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雅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媒體時代也正式到來。與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更大。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完善網絡媒體監督管理體系,營造文明清朗的網絡空間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內在要求,也是規范網絡行為的客觀要求。因此,文章對加強網絡媒體管理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管理;對策
信息時代有句話叫“一網在手,信息皆知”。網絡是現代社會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受眾群體,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網絡媒體傳遞的點滴信息都不容小覷,都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在這種大背景下,網絡媒體的管理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1 加強網絡媒體管理的必要性
互聯網是一個高度自由、高度開放的虛擬空間,所以網絡媒體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廣泛的交互性,形式直觀、通俗、大眾化。它讓世界“近在眼前”的同時,也會讓各種負面信息和負能量像病毒一樣在網民中擴散;它讓人人都參與到信息的獲取與傳遞中,卻也讓網絡媒體門檻變低變寬,管理對象難以確定[1]。我國當前的網絡媒體環境不容樂觀,主要問題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虛假新聞
虛假新聞指的是發布虛假信息以達到某一目的,未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憑個人觀點或他人意愿進行的帶有虛假成分的報道。當今時代,互聯網早已無處不在,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極大便利,讓新聞、信息已經不再是媒體從業者的專用工具,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散播者。人們通過關注的媒體賬號、新聞推送、朋友圈、群發信息等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信息。比如2016年1月4日14:30,澎湃新聞發布消息稱:2016年1月4日14時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發生6.9級地震。隨后其他媒體也紛紛開始推送這個消息。一時之間,“九江6.9級地震”成為微博網站等多個論壇的熱門話題,點擊量和搜索量高居不下。但隨后即被澄清:該新聞僅是中國地震臺網的測試信息。澎湃新聞網報道未經核實的信息,導致虛假新聞傳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2]。
1.2 跟風炒作
新聞炒作指的在新聞發生和傳播過程中,新聞提供者或傳播者有意識地引導或強調部分新聞要素,以達到提高關注度、實現直接或間接商業利益的一種新聞運作手段。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新聞炒作的花樣層出不窮。一般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針對部分受眾群體,利用其獵奇的心理,特意用某些“爆料”來吸引關注,這些信息已經喪失了新聞的本質屬性。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網絡環境里,網絡媒體喜歡挖掘負面新聞、娛樂圈的緋聞,然后起一些不甚夸張的標題,似乎這樣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2016年11月,微信朋友圈都被一篇名叫“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屏,這是文章作者羅爾為罹患白血病的5歲女兒羅一笑所寫的文章,一時間感動無數網友,募得善款260余萬元。最后被爆出羅爾名下已有3套房產,不舍變賣,所以策劃了這次的炒作事件。如此把情感當作營銷的籌碼,讓“偽慈善”大行其道。網絡媒體應該是服務于受眾和社會的,如此炒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我們深思。
1.3 商業化信息傳播
國內較知名的網絡媒體大多都是商業性的媒體,這些媒體的盈利性價值導向決定了網站信息內容和輿論走向的多樣性,在互聯網這個開放性、交互性都空前強大的平臺,媒體信息也有了廣闊的傳播空間,這樣難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有些網站在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時,就會相對弱化其社會責任與道德底線。如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魏則西查出患有滑膜肉瘤,在其求醫過程中通過百度搜索到排名第一且口碑極佳的醫院廣告,隨后花費20多萬元仍不治身亡。該醫院宣稱從美國引進的生物免疫療法,實際上是因臨床有效率太低而早已被淘汰的醫療技術。魏則西的死亡讓莆田系民營醫院、百度推廣、部隊醫院承包體制以及醫療監管制度等話題又成為全民關注焦點。
2 當前網絡媒體問題的主要原因
2.1 網絡媒體準入門檻低
現代網絡媒體公司只要通過某個通訊運營商的服務器建立一個域名,個人媒體更是簡單,隨便注冊一個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就可以發布各種信息,這些媒體的建立、運作都不需經過嚴格審核。比如在微信公眾號上,媒體人編輯好內容之后會直接推送給訂閱者,但只有在收到用戶舉報的情況下,微信后臺才會對內容進行審核,對舉報情況屬實的內容予以刪除警告等處理。
2.2 網絡媒體人對網絡媒體作用的認識不足
網絡媒體這種新型媒體的迅速發展恰逢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社會風氣較為浮躁,網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認識過于片面,稍加輿論引導,網民就極有可能在網絡上大肆宣泄自己的不滿甚至帶上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通過網絡把這些情緒放大、傳遞,這些負面能量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極大[3]。
2.3 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且難以落到實處
一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就網絡基礎設施以及信息服務內容方面都頒布了法律法規,但是其內容都過于原則化和抽象化,還缺乏一部規范文化傳播內容的法律。比如在《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的第十五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信息的內容。
(1)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2)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3)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5)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7)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9)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這些規定的內容過于籠統模糊,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等概念沒有明確界定,這樣法律的可操作性就會降低,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更大的發揮空間。
另一方面,政出多門。我國網絡媒體的管理是根據信息形態及內容的不同來確定責任主體,網絡媒體管理制度里各分管部門職能交叉,系統性與協調性亟待改善。
3 強化網絡媒體管理的對策
3.1 管好網絡平臺,確立網絡媒體行業規范,提高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準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完備精細的行業規范是促進整個行業有序發展的前提。雖然2001年我國成立了互聯網行業的自律機構——中國互聯網自律協會,還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下、在廣泛收集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互聯網網絡版權自律公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等自律性的網絡媒體管理制度,但是這些行業規范還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不應該只讓職業媒體從業人員學習和遵守,每個網民都是一個自媒體,都可能是輿論的源頭,要讓所有網民學習公約遵守公約,使道德自律的作用盡量最大化。
3.2 管好廣大網民,加強網絡道德環境建設,強化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引導網民文明發表言論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也應該遵守法律法規,講道德講文明,有原則有底線。要發揮網絡道德行為規范的價值導向功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和網絡品性。每個媒體從業人員都肩負傳播先進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客觀公正報道新聞、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社會責任。所以在開放、靈活的網絡平臺,更應該遵守網絡道德要求,響應國家在網絡道德建設方面的政策,積極宣傳、引導廣大網民和新聞受眾者在網絡上文明發表言論、客觀表達態度。
3.3 進一步整合我國的網絡媒體管理制度,落實網絡實名制,形成系統化的網絡媒體管理制度體系
2011年以來,中央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強調要加強和完善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信息網絡管理,要求將此作為社會管理對象中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十九大也進一步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當前世界各國在網絡媒體管理方面可分為政府主導和政府指導行業自律這兩種模式,前者側重政府在網絡媒體管理中的主導地位,主要是通過法律手段與網絡技術手段來對網絡媒體進行管理;后者是側重網絡媒體行業的自律規范,通過網絡媒體自身的分級制度來達到管理目的。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的一些網絡管理手段,整合細化我國的網絡媒體管理制度,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系統協調的網絡媒體制度體系。同時也要盡快全面地落實網絡實名制,提高網絡過濾、身份識別等網絡技術,這樣在追究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時能夠確定到網絡行為主體。
[參考文獻]
[1]張秭睿.淺談網絡新聞傳播[J].新聞世界,2011(6):99-100.
[2]趙志剛.提高網絡新聞公信力[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
[3]張元.網絡虛擬社會的現代性困境探析[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6(9):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