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綠紅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作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為教育教學開發更多更廣的資源。筆者覺得禹州鄉土文化底蘊深厚,“‘三都是話本,村村有詩材”,極具挖掘潛力和空間。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積極挖掘禹州特色鄉土資源,指導學生就地取材,引導他們觀察身邊的自然景物和風俗人情,引進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幫助學生解決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困難,同時指導學生巧用寫作資源,來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寫作水平。
發現鄉土景觀的自然美
指導學生觀察和表達是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禹州的自然風光是多姿多彩的。春踏芳草,聞百花之香;夏棲濃蔭,聽流水潺潺;秋觀紅葉,看楓林之醉;冬賞百梅,看雪花飛舞;四時景色各有妙趣。大鴻寨、白沙湖、森林植物園都令人流連忘返。禹州的其他風景名勝更是首屈一指:宋代鈞官窯遺址、逍遙觀、周定王陵、畫圣祠、張良洞、吳道子故里、扒村遺址、神厘古鎮等等。因此,我選擇以鄉土景觀的描寫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就地取材,仔細觀察身邊的美景,從身邊的景物中發掘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體會鄉土習俗的人情美
各地都有極具地域色彩的風土習俗,禹州習俗饒有趣味。如大年初一走高蹺、扭秧歌,正月十五舞獅子龍動,二月二吃炒豆,六月六吃干膜等節日習俗;傳統民俗“打鐵花”等習俗;另有各類婚喪嫁娶習俗。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獨具特色的寫作素材,指導學生掬取源源不斷的寫作活水。筆者要求學生,以“家鄉的習俗”為主題寫作,并要求動筆前先進行本村典型習俗的調查與整理。由于寫作內容來源于生活,加上學生也切身經歷過,因此,學生的寫作興趣濃厚,寫作包含有豐富的民俗知識,而且所寫作文內容翔實、情感真切。
欣賞家鄉變化發展美
家鄉的變化是學生寫作的良好題材。我們一方面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閱讀等多種途徑了解鎮史、村史,了解家鄉以及家人過去,搜集、整理這些方面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可以開展以“愛我禹州”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讓學生實地參觀、訪問、考察禹州的支柱產業。同時,又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閱讀報紙、收看電視,要求學生從不同渠道搜集反映禹州現狀的資源,記錄自己所感所想。如在禹州獲“2018美麗中國一生態城市與美麗鄉村”稱號等重大新聞事件中,我就充分抓住這些活動給學生帶來的情感上的“躁動”契機,適時地指導學生敘寫身邊的新聞故事,充分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品味家鄉小吃美
各地獨具風味的小吃也是重要的鄉土寫作資源。禹州的風味小吃如火燒、燜子極具地域特色,配料、制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利用鄉土美食進行寫作訓練前,我都鼓勵學生參與小吃的制作,既可以在家里,與家人一起準備原材料,一起制作,也可以到一些特色小吃的小店、攤販處進行實踐。這樣,學生不僅能了解小吃的制作材料和方法,而且有了切身的制作體驗,寫出的作文會更生動、更具體,更有家鄉味。
綜上所述,鄉土寫作資源深具地方特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教育需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開發鄉土寫作資源,幫助學生發現家鄉的美,體驗家鄉的美,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語文課程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