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探索者袁庚的一生足夠傳奇。他經歷過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又經歷了封閉和重新融入世界的過程。當年,袁庚的很多積極探索為中國民間經濟拓展了想象空間。
中國改革的開山炮
1973年,“文革”動亂中未能幸免的袁庚,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出獄。5年的監獄生活,袁庚最熟悉的生物莫過于高墻里、鐵蒺藜下的螞蟻,這讓他洞察了人在歷史面前的渺小,以及那種微小的生靈透露出來的生命之偉大。這種體悟,成了他后來在蛇口表現出來的進取、無畏與擔當的一個注腳。
1975年,被戰火歷練過的軍人、有長期在境外工作經歷的袁庚恢復工作,任交通部外事局負責人。1978年6月,袁庚被部長葉飛派往香港調查招商局的情況。此時,他已經年過61歲。10月9日,一份《關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報告被送到中央領導人面前。時任國家主席的華國鋒作了“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指示。國家副主席李先念根據指示在報告上作出批閱。
香港的地域限制,使招商局不可能取得多大的發展,于是袁庚將目光放到了對岸的寶安縣。1979年1月3日,招商局代交通部和廣東省革委會起草了致國務院的《關于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那天,袁庚上北京時,帶了一份香港及周邊的明細全圖,李先念在南頭半島的根部用鉛筆畫了兩條杠,準備把整個南頭半島都給袁庚,但當時招商局僅有1.3億元資金,袁庚不敢要,于是李先念改圈了臨港2.14平方公里的蛇口。7月2日,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轟隆隆的炮聲炸醒了沉睡的土地,改革開放的第一炮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漁村炸開。
“4分錢”驚動中南海
剛開始,工人們干勁不高,每人每天8小時運泥20至30車。工程進展緩慢,袁庚甚急,指示加快工程進度。四航局工程處決定從當年10月開始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即完成每天55車定額,每車獎2分錢,超額每車獎4分。工人們干勁大增,一般每人每個工作日運泥達80至90車,干勁大的甚至達131車,可領獎金4.14元。
1980年4月,這個行之有效的獎勵制度很快被上級有關部門勒令停止,理由是為了“糾正濫發獎金的偏向”。獎金撤下,運泥量也跟著下去了。袁庚拍案而起,他請來新華社記者寫《內參》,7月30日《內參》送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案頭,胡耀邦馬上在《內參》清樣上批字,并轉給谷牧辦公室。僅隔一天,蛇口的工地上就恢復了定額超產獎。這之后,中國內地逐漸實行了工資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辦法。
特區的自我辯護
這個故事僅僅是當時保守思想阻力的一個縮影。1992年以前,特區一直處于“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旋渦中。“當年對經濟特區圍剿批判,上海出了不少文章。風是北京刮下來的。某報發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現在講改革開放史,人們還經常提起這篇文章,題目叫《租界的由來》。這篇文章影射當時搞經濟特區都成了國外的租界了,是賣國求榮。這件事對特區人打擊特別大。”
當時任上海某報編委、后來任《蛇口通訊》總編輯的韓耀根回憶說,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的負重之下,他來到深圳面見袁庚。有人罵袁庚是“李鴻章”,有人說他是“冒險家”,有人說他很“烏托邦”,袁庚心里明白,“與其自己出來辯護,還不如讓新聞界媒體出來說話,他相信自己的路子是對的,有良心的媒體是會公正評價這段歷史的。”“特區的同志,日子過得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我們新聞界再不支持,路就沒法走下去了。”
當年蛇口港上那間咖啡廳里,袁庚與韓耀根談了4個小時,話題是關于改革開放歷程、大局與思路。結賬時,袁庚付的錢,70元港幣。
(摘自《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