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是指以視頻、PPT等新媒體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在發生著變化。微課的出現,就是時代變化引起的教學系統的新變化。本文就微課在化學教學中的設計與實施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價值;原則;調控
隨著現代課堂教學設備的配置,微課應用視頻、PPT、白板等新技術,以短、小、精、悍的特點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應用。微課可以促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搜索課程來看,并自定步調的學習,他們可以任意停止和重訪一個視頻以確保達到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同時,這種形式也鼓勵教學者在呈現教學內容時學會簡潔。一節微課主要關注一個重要的點,提供自學重難點的機會。微課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使用,由于微課解釋了基本的概念問題,就可以解放課堂的一部分時間用于問題解決和應用。通過這種途徑,微課為點到課堂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下面,就微課在化學教學中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一、 微課的價值
(一) 新體驗新突破
面對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面對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新型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具有多樣性,知識面較廣,思維較敏捷,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教師應用傳統手段簡單地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教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引入新的教學手段,與時俱進地引領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全方位去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是為了達到最后的目的——教會學生主動學習。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才能將高深的理論變簡單,將簡單的問題變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時間短期內完成一次學習?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
(二) 自控式查缺補漏
不同學生的學力發展不平衡,思維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或多或少發現一些教與學難點,例如:分子的運動,原子的結構由于學生個人對空間想象力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困難。借助微課件,我們可以將這些方面,尤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較難知識點、易錯知識點、一些關鍵性的知識點,用短短不到10分鐘時間展示給學生,課后讓不同的學生可通過回放,暫停反復觀看,自主學習,解決難點,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不足,比如知識呈現的短時性、一過性,教學主線和拓展的糾纏。
(三) 再升級共發展
微課作為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擴大和豐富了傳統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在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體驗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方法的更新和發展。另外,學習制作微課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一門技能,而且促進教師再學習、再認識教學內容,重新梳理知識的結構,構建新型的知識展現方式。微博、微信……在這個“微時代”,微課(一種以5至10分鐘甚至更短時長為單位的微型課程)的出現勢在必行。其內容的碎片化和時間短正好滿足了大眾利用各種零碎時間進行學習,實現了“人人皆學、處處皆學、時時皆學”的學習愿景。
二、 微課的設計原則
(一) 目的性和針對性
要統籌課程標準要求、學情、中高考考試要求,圍繞教學中的某一重點或難點,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征進行微課設計,設計要注意展現科學性、階梯性、條理性、趣味性。設計內容要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進入有意義的學習狀態。切忌脫離學生實際去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和內容上的奇特。例如:原子結構的教學可以根據初中地理知識,先借用行星模型構建氫原子模型,再展開其他知識的教學。
(二) 直觀性和啟發性
化學演示實驗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但受實驗條件的限制,有的實驗現象不明顯,或不能滿足教學要求,例如:初中水的電解實驗,電解時間跨度長,氫氣燃燒時間短,對課堂的教學節奏把控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們采取演示實驗和微課件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微課件對實驗的設計、儀器裝置、操作流程、實驗現象及分析,注意事項等方面教學,收到滿意的效果。我們認為微課件的設計要求盡可能以生動、具體、真實的事例或化學實驗為基礎,為學生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提供鮮活的感性認識材料和情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或設置懸念,激疑啟思。
(三) 精練性和嚴密性
由于微課件展現時間的限制和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嚴肅性、趣味性要求,對于素材采用,教師應當根據微課程內容的需要,加以精心的剪裁和提煉,去粗取精,形成良性的影響。
三、 微課的教學
(一) 以“學”理念設計微課
微課的制作并不是簡單的技術開發過程,更應該有先進教育理念支持、精細創意的一項創造性工作,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教師)。沒有教師精心教學設計理念支持下的微課作品,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外表華麗、中看不中用的“視頻式課件”,仍然擺脫不了傳統課堂的“翻版”或“束縛”。微課是在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從教學目標制定、學情分析、內容需求分析、媒體技術的選擇等方面進行。這樣才能符合“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微課設計制作理念,確保微課程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實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二) 微課教學容量的調控
指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數量及其深廣度的調整與控制。從教學內容的數量調控來看,由于微課授課時間控制在5~10分鐘,所以最好針對單一知識點進行設計授課。為了有效授課,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近期的學習發展情況,對教學難度的調控建立在學生的近期學習目標上,通過視頻組成融教學設計、多媒體素材等為一體的主題資源包。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擴展自己的認知結構,獲得學習上的進步。
(三) 微課常用模式
目前微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這需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感染力。僅僅通過講解員方式,缺少新意,因此,微課中教學教師的角色可在引領者、參與者、解說員之間適當變換。設計每個微課前,根據所要講解的知識點選擇適當的微課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微課堂的效果。常用的模式:
1. 問答模式。在微課授課過程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動學生的大腦,形成互動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問題解決者的獨立活動,著眼于創造性思維、意志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在問題教學模式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技能幫助和活動空間,使他們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釋解決問題并遷移應用解決新問題。當前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研究正在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了疑問,才能深入地思考。通過設疑,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進行廣泛地多方位獨立思考。
2. 演示模式。通過錄制視頻,把實物、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做示范性的實驗,通過觀察現象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微課中的演示可以通過人為操作重復出現,突出研究內容,排除次要因素,使學生學會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全面辯證地認識問題,同時運用歸納、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判斷等方法研究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我們制作的《二氧化碳制備和性質實驗》《分子的運動》《常用酸的性質》等課件較好的突破這個問題。因此,在化學微課教學中運用演示模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3. 互動練習模式。互動練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微課教學中根據授課內容穿插適當練習,通過活動模式促使學生鞏固和消化在微課中所學的知識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教師新近傳授的思想方法,并能靈活應用它們解決問題。這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微課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實施過程中各項要素的合理協調,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以階段性的目標、需要、期望為準繩進行過程判斷,為學生拓寬獲取知識的途徑,達到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安慶.關于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年教師,2013(2):42-44.
[2]張志宏.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0):50-51.
作者簡介:莊曉東,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