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政府順應國內民眾的呼聲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全面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地位,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貿組織等國際治理平臺作用也日趨顯著。這讓很多國家和分析不禁質疑,今天的中國還算不算是發展中國家了。前些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質疑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強國在世貿組織內被當作發展中國家,獲得不公平競爭優勢。特氏觀點一出,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外關于發展中國家定義以及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問題的討論。
關于發展中國家的定義問題,其實國際上一直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或概念要求。雖然通用做法是用人均國民總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但這種做法比較簡單,難以全面反映一國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狀況。國際上曾存在一種共識,經合組織成員應該被視為發達國家,但墨西哥和韓國等國家已經加入,以及哥倫比亞、阿根廷等國推進其加入進程,這種共識將面對更多質疑和挑戰。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聯合國貿發會議,都沒有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明確的定義。世貿組織和其前身關貿總協定也沒有給出發展中成員的清楚定義,但世貿組織的一些出版物中隱約包含發達經濟體的涵蓋范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士登)。
關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定位問題,特別是在世貿組織內的定位,是比較清楚的。早在復關談判以及后來的加入談判中,中國始終堅持三項原則,即世貿組織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沒有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參加是不完整的;中國只能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參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其權利和義務一定要平衡。從中國加入議定書及工作組報告書的內容看,中國在部分領域承擔了相比一般發展中成員更多的義務,但中國關于發展中成員定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各方認可的。加入以來,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沒有濫用享受跟一般發展中成員相同的待遇,還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比如參加《信息技術協定》擴圍談判和《環境產品協定》談判,主動放棄《貿易便利化協定》中的C類措施(技術援助),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財政和技術援助。
中國在經濟社會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中國在世貿組織內的積極作為,能不能被認為中國主動放棄了發展中成員的身份呢?筆者認為,這絕對是無稽之談。去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經濟和就業結構、科技和產業創新、區域發展協調性、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治理水平、參與和引領國際治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現在就將中國定性為發達國家,顯然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合理的。
大國自然要有大國的樣子。不斷發展的中國,在世貿組織的作用也將更大,但是如果試圖通過給中國扣上“發達國家”的帽子,希望中國承擔一些超過自身能力的義務,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中國人民都是不會同意的,也不可能達成國際共識的。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