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世界的目光被吸引到了東方。這片古老、神秘的熱土在改革開放后,不僅以驕人的GDP、崛起的軍事、日新月異的科技,顯示出與世界同步的物質進步,與此同時,有著深厚傳統的中華文化也煥發出了與時俱進的勃勃生機。中國作家在世界文壇上的頻頻獲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慈欣:奧巴馬也是他的“粉絲”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陽市,在山西陽泉長大,1985年畢業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電工程系,同年參加工作,于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科幻作家,山西省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劉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11月,劉慈欣出任電影《三體》的監制。2015年8月23日,他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2016年3月,劉慈欣當選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同月,以1000萬元版稅收入位列第十屆作家榜第11位。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承襲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中節奏緊張、情節生動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實拙樸的語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的偉大力量。劉慈欣擅長將工業化過程和科學技術塑造成某種強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懷。例如小說《流浪地球》,該作品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征。
劉慈欣還擅長使用“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的手法,在作品中無限加快敘事的步伐,使讀者的思維無法趕超作者的思維,并在敘事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時間空缺,將未來發展呈現到讀者面前,產生一種獨特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歷史感。如在《地火》《吞噬者》和《夢之海》等小說中,密集化的敘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還增加了讀者對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感受,增加了讀者對科學技術應對危機的信心。
著名科幻作家、《瞭望東方周刊》副總編輯韓松這樣評價劉慈欣及其作品:首先,作為一個讀者,我很喜歡看劉慈欣的作品,因為很過癮。節奏很緊張,情節很吸引人。想象奇特,漫無邊際,汪洋恣肆,像莊子。其次,劉慈欣的作品中,滲透了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他寫一些技術味道很濃的科幻,但是,后面的東西,骨子里的東西,有一種哲學上的意味,宗教上的意味。劉慈欣總是在悲天憫人,而且是一種大悲大憫,像佛陀。再者,我其實是一個對技術、對工業文化很崇拜的人,覺得那是一種很神圣和很精致,很嚴格和很大氣的東西,劉慈欣的小說滿足了我的這樣一種欲望。因此,有時覺得他像牛頓,但不知為什么,不是很像愛因斯坦。另外,就是軍事方面,一眼就看得出來,劉慈欣肯定是一個軍事迷,對武器有一種天生的熱愛。這個時候,劉慈欣又有些像庫茲涅佐夫,但不太像巴頓或者古德里安。他有一種執拗的、屬于上上個世紀的英雄氣質。
劉慈欣的作品在西方國家也很風靡。2017年1月13日,《紐約時報》首席書評人角谷美智子采訪了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們談論了閱讀的意義。其中,奧巴馬提到了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奧巴馬說:“《三體》實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十分有趣。故事背景十分宏大,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平時國會和我的工作都是在斤斤計較于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不是去擔心外星人入侵。”
曹文軒:首位獲“國際安徒生獎”的中國作家
曹文軒,1954年1月出生于江蘇鹽城,兒童文學作家。197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
2013年12月5日,曹文軒以380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2016年4月4日,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 這也是中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
曹文軒童年時,家里經濟狀況不太好,生活貧困,不過家中有一些書,后來他也經常去父親任校長的一所小學的小圖書室讀書 。1974年,被北京大學圖書館系錄取,后轉入中文系學習,畢業后他因成績優異被留校。
曹文軒作為第四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代表人物,其筆下有著“憂郁悲憫的人文關懷,作品超越兒童生活題材,進入人的本質生活領域,閃耀著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他在《草房子·〈追隨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問:“‘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在提出這一命題時,我們是帶了一種歷史的莊嚴感與沉重感的。……能感動他們的東西無非也還是那些東西——生死離別、游駐離散、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感動他們的,應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軒在他的成長小說中表達著對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的關懷,以弘揚人文關懷的精神為少年兒童書寫著。帶著水鄉童年記憶的北大教授曹文軒,有著作家與學者的雙重身份。他的文學創作與理論話語形成了積極有效的互動,他的人文關懷和強大的學術背景使他的兒童文學創作有了更為深厚的基石,他成為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群里一顆耀眼的星。
縱觀曹文軒的作品,從文學作品集《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到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無一不是在“與往事干杯”。有評論家將之稱為兒童文學,但似乎并不恰切,當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永恒的文學情感與美學價值時,它所感動的不僅是兒童,而可能是我們所有的人。
他的作品以莊重憂郁的風格、詩情畫意的意境、充滿智慧的敘述方式,呈現給了我們一個真善美的藝術世界。
郝景芳:獲得“雨果獎”的清華女博士
2016年8月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作品《北京折疊》獲得了世界科幻界最高榮譽獎“雨果獎”,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后,中國科幻作家再一次獲此殊榮。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設。它和“星云獎”(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頒發)并稱為“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郝景芳的競爭者中還有曾寫過《肖申克的救贖》等著名小說的“美國科幻作家之父”的斯蒂芬·金。
郝景芳1984年生于天津,22歲時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之后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但理科出身的她,后來卻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讀博士。她熱愛寫作,曾是全國中學生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2002年)。與大多數青年作家不同,她自始至終關注的都是科幻題材,而非青春文學。對她而言,寫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觸和興趣,想把生活經歷中的想象用文字記錄下來。她不會專職去寫作,也更加不會去為了迎合市場和讀者的需求去寫作。
郝景芳獲得“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折疊》寫于2012年底,她花3天時間寫完初稿后,發在了水木BBS上。
郝景芳筆下的北京是一個可以折疊起來的城市,人們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出無窮循環的城市戲劇。
《北京折疊》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觀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構建出了多重世界層層疊加的感覺。對于《北京折疊》的創作靈感,郝景芳曾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沒有時間吃飯、喝水。看著窗外,天已經黑了下來,郝景芳突然有一種因為荒誕感而引起的傷感:無論我怎么書寫這個世界的荒誕,我還是在這個世界中貌似嚴肅地活著,并為此忙碌。郝景芳說:“我寫作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觀目睹,那些畫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滿,我需要一個載體將它們保存起來。”
相對于《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宏大敘事,郝景芳自認其作品更關注個體、人心。這也讓她的作品帶上了“軟科幻”(指情節和題材集中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的標簽。獲獎后郝景芳對媒體表示,對于“雨果獎”自己一直懷有一顆平常心,就在啟程去美國參會的前一天,她對自己獲“雨果獎”并沒有抱太大希望,認為自己的得獎幾率不超過五分之一,但事實證明她的作品受到了國際認可。
(53~55頁稿件綜合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教育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