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君
1953年7月16日的東山島保衛戰,徹底結束了蔣介石試圖建立“反攻橋頭堡”的妄想。自此,臺灣海峽兩岸大局定格,直到1958年的炮擊金門,雙方基本止兵。親歷福建海防30多年、后出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王成斌也由此開始了他執戈東海、戍守海疆的人生歲月。
炸死蔣軍兩名防衛副司令
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時,王成斌是陸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二七一團的副團長。8月23日下午6時30分,炮擊金門的大戲正式上演。第一波炮火出其不意,落在金門防衛司令部坑道口,炸死了蔣軍兩名防衛副司令。后來,王成斌才知道,炮擊金門防衛司令部坑道是石一宸副司令員具體籌劃和組織的。
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坑道口設在太武山反斜面的山腳根,一般情況下,根本沒有準確炮擊的可能。石一宸當時親自審訊了一批被抓獲的臺灣武裝特務,從其中三個進過金門防衛司令部坑道的人嘴里,弄清了坑道口的方位和人員活動規律,然后找了一處與太武山相仿的地形,嚴格按照實戰的需要,用152加農炮一發一發炮彈去體會、修正,整整打了兩天,求算出最精準的射擊諸元,從而達到了“出奇”的效果。
撤出沿海陣地,進山大煉鋼鐵
10月中下旬,炮擊金門還沒有完全結束,福州軍區突然一聲令下,二七一團撤出沿海陣地,移師大陸縱深的龍巖地區,進山大煉鋼鐵。同行的還有漳州的九十一師和泉州的九十二師。
二七一團煉鋼不用那種小高爐,而是在山坡挖下去一個深五六米、寬七八米、長十三四米的大坑。坑里頭一層樟樹木,一層鐵礦石,一層一層摞上來,錯開摞了十幾層,超出地面一兩人高。一大坑一大坑的樹木和鐵礦石連續燒五六天、七八天,最后煉出來的被官兵叫作“燒結鐵”,一大砣一大砣,黑糊糊的。大吊車開不上山,只能把搬得動的那些“燒結鐵”塊抬下來,稱一稱拉走。剩下幾噸十幾噸重的“燒結鐵”只能留在煉鐵坑里。
氣球戰
氣球戰是上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臺灣海峽的一大特色。王成斌升任二十九軍副軍長后,開始對氣球戰的打法有了了解。二十九軍的氣球站有一座四五層高的大廠房,在里面把氣球充上氣,充得足有一間房子那么大,宣傳品吊在下面,打開齊頂的電動大門,沿著滑輪軌道把氣球推出去,放開繩索,氣球就隨著風向飄往臺灣島了。其中的技術含量相當大,風向、風速、飄飛時間等等都要經過精確計算,以讓它正好飄到臺灣島上空散開,宣傳品落下去。
大陸往臺灣飄送的多是傳單,中秋、元旦、春節會夾帶一些特制包裝的茅臺酒、五糧液、中華香煙以及其它名優土特產。“文革”期間一度專門飄送過袖珍版的《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
臺灣往大陸飄送的也是以傳單為主,經常會夾帶一些糖果、糕點甚至手表之類,更多的還是半導體收音機,巴掌大小,帶著小電池,打開即能聽,但只能收聽臺灣那邊的電臺廣播。
1979年新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此后,隔空斗拳、以氣球戰和廣播戰為標志的政治宣傳戰也漸次停息了。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