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棟 畢軍
摘 要:本文以傳播學的分眾理論和翻譯學的主體間性理論為基礎,首先從宏觀角度討論了傳播與翻譯的關系并指出其內在的統一性,然后闡釋了在傳播和翻譯兩大領域中這兩大理論的主要內容,最后探討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媒和翻譯發展的專業化趨勢及其應用。
關鍵詞:分眾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傳播與翻譯;圈層文化;專業化
作者簡介:董棟,(1993-),男,漢族,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人,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1
引言:
在傳播學領域,將大眾傳播的受眾看作是同質化、無差別的“大眾”,這種觀點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為了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雙重需求,各種各樣的新型媒介應運而生,其以不同的受眾群體作為目標定位,專業媒體的功能分類也愈發精細。這些群體將自己所喜愛的內容及關注的熱點,通過互聯網平臺推給更多的有著相同愛好的受眾,這就形成了“圈層文化”。
同樣的道理,傳統的翻譯觀要求譯者甘愿做作者與讀者的“仆人”,在翻譯中盡量做到“隱身”、“透明”。但在現實世界里,人們逐漸認識到譯者在翻譯中并不能做到“絕對忠實”。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均以對方存在為前提,是共在的自我,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主體。
一、傳播與翻譯的關系
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需要信息交流雙方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信息的傳播需要符號作為中介,這就意味著傳播過程也是一個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另一方面,語言的產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傳播的開端,傳播是通過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來進行的。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和代表這種語言的符號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準確來說,翻譯就是以符號轉化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傳播和翻譯是位于兩個不同領域的具有相同意義的兩個詞匯;傳播立足于傳播學領域,強調一切信息的傳播,翻譯立足于翻譯學領域,強調語言之間的意義轉換。
二、對傳播學分眾理論的闡釋
傳播受眾并非同質的孤立個人的集合,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根據人口統計學的特征,傳播受眾在性別、年齡、學歷、民族、職業以及居住地等方面存在差異,而根據社會群體歸屬特征,受眾成員的個人差異也非常明顯。
傳播學分眾觀的 核心內容是:(1)社會結構具有多樣性,是多遠利益的復合體;(2)社會成員分屬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的制約;(3)分屬于不同社會群體的受眾個人,對大眾傳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應;(4)在大眾傳播的面前,受眾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他們在媒體接觸,內容選擇,理解上都有著某種自主性和能動性。
由于受眾在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且具有不同的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他們的媒介需求、接觸動機以及興趣愛好也各有不同。因此,媒介只有對受眾進行精準的定位,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對翻譯主體間性理論的探討
翻譯的主體是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首先必然會想到譯者,因為沒有譯者,翻譯就無法進行。然而,傳統的翻譯觀認為譯者處于“仆人”的地位,還要求譯文“透明”,即要求譯者做一個“隱形人”,讓讀者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但隨著翻譯的市場化運作,我們逐漸發現,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均以對方存在為前提,是共在的自我,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主體。從這一角度來說,就強調了翻譯應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針對不同人群翻譯出不同風格、不同口味的譯作。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譯者以初中生為目標讀者時的譯作與以大學生為目標讀者的譯作在用詞及語言風格上肯定有一定差別。同樣,一篇英語雜文,以白領階層和街頭小販為受眾的兩篇譯作肯定也大為不同。
四、傳播及翻譯的專業化趨勢及其應用
1971年美國學者梅里爾和洛文斯坦發表了《媒介、訊息與人的視角》一文,文中提出分眾呈現出專業化的趨勢,還突出強調了專業媒體所具有的專業性。尤其是公眾平臺,想要文本轉發率高,就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可以把受眾定位于某一群體。某些受眾一旦關注這個平臺,并且進行轉發,就會帶動整個群體的關注和轉發,從而達到傳播效果。但是各個獨立群體不會重合,微博上粉絲之間的掐架事件屢見不鮮,正是因為所在群體不同,難以融合。
兩位學者的觀點印證了當今時代媒介的發展趨勢,尤其為互聯網等專業媒體及分眾媒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任何有特定信息需求的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關注的媒體。在翻譯領域里,不同職業、性別、年齡段、教育背景的讀者對翻譯作品的選擇和品味都是千差萬別的。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需要更專業的譯員以更專業的譯作來滿足擁有不同需求的讀者,因此對翻譯公司或譯者來說,對受眾進行準確定位,開拓滿足受眾特定需求的“小眾”市場,才能確保經濟效益。翻譯市場也要求更加專業化,如工程建筑類翻譯、經貿類翻譯、法律類翻譯、醫學類翻譯和文學翻譯等等。
結論:
通過上文的探討,本文得出結論認為,傳媒和翻譯這兩大領域本身就是相通的,它們的目標一致。同時,在分眾理論和主體性理論的對比過程中得知,兩者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都是為了交流更加高效便捷,所以說它們在不同領域取得了異曲同工的妙處。所以,在這兩個領域的從業人員也要把握這一趨勢,順勢而為。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李長波.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形象傳播及其策略研究——基于分眾理論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