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娜 秦蕾 嚴昱欣



摘要:隨著三維可視化在煤礦領域的發展,將突水通道進行三維可視化,對煤礦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研究突水通道形成過程的演化規律,結合Unity3D引擎特點,對實驗區域下三帶模型進行空間網格化。再根據巖體滲流特點判斷含水層水流滲流方向,從而得出突水通道形成的演化過程,并將其可視化。
關鍵詞:突水通道;Unity3D;三維可視化
煤礦水害一直威脅著礦山工人的生命安全。研究煤礦突水通道的演化過程,對煤礦安全、高效地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煤礦突水通道演化過程及可視化進行研究[1]。
1 突水通道演化特征
突水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滲流過程。在沒有外部干擾下的正常底板突水,主要是承壓水在壓力的作用下,沿隔水層的薄弱處(裂隙)集中,經過物理、化學,時間推移等作用,孔隙水不斷對裂隙周圍進行破壞,使裂隙不斷生長發育,最終裂隙貫通整個隔水層,承壓水順著裂隙蔓延,最終造成突水[2]。
通常以滲透系數尤衡量巖體的滲透性,法國工程師H.P.G.達西在1856年通過實驗總結得出滲透系數尤計算式:
式中:v為滲透速度:Q為單位時間的水滲流量;A為巖體試樣的截面積;K為滲透系數;J=h1-h2/L為地下水水位坡度,即水力梯度;(hl-h2)為上下游水頭差;L為滲流路徑的長度。
而當巖體存在地質缺陷或這裂隙式,達西定律不再適用,應使用滲透張量來描繪巖體此時的滲透性[3]。其中Pomm滲透張量具有代表性。
先計算滲流速度:
第i組裂隙內的流速為:
結合公式(2)和(3)得:
式中:v為滲流速度,由各裂隙方向的滲流速度之和得出,Si為第i組裂隙得隙間距;bi為第i組裂隙的隙寬[4]。
設裂隙面的法向單位向量為:
令ni的方向余弦為a1i,a2i,a3i,帶入公式(5)和(6)整理后得出滲透張量:
式中:β為連通系數;b為隙寬;δ為裂隙得間距。
在采動作用下,加快了上述過程。承壓水主要通過裂隙蔓延至工作面,而在采掘過程中,采動壓力對煤礦底板造成破壞,使隔水層應力場重新分布。當采動壓力過大時,煤礦底板將發生塑性變性,從而萌生更多的裂隙,而裂隙滲透性遠大于致密巖體,承壓水沿裂隙方向蔓延,滲流場發生變化,而孔隙水對周圍巖體的滲流作用,使裂隙更容易發育。這樣,裂隙發育使承壓水往裂隙集中,而承壓水又反過來作用于裂隙,這樣相互作用直到形成新的平衡。而采動壓力又在不斷打破這種平衡,使承壓水不斷漫延,隔水層不斷向新狀態漫延。最終,在采動不斷加深的情況下,裂隙貫通整個隔水層,承壓水沿裂隙涌入工作面,最后造成突水。
2 突水通道演化過程模擬
2.1 底板“下三帶”區域空間網格化
由于突水演化過程是時空過程,滲透路徑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為了更好地掌握實驗區域突水通道的實時變化,現將實驗區域進行空間網格化,這樣能實時計算某空間中各格子當時的受力情況、巖體特性和滲透系數,進而計算出突水通道的蔓延方向。
本文的全部可視化過程都是從Unity3D中實現并進行的,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視化輔助類(Gizmos類)用來畫輔助網格。而本文主要用Gizmos繪制正方體。每個正方體都用一個節點(Node)來表示。每個Node節點都主要存儲該節點對應的巖體信息,包括是否已被滲透、巖體性質、地層狀態、空間坐標等。
有了 Node基本單位節點后,接下來就是繪制空間網格了。使用DrawGrids類進行對方塊網格的繪制。在DrawGrids中,空間網格中正方體信息都存儲在Grid的三維數組中,Grid數組內每個元素都代表相應的Node。空間網格構建結果如圖1所示。
2.2 突水通道演化模擬
在輔助網格建立好后,從含水層頂部,計算每個格子周邊是否存在裂隙、滲透系數等形成通道的因素,如果符合,水就往附近格子蔓延,每個格子以自身中心圍3×3X×3的九宮格,由于礦道底板下的含水層一般只往上滲透,不會往下滲透,所以只用管3×3×2周圍的格子。所以每個格子的水滲方向有前、后、左、右和上部5個部分,分別計算5個部分的滲水因素,符合條件就往該方向滲透,且方向不唯一。如圖2所示。
從含水層頂部方塊開始計算,每個方塊計算步驟如下。
(1)計算底板破壞區:計算因采動作用下底板破壞區的高度h1,以礦道為圓心,h1為半徑中的方塊都標記為裂隙狀態。
(2)計算方塊狀態:含水層所在方塊記為含水狀態,從含水層頂端方塊那一層開始算起,根據孔隙率經驗值,按概率判斷該方塊所處地質是否為空隙處,如果是,則狀態記為裂隙狀態,不過不是,則狀態記為默認狀態,即普通巖體。一層一層計算,直到礦道所在層。
(3)計算滲透值:在計算方塊的同時計算滲透值。根據每個方塊的狀態,計算每個方塊計算相鄰5格方塊的滲透值。如果是默認狀態則按照式(1)計算一般巖體計算滲透值;如果式裂隙狀態,按照式(2)—(6)計算裂隙狀態下的滲透值。如果滲透值小于該方塊對應巖體性質的滲透系數,則不作改動。否則,將該方塊狀態調為含水狀態。
(4)計算突水通道孔隙水壓力對巖石力學性質的影響:對含水狀態的方塊,重新計算對周圍非含水狀態方塊(5個方塊)的應力影響,如果打到壓剪斷裂的應力強度,則將設為裂隙狀態,重新計算滲透值。
(5)將含水狀態下的方塊材質設置成藍色,形成模擬突水通道。
3 模擬結果分析
由于采動作用,煤礦地質結構會實時出現變化,工作面從左往右推進,分別開挖10 m、20 m以及到極限采掘面,觀察不同情況下突水通道形成的狀況。如圖3所示。為了方便時空觀察,把隔水層側面材質設置成半透明狀態。采掘工作開始后,煤壁正下當巖體所受采動壓力最大,當采動壓力高于巖體所能承受的荷載時,底板巖體會發生塑性變性,從而造成底板破壞區。從模擬結果可知,在工作面開始不久后,煤礦底板破壞并不明顯,隔水層底部應力平衡遭受破壞,承壓水初期向裂隙處集中并沿裂隙方向蔓延,直到應力場重新得到平衡,如圖3(a)(b)所示,此階段煤礦底板塑性變化并不明顯,主要以承壓水壓力發展突水通道。隨著工作面的推進一直到極限采掘面,由于底板破壞深度加大,裂隙周圍巖石的強度也發生變化,裂隙在孔隙水壓力、礦壓和外界擾動等多種作用下不斷發育擴大,承壓水重新向裂隙空隙處集中,但工作面與隔水層中含水裂隙沒有發生溝通,所以不會有突水危險,如圖3(c)(d)所示。
如果從極限采掘面開始繼續把工作面推進,底板破壞程度加大,此時底板裂隙發育已達到危險階段,隔水層裂隙越過底板完整隔水帶與底板破壞區接觸,此時底板破壞區的阻抗水能力已經越來越弱,加上空隙水壓力對圍巖的壓力作用,裂隙不斷發育延伸,最終裂隙與工作面溝通,承壓水沿裂隙發育方向涌入工作面,造成突水事故,如圖4所示。
4 結語
本文先分析了突水通道形成過程的演化規律,利用Unity3D中的Gizmos進行輔助網格的繪制,把區域進行空間網格化,加上隔水層滲透特性、孔隙水對巖體力學性質的影響等諸多規律,再結合采動作用對底板隔水層的破壞度計算,判斷網格方塊是否出現滲透現象,如果出現滲透現象,生成突水方塊且把著色器中的MainColor調節成為藍色,從而模擬突水通道的形成過程。
[參考文獻]
[1]楊登峰.底板隱伏斷層采動突水過程數值模擬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1.
[2]張士川,郭惟嘉,孫文斌,等.高水壓底板突水通道形成與演化過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25-29.
[3]鄭功.基于流固耦合的深部開采裂隙巖體突水數值模擬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12.
[4]黃明利,王飛,路威,等.隧道開挖誘發富水有壓溶洞破裂突水過程數值模擬[J].中國工程科學,2009(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