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中和農信巴林右旗分支機構的客戶經理周鳳瑞每天都要徒步穿過一個又一個村,了解山里村民們的一些資金需要,并發放小額貸款。
這是內蒙古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他常常會聽農戶說起,他們在賣糧、買牲畜時收到假幣,遭受損失;或者征信被計入了不良記錄,自己卻還不清楚原因和后果。他感同身受。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做這份工作不過四五年時間,他知道,這些不幸,主要是由于金融知識的匱乏。
不過,最近兩年,他聽到的這些消息少了許多。而這正是因為他儼然成為了村民們心中的“偶像”,一個帶來財富的“金融專家”。原來,2016年,周鳳瑞開始在Visa與中和農信在巴林右旗啟動的“Visa普惠金融及教育實驗基地”學習“金融教育系列課程”,并最終獲得授課資格,把一些科學的金融知識,尤其是關于手機的金融知識傳遞給他的鄉親們。
周鳳瑞的客戶張鳳蘭曾經覺得還款早一天晚一天無所謂,通過周鳳瑞的培訓,她了解到征信的重要性,于是每次都能按期歸還。由于她的征信記錄良好,很快就順利得到了信用社根據信用程度發放的富民卡,資金有了更大的保障。
2016年底,周鳳瑞就成為了當地機構的四星級貸款員。數據顯示,過去他服務的客群在線還款比例占23%左右,經過一年對客群的教育,這個還款比例增長到40%。2017年他個人完成貸款額達到了900多萬元。
周鳳瑞和他的鄉親們是幸運的。2018年6月14日,本刊記者在Visa中國普惠金融合作伙伴2018年度會獲悉,在推行了五年之后,中國的普惠金融依然面臨著 “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國家推進普惠金融服務過程中,由于地處偏遠、金融機構的服務成本太高等,總有一些企業或公眾不能成為獲益者。這亟需加強金融教育,這種教育需要長期而持續地覆蓋整個產業鏈,而其中最重要的動力應是:激活普惠金融本身,撬動可持續的商業力量。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聯合國在“2005小額信貸年”宣傳時首次采用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全方位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傳統的金融體系主要為大企業和富人提供金融服務,而普惠金融(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則為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這是一個全球性課題,它直接間接影響到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7個,包括了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男女平權、經濟增長和創新。Visa普惠金融專家湯曼麗告訴本刊記者,“從微觀上,普惠金融為更多家庭帶來發展機會,尤其服務女性金融項目對經濟發展有1.2倍的效應。從宏觀上而言,麥肯錫全球機構研究結果表明,到2025年,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貢獻6%的GDP增幅,比如提高生產力,減少時間成本對隱形資本投資的增加,其中企業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政府也會減少支出和稅收的流失。”
在中國,2015年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而在實踐中,普惠金融已逐漸成為了扶貧攻堅戰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中的一股重要推動力。
“在國家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的當下,整個金融體系也在非常積極地做出反應。”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表示,在此過程中,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數字支付產品作為代表,數字普惠金融已經被推到了全國各地,甚至走出了國門。
不難理解的是,作為基礎性的服務,數字技術在降低支付成本提供支付便利之后,其他的貸款和金融服務則隨之而來。但即使是擁有了數字技術,普惠金融在發展中仍然面臨著“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Visa中國的岳楊褀在開展一系列的普惠金融工作中發現,在抵達最后一公里的過程中,從政府到企業,都越來越多著力于為供給側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開發更多、更有針對性的產品,但是需求這一側,很多人對正規的金融服務卻持有排斥態度。
Visa推動開展的2017年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區及周邊顯示農村居民金融能力的調研顯示,在當地政府到個人實現補貼發放電子化之后,大多數人群收到補貼之后也往往采用取現的形式,當地甚至出現了高手機持有率和低金融服務使用率的反差——當地92%以上的人群使用手機,其中智能手機使用人群達到50%,但僅有11%的人群使用過基于手機的移動金融服務。
對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岳楊褀認為部分在于媒體大量報道電信詐騙以及由此帶來的相應問題,但是關于人們如何能夠更好使用金融服務的報道相對就比較少。往往在這些貧困地區,大家覺得使用銀行卡和移動金融服務會帶來比較大的風險,不如使用現金安全。
對此,貝多廣同樣表示擔憂: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校設置了全世界數量最多的金融專業,但是中國公眾的理財、金融服務相關知識卻極為薄弱,受到金融欺詐誤導最為嚴重。
更為嚴峻的是,在從基礎到產品服務都極度不足的中國農村,很多基層金融服務部門的官員以及基層的金融服務工作者對普惠金融的認識很不到位,讓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政策有效性受到嚴重的影響。
最近幾年,Visa就普惠金融在中國開展的工作正在朝著“最后一公里”的痛點靠近。2016年,Visa在中國啟動了普惠金融計劃,先后與各方合作伙伴開展了市場調查、行業倡導、以及在金融教育和能力建設等領域廣泛深入的合作。截至2017年底,Visa已支持開展的普惠金融能力建設與金融教育活動已覆蓋全國逾300萬農牧民、10多萬政策制定者、農村基層干部及8萬余名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此外,Visa支持或參與發表了6篇相關研究報告、1本政策白皮書。
本次會議上,Visa還與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宣布與美國DFI數字前沿研究中心(Digital Frontiers Institute)聯合推出“Visa數字普惠金融獎學金計劃”。該計劃將面向普惠金融領域的政策制定者、監管者、研究人員及行業從業人員等,為其提供國際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認證課程,從而提高金融專業知識與技能。
這家全球支付技術公司對普惠金融的定義是——個人和商戶都可以安全、便利、經濟有效地獲得支付或其他金融服務,而且每天都可以使用這些服務滿足他們的日常和未來的長期需求。這正是Visa的愿景。為此,Visa將其當作了一項可持續的業務。“如果將普惠金融作為純粹的慈善事業,規模無法延展,也無法獲得長期效益。Visa30億個賬戶,有4600萬的商戶,每年有上萬億的交易。Visa非常清楚大數據的價值,也意識到數據在減少信貸成本和減少其他金融服務成本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一直在尋求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比如調整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服務,或者改變我們的產品規劃。”湯曼娜這樣回答關于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
據介紹,Visa已經在墨西哥、埃及、美國、多米尼克和中國開展了不同的普惠金融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中國,除了調研、倡導以及能力建設,我們還希望以此為基礎研發創新支付解決方案。”Visa中國區普惠金融及教育負責人王東表示。
目前,除了Visa之外,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在內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投入其中,并各有創新和優勢,不過一切似乎還遠遠不夠。
“這個領域以前是不被關注的,2014年以前,小貸行業都是在野蠻成長。就算是現在,很多學生依然以為普惠金融是不賺錢的。事實并非如此。這個領域亟需出現更多負責任的企業和社會力量來推動。”貝多廣說。
編輯|羅曙輝 shuhui.lu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