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川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車輛查控是指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為發現犯罪線索、獲取犯罪證據、查明案情、緝捕犯罪嫌疑人而依法對嫌疑車輛及其駕駛或乘坐的犯罪嫌疑人進行追擊、攔截和盤查的警務活動。查控嫌疑車輛是法律賦予警察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9條規定: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準,對其繼續盤問:(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盤問主要對司乘人員詢問,核對人員信息;檢查主要針對司乘人員的證件、隨身物品、人身以及對乘坐的車輛。
車輛查控作為危險大、難度高和遭遇性極強的警務活動,警察應當做到先控后查、邊查邊控。對此,《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對警察的執法行為進行了詳細規定。如第73條的查處違法行為規范:(一)除執行堵截嚴重暴力犯罪嫌疑人等特殊任務外,攔截、檢查車輛或者處罰交通違法行為,應當選擇不妨礙道路通行和安全的地點進行,并在來車方向設置分流或者避讓標志;(二)遇有機動車駕駛人拒絕停車的,不得站在車輛前面強行攔截,或者腳踏車輛踏板,將頭、手臂等伸進車輛駕駛室或者攀扒車輛,強行責令機動車駕駛人停車;(三)除機動車駕駛人駕車逃跑后可能對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以外,交通警察不得駕駛機動車追緝,可采取通知前方執勤交通警察堵截,或者記下車號,事后追究法律責任等方法進行處理;(四)堵截車輛應采取設置交通設施、利用交通信號燈控制所攔截車輛前方車輛停車等非直接攔截方式,不得站立在被攔截車輛行進方向的行車道上攔截車輛。
在小型嫌疑車輛查控執法行動中,“控”是先決條件,其核心內容就是“限制人車行動”。限制人車行動是指控制嫌疑車輛(讓車輛停下,限制其行動)和限制司乘人員行為動作(所有司乘人員的一舉一動都得受限于現場警務人員的命令);“查”是重點內容,主要為盤問和檢查。只有將車輛控制住,排除潛在危險后,開展盤問與檢查等警務活動才相對安全,而且在整個盤問檢查過程中,警察時刻都要注意“限制人車行動”,一旦“人車行動”不受警察限制,應當立即停止盤問檢查,做好防御工作,視情況再進行盤問檢查,沒有“限制人車行動”,危險仍然存在,切不可貿然進行盤問檢查。
這里所指的小型車輛主要是指普通駕駛證C照準駕車型中的小型汽車和小型自動擋汽車,其設計最大總質量小于等于4.5噸,長小于等于6.0米,寬小于等于2.0米,高小于等于2.5米。警察在車輛查控行動中,由于車輛的存在,特別是小型車輛,其顯著的特點使得查控行動變得更加危險,遭遇性更強,其查控難度也更大。
小型車輛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動力充沛、起步迅速、倒車便捷、轉彎半徑小、機動靈活,其沖撞、碾壓能力足以給現場群眾和執法警察帶來致命傷害。
由于車的內部結構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加之很多小型車,特別是私家車,在完成汽車登記上牌以后,會給汽車車窗貼上深色防爆膜、防曬膜,所以警察很難通過車窗看清楚車內的情況,比如車里有多少人、這些人手里拿著什么樣的兇器、車里是否存放著武器或者其他違禁物品等等,這些都使得警察在對小型車輛進行查控時存在潛在危險性;
正因為對小型車輛查控有對象的機動性和觀察的間接性,使得警察在對小型車輛進行查控過程中很難找到一條相對合理、安全的路線去接近或者去靠近小型車輛;而且警組各個成員在查控中承擔著引導、盤查、警戒、武力戒備等任務,根據任務和職責的不同,會站在不同的位置上進行盤查、警戒、控制,由于車輛體積較大,或多或少的會阻礙到警組成員之間的視線交流、語言溝通、協作配合。這些都讓警察在對小型嫌疑車輛進行查控時的組織協作難度大大增加。
當前,我國汽車行業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車擁有量持續增加,警察車輛查控執法活動越來越頻繁,由于警察自身思想的懈怠和查控技戰術不強,導致執法過程中屢屢受到傷害,甚至流血犧牲。
2018年5月13日18時20分許,某市中心城區附近的一個十字路口發生一起突發事件。市中心區是其商業中心地帶,人員密集,18時20分,正是下班高峰期,車多擁堵,人員流動大。一輛白色越野車不聽從現場警務人員指揮,在原地圍繞交警多次轉圈后,逆向行駛,并與現場多輛電瓶車發生碰撞,期間有人被卷入車底,在撞向一輛汽車后停止。現場執勤民警立即將肇事車駕駛員控制。事件共造成1名群眾、1名交通文明勸導員和1名輔警等3人受傷,多輛汽車受損[1]。案例反映出,警察在進行車輛查控時安全執法意識不強,查控程序不規范,查控技戰術水平不高等問題。本文重點圍繞小型嫌疑車輛查控中的“限制人車行動”進行探討。綜觀近年來警察在小型嫌疑車輛查控中限制人車行動,主要反映出以下問題:
有些地方的警察在開展小型車輛查控執法活動時,為了工作方便、圖省事,隨意的選擇查控地點、設置卡點;或者因為查控任務的情況緊急,而忽略了車輛查控的安全程序,對卡點設置缺少理性的選擇與判斷,選擇截停地點不合理、卡點設置不恰當、警力部署不到位。這種情況下警察很難運用車輛查控的技戰法限制人車行動,最終導致查控任務失敗,甚至造成執法警察的流血犧牲。如:某日凌晨2時20分,某市一名持槍傷人的嫌疑人乘坐出租車逃跑,在逃跑過程中,嫌疑人換乘了另外一輛出租車,往出城方向逃竄。由于情況緊急,接警以后,四名巡警在出城方向的一轉盤處,停放警車設置卡點,對出城方向的所有出租車進行盤查,2時45分,一輛出租車疾馳而來,民警何某揮手示意車輛停車接收檢查,車輛緩緩地在何某身邊停下來,另外三名警察趕緊靠近車輛,呈扇形分散開,民警何某正準備對坐在副駕駛位置的男子進行盤查時,窮兇極惡的歹徒快速抬手拿出手槍“砰砰”兩槍打中何某的左胸,導致民警何某因公犧牲[2]。
部分警察認為自己身著警服,有一定的權利,所有的車輛駕駛員都會聽從警察的指揮,讓它停就停,讓它往哪兒開就往哪兒開,警察不管站在哪個位置截停車輛,只要駕駛人員看到警察就能聽從警察指揮,更有警察直接站在車輛行駛的正前方去攔截車輛,示意車輛靠邊停車接受檢查,有這種認識和做法都是相當危險的。某日23時20分許,某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在一條道路的下匝道處開展整治行動,任某酒后駕駛車輛行駛至此路段見狀,向斜后方倒車企圖逃避檢查,交警張某示意其停車接受檢查,任某拒不聽從指揮,繼續倒車,在車尾撞到后面的一輛車以后,突然加速向前,將正前方相向走來的民警張某撞倒在車的引擎蓋上,并且高速行駛了1.9公里,突然緊急剎車,將民警張某甩到車道上后逃逸,導致張某受輕傷[3]。
很多時候,民警在截停嫌疑車輛后和開始盤查前,有意識地會去注意限制人車行動,但隨著盤查工作的深入進行,其全部注意力慢慢轉到盤問檢查上,而忽略此時對人車行動的限制,一旦司乘人員作出任何有危害警察的行動,傷害就在所難免。如果限制人車行動不能始終貫穿于整個車輛車控過程中,那么前期的限制人車行動就變成了警察做的程序化的無用功,危險也隨之而來。某日23時50分,某市高速服務區,交警周某、黃某已經查緝到一輛無牌無證的小轎車,并準備將嫌疑人胡某帶離,嫌疑人趁民警不備,持槍朝兩名民警連續射擊,致兩名民警殉職[4]。
對小型車輛查控的特點,其實就決定了警察查控小型嫌疑車輛的難點,查控程序就需要緊緊圍繞著查控的特點展開。查控程序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環節就是“限制人車行動”。這個環節做到位,可以為警察在對小型嫌疑車輛進行查控時提供很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小型車輛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其沖撞、碾壓能力足以給現場群眾和執法民警帶來致命傷害,所以要對嫌疑車輛查控時,必須先控制住嫌疑車輛,完全限制車輛的行動,沒有控制住,絕不能貿然上去進行盤查檢查。某市“5.13”車輛沖撞案中,嫌疑車輛不聽從交警指揮,有一人在嫌疑車輛行駛過程中,去拉拽車門,實為不妥,因為沒有控制住嫌疑車輛,就去接近嫌疑車輛,很有可能就被嫌疑車輛沖撞或者掛倒碾壓。
2015年3月11日在某市,孫某某駕駛寶馬X3越野車在紅綠燈路口超越停車線,被在該路口執勤的交警茆某某糾正后再次違反交通法規從直行車道徑直駛向左轉彎待轉區,當茆某某再次上前進行糾正時孫某某強行加速左轉,茆某某為阻止行車抓住車門,孫某某并未停車,導致茆某某被拖行,最終,茆某某因顱腦損傷被送醫后搶救無效,于當晚死亡[5]。2016年9月2日在某市,交警三分局協警安某正在抄記一輛違規停放的車牌,該車司機從一店內出來后直接上車并發動汽車,不顧擋在車前的安某直接撞了上去,導致安某被車輪碾壓,并被隨車拖行十多米……[6]此類情況已經不止一次發生在警察對車輛的查控中,所以在沒有完全控制住嫌疑車輛、限制住車輛的機動性的情況下,不要貿然去接近嫌疑車輛;或者在查控過程中,一旦發現嫌疑車輛有點火開動的跡象,車輛的行動將不受警察控制時,應當立即停止查控工作,撤到相對安全的地方,比如路坎上、道路邊上、行駛的反方向等等,更別說企圖對行駛中的車輛拉拽車門,因為很多時候小型車車門都會從里面鎖住,一旦拉拽不開,就很可能被汽車掛倒碾壓;就算此時把車門拉開,仍然不能及時的限制車輛的機動性,也有可能會對警察、群眾和駕駛員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由于之前不清楚車里的情況,萬一駕駛員手持兇器和警察對抗,對警察來說也是相當危險的。而此案中,不僅拉拽車門不當,而且正因為這個拉拽車門的動作,激化了嫌疑人,導致嫌疑人瘋狂的駕車逃跑、沖撞群眾。
那么,在對嫌疑車輛查控時,怎樣去限制車輛的行動、控制住嫌疑車呢?一般來說,可以通過設置檢查區,讓嫌疑車輛在警察的引導指揮下減速進入特定檢查區,檢查區設置在公路收費站、道路的拐彎處后段、道路狹長地帶、坡道的起點處等等可以讓車輛自然減速的地方,可以通過擺放警示錐形桶成“漏斗形”的方式去設置檢查區,壓縮車道距離,達到讓車輛減速的目的,在漏斗的后端設置檢查車道和分流車道,需要檢查的車輛在引導員的指揮下進入檢查車道,不需要檢查的車輛從分流車道開出,提高警察查控嫌疑車輛的效率,同時根據任務的需要,在檢查區里設置警示標志,合理的安排警力(如下圖所示)。

車輛進入檢查區后,不能貿然上前進行檢查。此刻,嫌疑車輛仍然具有較強的機動性,而且還不清楚車輛里面的情況。通過在遠端喊話要求其駕駛員停車、搖下車窗、熄火、拉起手剎,必要時還可以讓駕駛員把車鑰匙放在車頂上或者扔出窗外;如果嫌疑車輛不聽從警察的引導指揮,警察只能在保障群眾和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可以用警車或者征用其他社會車輛去逼停或者截停嫌疑車輛。謹記,必須完全控制住嫌疑車輛才能進行下一步處置。
由于對嫌疑車輛觀察的間接性,雖然車輛控制住了,但是仍看不清楚車輛內部的具體情況,存在著潛在危險,警察就要通過限制司乘人員的行動去最大限度的排除危險,為下一步處置提供盡可能大的安全保障。此案中,嫌疑車輛被撞停以后,在沒有限制司機行動的前提下,其中一人立即上前拉開車門,拉拽司機,方式欠妥。既然是嫌疑車輛,在不了解車內情形,不能排除危險的情況下,貿然上前接近車輛打開車門拉拽司機,很容易遭到嫌疑人的持械襲擊,甚至武力攻擊,更何況是現行犯,其對抗程度會更大、更危險。如2002年3月31日凌晨,某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三中隊副指導員張某帶見習民警楊某駕駛警車巡邏至207國道襄沙路宜城孔灣段,發現路邊放停的一輛轎車十分可疑,遂上前盤查,看見其中兩人頭戴鋼盔,穿著可疑,遂請司機出示駕駛證,此時,副駕駛座位上的男子突然打開車門,掏出手槍,向張某腹部射擊,最終民警張某因搶救無效犧牲[7]。有前車之鑒,為什么還不引起處置人員的警醒呢?
在對小型車輛的查控中,一旦嫌疑車輛被控制以后,應當立即對嫌疑車輛進行戒備,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器武力戒備,警察在保證與嫌疑車輛有一定安全距離的前提下,通過遠端喊話讓車上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警察的限制,司乘人員不能隨意上下車,如果車上的人已經下車,不能再讓其隨意的回到車上;限制人員的雙手,讓其所有司乘人員把手伸出窗外,保證警察能看到其雙手的動作,此時車輛已控制住,警察和嫌疑車輛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其危險就主要來自于司乘人員的遠距離攻擊,比如說槍、爆炸物等等,讓司乘人員的雙手始終處于警察的監視之下,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此類危險,為警察在接近嫌疑車開展盤查工作提供一定安全保障。
限制司乘人員行動,尤其是其雙手的動作,要貫徹于整個對小型嫌疑車輛查控的過程中,比如在接近車輛、盤查人員、檢查車輛的任何一個環節中,各職能警察一旦發現司乘人員雙手有任何掏拿物品的動作或者已經掏出兇器、武器,應當立即發出警告,必要時可以武力震懾甚至火力壓制,負責上前進行檢查的警察應當立即停止當前行動,迅速拉開安全距離,尋找掩體進行躲避,然后再通過口頭喊話、武力控制去限制其司乘人員行動。總而言之,限制司乘人員的行動是讓警察在對小型嫌疑車查控時能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謹記,在沒有限制司乘人員行動的情況下,不要貿然接近嫌疑車輛、開展盤查和檢查工作。
綜上,“限制人車行動”涵蓋了控制車輛和限制司乘人員行動兩大要素,要全面理解。實戰中如何將二者協調起來,需要反復進行訓練,使警察在大腦上形成慣性思維,在行為上達成動力定型,這樣才能確保警察安全,順利地完成查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