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述學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則天進號天后,距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封皇后已19年,據她入宮已37年。經歷了近40年政治斗爭和國家治理的歷練,54歲的武則天提出了成熟的施政綱領——“十二建言”。這一綱領施行16年后,國家實現了空前的繁榮昌盛,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宣布改唐為周,從此登上權力的頂峰。作為唐初盛世的重要締造者,武則天極具擔當精神。她敢于做事、敢于負責、敢于革新的精神,都體現在十二建言的治國綱領之中。
自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后,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一直受到壓制。歷朝歷代,固守男性權威和既得利益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們對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女皇帝抱以與生俱來的敵意。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地位發出不同的聲音,如咆哮的海水、滾滾的洪流,徒勞地洗刷著無字之碑。當代評論這位具有特殊歷史地位的人物,則更多把她是否推動歷史的進步與發展,是否有利于國家和人民作為評判的標準。歷代士大夫對武則天的觀點應當予以甄別,武則天的歷史地位應當得到客觀評價。
史載武則天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和兒子。現就這個重大歷史問題作以下考證。《新唐書·后妃列傳》載:
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譖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久之,欲進號“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言:“妃嬪有數,今別立號,不可。”昭儀乃誣后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素險側,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后,帝意決,下詔廢后。詔李勣、于志寧奉璽緩進昭儀為皇后,命群臣及四夷酋長朝后肅義門,內外命婦入謁。朝皇后自此始。[1]
武則天殺女事件在《資治通鑒》也有記載,但更早的《舊唐書》則無記載。《新唐書》為北宋歐陽修(1007—1072)所撰,距武則天時期已有300余年。此事取材于什么資料,沒有說明。《大辭海》稱《新唐書》“對《舊唐書》有所補充”,“但以標榜‘事增于前‘文省于舊而文辭刻意求簡,以致時有年代含糊、史實不清之處,所錄文書奏章也任意刪改,因而不如《舊唐書》多保存原始資料為有價值。”[2]既然《舊唐書》的原始資料中并無記載,那么歐陽修記載的武則天殺女之事,是否成案?歐陽修、司馬光等對女主臨朝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編造一則故事是可能的。應該說武則天殺女事件有捏造之疑,是懸而未決的公案。
再說武則天殺太子李弘事件。正史記載,李弘不是被殺害的,而死于瘵疾(肺結核)。《新唐書》錄高宗詔書說:“太子嬰沈瘵,朕須其痊復,將遜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結,疾日以加。”[3]太子李弘一直患有瘵疾,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病情加重至無法召見下屬。唐時醫療水平,對肺結核無藥可醫。《舊唐書·高宗中宗諸子列傳》還記載:“咸亨二年,駕幸東都,留太子于京師監國……是時戴至德、張文瓘兼左庶子,與右庶子蕭德昭同為輔弼,太子多病,庶政皆決于至德等。”這里即講太子李弘多病,監國由戴至德、蕭德昭等代理。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制曰:“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駕,肅敬著于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鐘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4]這里再一次回顧了李弘身染肺結核的病情。李弘在百姓之中名聲很大,都說他是一個多才厚德的好儲君,后因病去世,百姓因而生疑傳謠。傳言不可信,武則天殺太子之事當是被冤枉的。
武則天很早就專注治國理論研究,考慮唐代經濟發展的走向。她地位穩固后既向唐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則天)進號天后,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帝皆下詔略施行之。[5]
十二建言是成熟的政治建言,是一套具有重大意義的治國方針,既是政治綱領,又是實施措施。她的治國綱領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贏得百姓的擁護。她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為高宗治國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國家發展贏得了希望。
(一)勸農桑,薄賦徭。農桑是武則天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措施。她二次進宮,每年三月親蠶祭祀,把發展蠶桑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第一要務。此后,唐朝的絲綢業的發展達到極致的繁榮,產品遠銷亞歐市場。
薄賦既是輕徭薄賦的經濟思想,又是立民為本的政治手段。《孟子·盡上心》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薄賦有利于發展生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輕徭則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緩和階級矛盾。
(二)給復三輔地。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武則天恢復三輔給“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官員管轄,目的是穩定唐都長安有序治理。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公元674年以來,吐蕃、突厥、遼東常擾邊,天后建議息兵講和。停止用兵,平定新羅就是一例。對外講和,對內講德治,達到仁治天下,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全國禁止官員浮夸和淫舌,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主要抓整治官僚主義,廉政建設,潔身自好,從我做起。
(五)省功費力役。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建設,杜絕一哄而上,節省國家每一筆開支,把錢用在刀刃上;特別是財政官員要管好國庫,提倡勤儉節約,禁止濫用勞役。
(六)廣開言路。令國人暢所欲言。聽取人民意見,聚集人民智慧,為國所用。
(七)杜讒口。教育國人要有品德休養,不要嫉妒人,不要說人壞話,更不能誣陷別人。
(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教育朝廷官員要讀《道德經》《孝經》《論語》,每年讀一經,并用于實踐。此類書是培養品德的好書。特別是對王公和高官,要求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用言行來影響百姓。道德培養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武則天推行的孝道文化,父母亡,需要守孝三年。周禮雖然煩瑣,但體現了仁愛,從簡傳承是必要的。
(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在高宗皇帝上元年間之前立過功的勛官、勇士、烈士,國家都要表彰,付給撫恤金;不給就追究。這是武則天對于獻身國家事業的功臣的重視。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給京官增加俸祿,目的是調動其積極性,多為國家出力。這又團結了官員,使政權組織更加穩定。
(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對任職很久有才華的官員進行晉級提升。這體現出武則天重視賢才且能用好人才,不分背景、身份,只要有才華就可以得到提升。
高宗采納了她的建言,把它當作治國的方針,保持了唐朝的穩定與繁榮。高宗去世第二年的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命令精通法律的韋方質對國法進行仔細修正。本著約法省刑的原則,制定《垂拱式》20卷、《垂拱留司格》6卷及《垂拱新格》2卷。[6]這些條文,貫穿了武則天無為而治、以德服人、不濫用刑法的思想。
武則天頒布的法律條文,傳遞出一種男女平等的信息。十二建言第九條要求:父親健在而母親故世,為人子者應該服喪三年。這在當時是對男權思想的挑戰,主要針對董仲舒提出的以“三綱五常”為體統的儒學教條;同時也暗暗針對長子世襲制,為其稱帝進行倫理鋪墊。
法治制度基本形成后,武則天著手對大臣進行思想教育。她令文人撰《臣軌》發給大臣每人一冊。《臣軌》即為人臣應當遵守的規矩和標準,包括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等十章,作為臣僚的座右銘與士人貢舉習業的讀本。她還命人作《孝子傳》《少陽正范》賜太子李賢。武則天教育大臣、教育兒子實現“母儀天下”的目標。她還撰寫了《列女傳》《百僚新城》《樂書》等千余篇,成為治國系統理論。武則天垂拱元年正月下敕,將御史處分下級權力收歸中央,由她裁決。二月調整登聞制度,讓臣民上訪申訴冤情有機會:可在西朝堂擊鼓立石,聲音能傳到明堂入天子耳,以利于解決過去的重大冤案。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果斷結束了失人心的酷吏政治,轉而對銓選制度進行大膽改革,開制科考試招賢納士,選拔國家所需人才。詔書一下,洛陽涌進考生上萬人。
從“十二建言”綱領到《垂拱格》的制定,從道德理念的養成到招賢納士的人才政策,構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治國理論。這些上層建筑建立在破舊立新的基礎上,是武則天在治國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
1.以經濟立國
自漢以來,絲綢經濟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產業之一。絲綢之路向北向南發展,絲織品進入亞歐市場,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武則天非常重視栽桑養蠶織錦,把它視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三月,皇后祀先蠶于北郊;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三月,皇后親祀先蠶;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三月,天后親蠶于邙山之陽。武則天堅持十年一大祭。當時祭先蠶蠶母娘娘是國之大事,場面恢弘壯觀。
隋唐時期的政治繁榮,離不開絲綢之路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唐代的西部疆域超過了以前任何時代,絲路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唐太宗平定了高昌(今吐魯番),武則天在西域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唐朝疆域達到中亞,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接壤。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的官方、民間貿易和文化友好交往全面繁榮。武則天繼承和發揚勸農桑的真正意義,是使聯結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
2.破舊與擔當
武則天向董仲舒的儒家倫理文化提出挑戰,謀求以女性身份成為最高統治者。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枷鎖和男權的重重包圍下,女性從政為君實屬大逆不道。從感業寺到皇后,從天后到大周皇帝,武則天的努力奮斗終成正果。自公元674年進號天后,至公元705年病篤退位,武則天在當政的30年中累建奇功。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制科考試中,才滿20歲的青年張說直指武則天用酷吏之弊。武則天看完考卷后沒有生氣,而且欽點張說對策天下第一,當即拜為太子校書。[7]圣歷元年(公元698年)九月,狄仁傑大膽建議恢復李唐皇朝。武則天并未降罪,經慎重考慮后反而采納其意見,不以武承嗣繼位,復立自己親生兒子李顯為太子。魏元忠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臣,他先后被險遭酷吏殘害,被武則天在屠刀下救起。酷吏垮臺后,魏元忠隨即得到啟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又被委以將相要權。任用再三下獄的刑徒為首輔之臣,這種大度包容不是一般當權者能做到的。可見武則天的政治擔當是多么有魄力!
3.強軍與和平
太宗至高宗時,中原面臨吐蕃和突厥兩大強敵。武則天“十二建言”中的“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可算謀略高遠,實際可比當代的“和平共處”。她在對外軍事采取的防御策略,有點類似毛澤東時代的國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大唐疆域在這時達到了極盛。安西都護裴行儉頗具仁義,又智勇雙全,大破突厥,鞏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當時大唐疆域,東至安東治所平壤,后達遼東新城,所轄遠至烏蘇里以東,包括黑龍江兩岸入海口處;西至安西,治所先為西州(今吐魯番),后移至龜茲(今庫車),再移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所轄遠至咸海;南至日南,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即原來的交州都督府(史載:“統海南諸國及域境內諸羈縻州”),轄今越南北部中部。武周時又設立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破域子),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這就是著名的唐“六大都護府”。
21世紀,進步文明的人類突破了“三綱五常”的藩籬,男女平等的觀念深深扎根于社會的沃土,女性與男性平等地享受著社會賦予的各種權力。女皇武則天得到了應有的評價。毛澤東評價道:“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8]宋慶齡為廣元皇澤寺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為皇澤寺則天殿題寫楹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又寫歷史劇《武則天》為其正名。郭沫若考察武則天的德政說:“在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太宗死的第三年,中國只有三百八十戶,而武后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已達到六百一十五萬戶。可以看出武則天末年的戶口,比太宗時差點增加了一倍。可想而知,當時天下富庶,人口發展如此之快。在武則天統治的50年(從公元655年立為皇后算起,至公元705年退位)里,沒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評價道:“武則天是一位剛強機智的政治家。貞觀時期取得的成就統一和強盛,在武則天統治半個世紀里得到了切實的鞏固,這是她對歷史的貢獻。武則天當政造成歷時半個世紀強有力的專制統治,對國家統一的進步鞏固和社會安寧的長期保持,是有貢獻的。”
武則天在血腥的政治舞臺較量了50年。她靠頑強的意志與韌性登上了女皇的寶座。在管理國家的道路上,她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綱領、經濟方針、法律制度、道德規范、用人機制和國防政策。在她執政的生涯中,唐帝國一直保持“太平盛世”的繁榮,其國家疆域超過太宗時期。她以一人之力抵擋“三綱五常”的挑戰,追求男女平等,確有超常的膽識,贏得一千多年來中國女性和開明男士的支持。
武則天是是封建社會杰出的女政治家,有治國之才,容人之量,用人之術,有擔當,是敢于革新的先鋒。
注釋:
[1][5]《新唐書》卷七十六《后妃列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
[2]上海大辭書編委會編《大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974-975頁。
[3]《新唐書》卷八十一《三宗諸子列傳》。
[4]《舊唐書》卷八十六《高宗中宗諸子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
[6][7]參見宗承灝:《武則天·帝王筆記》,紅旗出版社2015年版,第221頁,第319頁。
[8]張明林:《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廣州日報》2012年6月16日。
作者:四川省秦巴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