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很多研究和預測所講的那樣,自動化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我們未來的生活、工作。一些人預言,自動化將會導致出現高失業率的悲慘未來;也有一些人認為,自動化將在健康、安全和環境領域給人類帶來許多潛在優勢。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動化將很現實的挑戰擺在了當今商業領袖面前,即他們必須在充分利用自動化技術帶來的高效生產力和創新機會的同時,確保勞動力市場順利轉型。商業領袖必須幫助現有員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為他們提供新技能的培訓以滿足新職業的需求。同時,企業領導者還必須建立一個未來人才輸送管道,吸引和招募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訓練有素且能夠滿足自動化工作場所需求的人才。那么,公司該如何解決自動化所帶來的挑戰?本文簡要探討的以下四個實踐,或可促進企業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平穩過渡。
自動化的鋪展會在不同時間點影響不同行業、職業和社區。及早關注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工人和政府才有時間做轉型規劃,才可以開展新崗位培訓并將失業期降到最短。歐盟職業發展培訓中心(CEDEFOP)已經建立了一個預警系統,可以預測未來職場所需技能以及勞動力市場變化。通過向系統貢獻他們預測的未來職場需求,企業可以幫助當前的員工規劃職業生涯,通過培訓獲取一些在未來某個特定地理區域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企業可以跟當地教育系統以及開放性的在線教育平臺展開合作,培訓新生代工人新技能,同時也提高現有工人的技術水平。例如其中包括與中學和大學展開合作教授學生專業技能和編碼,或者讓學生通過“全球學徒網絡”(Global Apprenticeship Network)參加正式的職場培訓項目。公司還可以通過現場培訓和利用如“在線大學”(Udacity)等微證書項目直接支持員工提高勞動技能。
企業應該發揮作用,積極改善因自動化而失業的工人境況,通過及早提醒以及提供廣泛支持如培訓和/或重新安置工作等幫助他們順利過渡。此外,公司還可以與非政府組織、政府合作,將一些額外福利囊括到離職補償金和再就業輔導方案中,比如提供培訓補助金、幫助失業工人提升技能進而重新就業,或者提供其它資金或技術支持等援助,幫助他們開啟新事業。
自動化是一個全球性挑戰,單憑政府政策或一個個企業的CSR項目很難解決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多方協調的合作方法,而在這其中商界領袖則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鼓勵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框架來支持工人向自動化過渡。目前,美國政府正在探索的政策如“工人保險計劃”將幫助那些在職業過渡中失去收入的工人。
還有一些國家,其中包括法國,也在開發信息化應用系統(ITAs)或個人培訓賬戶,這些賬戶允許員工積累學費和帶薪休假,這樣他們就有時間和資金在職業生涯中重獲新技能。此外,一些商界領袖也參與到了有關改革政策的對話中,比如比爾·蓋茨提出的“機器人稅收”(robot tax),目的就是幫助政府彌補工資稅的不足。還有一些其它更長遠的想法也在不同國家初步試行,例如由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等人支持的“通用基本收入”等。
總之,在重新定義21世紀自動化時代的好工作,建立包容性經濟的過程中,商界領袖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編輯|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1930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曾預言:人類正被一種新型疾病感染,大多數人還未意識到,但未來將經常聽到,那就是技術性失業,即由于人類節約勞動力的節奏快于為勞動力提供新工作導致的結果。80多年后的今天,工作場所中“機器換人”早已不是趨勢,而是事實——比如,富士康擁有的十多條熄燈生產線(完全自動化生產線);建設銀行在上海開設的全自動化分行 “無人銀行”。在未來制造業、服務業中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崗位被機器替代,未來十年數百萬人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機器取代。
悄然到來的自動化革命,正在改變著勞動力市場的配給,同時也對全球就業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誠然,面對可以大大縮短勞動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機器人勞動者”,每一個企業都會青睞有加,恨不能加速布局自動化,以求在工業4.0時代奪取先機。但對于工作場所上自動化的敏感問題,企業高管們卻多是諱莫如深。談起機器人,大多數企業家都說機器人不是來取代人類的,但事實上究竟該如何操作,才能證明機器人的到來不會對現有工人帶來生存威脅和恐慌,很少企業具備全面系統的應對策略。本文提出的四個實踐:提前預測、培訓員工新技能、資助失業工人、支持公共政策,可能是擁抱自動化大潮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努力實施并逐步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