,所以劇本中的語言非常重要。中國戲劇是包括唱歌、舞蹈、對白、武術等多種藝術因素的結合,演員需要在舞臺上綜合表演這些藝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的歌舞、武技、對白、百技等起源很早,但都是各自獨立發展,直到唐代,這些藝術因素才開始逐漸融合成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藝術要素越復雜多樣,相互之間的融合、成熟耗時就越長。除了戲劇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文人、演員和觀眾的參與和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梅新林認為只有當文人、演員和觀眾三者各自具有完備的條件,并且與流傳下來的戲劇觀念及敘事文學同步發展,戲劇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與繁榮。元雜劇的成熟繁榮,正是在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綜合了前人詞曲、歌舞和各種講唱文學,又直接吸收了金院本舞臺藝術而逐漸走向成熟的;在樂曲方面則受唐宋詞曲、諸宮調等的影響。
2、戲劇語言與史官文化
在中國文學史上,早期的散文文學包括哲理及史書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而戲劇需要的是為大眾所能接受的通俗語言,這種文言文的語言形式勢必阻礙了戲劇的發展。而中國最早出現白話敘事文學的萌芽是在唐代的變文中,發展到宋代,出現了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的先例,所以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也就是南戲直到北宋末葉才形成。出現這種面向大眾的白話小說后,戲劇才真正得以成熟。除了受文學語言的影響,中國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也對戲劇的成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戲劇源于宗教祭議,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而中國古代神話的過早衰落直接中斷了這種豐富的想象力,隨之發展起來的是注重歷史發展源流的歷史意識以及記載這種真實歷史事件的史官文化,這種發展路徑切斷了中國古劇直接由祭議轉化而來的可能。
3、敘事文學的發展
王國維認為戲劇演繹過程中“故事性與敘事性”的缺失是造成中國戲曲晚熟的最大因素。中國的早期文學以抒情為主,敘事文學未能成為早期文學發展的主流,到了漢代,長篇的敘事文學才開始出現。這種敘事文學的缺失使得戲劇的其它藝術要素雖然處于不斷融合中,卻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成熟。與中國戲劇發展模式不同的是,在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中很早就產生了長篇史詩或長篇白話敘事文學,所以戲劇在這兩種文化中很早就成熟定型了,中國早期的表演藝術遲遲沒能與敘事文學結合,所以中國戲曲較晚走向成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中國戲劇的晚出、晚熟是受多方面影響表現出了與西方戲劇不同的發展進程與特征。但也正因為中國戲劇的發展進程很長,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才使中國戲劇在世界戲劇發展史上擁有豐富多彩的形式與不可撼動的地位,我們應在認清我國戲劇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積極弘揚我國悠久的戲劇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中華書局,2015年版.
[2]張庚.中國戲曲通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