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找準人類在地球中的位置日益迫切,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動物的關系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虐貓虐狗事件的發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動物應如何相處。本篇論文試圖分析中國出現虐動物事件的原因,以及中國城市中人與動物的關系,以期對中國動物倫理問題有自己的闡釋。
關鍵詞:動物倫理;原因;城市動物倫理問題
作者簡介:劉慶紅(1993-),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研究方向:美學。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1
一、動物倫理學概念辨析
倫理學即人倫之學,通常被簡單理解為分辨是非善惡的學問。英國哲學家喬治·摩爾曾分析“倫理學這一名詞事實上跟這種對人類行為的討論是極其密切地聯系著的。在語源上,就是這樣聯系著的;并且,行為無疑是倫理判斷最平常和最廣泛有趣的對象。”[1]即倫理學存在的基礎是行為,研究倫理學與分析人類相應的行為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倫理學的統領下,應時應勢產生出一門分支學科——動物倫理學?!皠游飩惱韺W是關于人與動物關系的倫理信念、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的理論體系,是一門尊敬動物價值和權利的新的倫理學說?!盵2]也就是說,動物倫理學是在道德判斷的體系下,對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所做出的行為進行科學指導、理論實踐的一門學科,所以,動物倫理學與三個關鍵詞關系密切:道德、行為、指導。
當代著名思想家阿爾貝特·史懷特(Albert Schw eitzer)創立“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把倫理的范圍從對人與人的思考擴大到對一切動物和植物的思考,認為不僅是對人的生命,而且要對除了人以外的植物動物等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應當保持一種敬畏的態度。將倫理學的范圍擴大到一切生物的范圍,這是人的道德意識增強、對自我行為反思的體現。德國動物行為學家維托斯·德呂舍爾的倫理學創造性地提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是“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弱者滅亡”,種群,族群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而不是“你爭我搶、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其經過十幾年的觀察發現,動物的生存空間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已經在慢慢協調,他明確指出“遵循‘自由市場經濟原則,在豐富多彩的大市場中找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市場缺口,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3]幾千年來,動物為了尋找食物、躲避天敵、減少惡性競爭,已經在動物界形成自己的生存法則,達到相對的和諧。
二、虐動物現象出現的原因
首先,這種現象的發生與人們潛意識中對于動物的態度是有關聯的,這種態度來源于集體無意識。人類最初與動物打交道是爭奪生存領地和食物,且這些動物大多是體格健碩高大威武,稱之為野獸,人與獸的生存競爭往往是生與死的較量,因此,強烈的生存欲望與被野獸咬死后血淋淋的刺激使人們在意識中將野獸劃到人的對立面,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在生存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對動物的敵視轉為潛意識或者無意識層面。這一對動物的敵視態度還殘留在中國傳統文化對動物的形容中,因此,無論是中國傳統的成語還是飽含中國人智慧的童話故事等,這些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智慧結晶都在引導著人們對動物的看法。
其次,虐殺、虐吃動物現象時有發生,可以理解為人的死本能。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是由相互沖突的兩種本能所驅動的,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一種力量,是尋求快樂和創造的力量,“它不僅包括不受約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標受約束的本能沖動或發源于性本能的升華性質的沖動,而且還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盵4]虐殺動物看似是一種尋求快樂、躲避痛苦的生本能,實則是破壞、宣泄的死本能。在弗洛伊德看來,“死本能是針對外部世界和其他機體的破壞的本能,”無論是物質生活的充足導致的精神世界的空虛還是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帶來的無休止的競爭和壓力,抑或是其他原因,都是誘使人的死本能迸發的因素。人們可以在虐殺動物時,從動物的掙扎和凄慘的叫聲中獲得破壞一切的快感和心理的宣泄。
三、我國城市中人與動物關系現狀
現階段,我國城市中養寵物狗、寵物貓,以及其他寵物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人與動物的關系似乎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看似人與動物的關系得到極大的改善,但實則也帶來諸多問題。
首先,由于一些人養寵物只是一時興起或者因工作繁忙等種種原因中途棄養,這就導致城市中流浪貓流浪狗問題的出現。城市中沒有農村的食物資源,被棄養的動物只能挨餓,且要承受嚴冬酷暑等極端天氣,這是人與動物關系的裂隙之一。其次,有些飼養者經常對寵物進行“美容”,適應這一變化,城市中新興起一種行業-寵物美容師,專門負責為動物造型。甚至人們的喜好問題代替物競天擇的生存規律來選擇“適宜”留存下來的動物品種。比如,中華田園犬,由于很多外國品種的寵物更符合人們的眼緣,所以人為的選擇代替了自然選擇。
結語:
萬物都是神圣的,人與動物本來就是同生共存的關系,人們只有秉持善的信念,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才能實現人類自身可持續的生存!
參考文獻:
[1][英]喬治·摩爾著,長河譯:《倫理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2]王延偉:《動物倫理學研究》《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6):2.
[3][德]德呂舍爾:《抓條鱷魚當早餐》.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1999:181.
[4][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