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坤

盡管最近幾年來,有不少人對諸葛亮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質疑,認為他不是像史書與小說戲劇中所寫的那樣神乎其神,他的政治軍事才華不如曹操,而識人用人上還無法與他的主公劉備相比。有人拿出了諸葛亮幾次北伐為例,說那是明知不可為而偏硬去為之的做法,根本不顧魏蜀彼此的力量對比而盲目行事的冒動主義,哪兒還有老練的政治軍事大家應有的素養?他重用馬謖失掉街亭,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是用人上的徹頭徹尾失察,對不起劉玄德的托付……
然而,不管個別人對他說什么不好的話語,但是誰也無法從歷史上、更無法從人們的心中抹去諸葛亮偉大光輝的形象,他早已成為一種象征——道德楷模與智慧的化身,深深地印刻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其實,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我們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去看待他,而只要是人就肯定有人的不足與局限性。把諸葛亮從神還原為人,讓他走下神壇,那也是清醒理性地去認識歷史與歷史上所有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的需要。
諸葛亮是山東人,老家應當在現在的臨沂市沂南縣境內,當時屬瑯琊郡。他的父親叫諸葛圭,曾任泰山郡丞,相當于現在地級干部,官不大也不小,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是有些勢力的,不是一般的種地人家。但是,諸葛亮很不幸,他三歲時,其母親章氏去世了,到他八歲時,那個當官的父親也離開人間。沒有辦法,他與弟弟諸葛均只好跟隨著叔叔諸葛玄去了豫章,因為其叔那時被袁術任命為那里的太守。豫章郡所在今江西南昌,下轄21個縣,位置很是重要。可不久,朝廷又另派了一個叫朱皓的人去當太守,這樣諸葛玄不得不離開,他帶著一家老小去了荊州,投靠了劉表,在襄陽的隆中安了家。

關于諸葛亮所居的隆中,到底是現在的什么地方,這是有極大爭議的,河南人說在河南,湖北人說在湖北,各自都能舉出不少的證據來。在下認為,諸葛亮本人所說的南陽就應是襄陽,應在湖北境內,主要理由是其叔叔投奔的劉表就在荊州,而荊州不正是現在湖北境地嗎?當然此事見仁見智,各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論事,難有一個合理的結果。
諸葛亮十六歲那年,他的叔叔諸葛玄去世了,那時他的哥哥諸葛謹在東吳為官,所以居于隆中家中的只有他與弟弟諸葛均了。十六歲的少年,過著耕讀生活,關心天下大事,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抱負甚是遠大,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與樂毅,想著將來有朝一日能夠當個宰相,為國家為百姓建功立業,在青史留美名。同時他還善于結交天下名士,特別是荊州一帶的高士,如司馬徽、崔州平、徐庶、龐德公等,不但成為了他的好朋友,而且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人們多稱他為臥龍先生。
長到了二十五歲時,諸葛亮還是一個快樂的單身漢,這位身高八尺(合現在一米八四左右),相貌堂堂,一表人材的名士似乎還不急于找個老婆成家。可是,他的條件實在太優秀,許多人都把眼光瞄向了他,而這時他的朋友兼老師、也是荊州著名人物的黃承彥卻早就打定主意,要把自己那個丑姑娘嫁給諸葛亮。
黃承彥的女兒名碩,字月英,因為長得很丑,人們又都稱其為阿丑。這姑娘身高體胖面黑發黃,就如同上個世紀一部朝鮮影片中的那個能干的姑娘“六百工分”一樣,是個從外貌上很難讓小伙子喜歡的女人。但是諸葛亮畢竟不是一般的人,他的擇偶標準自有獨特之處。聽說黃老師的這個女兒雖相貌不怎樣,可聰明異常,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樣樣都行,更為可愛的是這姑娘人好,情性溫和,謙遜懂禮。好了,就是她了,別人不要了。多少漂亮姑娘,讓其靠邊站,黃月英終于成為諸葛亮的妻子了。
諸葛亮找了這么一個丑媳婦,竟引得許多人的嘲笑,鄰里的一些人說:莫學孔明擇婦,只得阿承丑女。其意思是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像諸葛亮那樣,找了那么一個丑老婆。
然而,志存高遠的諸葛亮重才不重貌的做法,豈是一般人所能理解?他要找一個好幫手,找一個賢慧的能與自己同甘共苦的人做伴侶,而不是什么花瓶擺放在家里好看?;蛟S正是這一點,有人對諸葛亮的婚姻又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他的陰謀,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理由是——黃承彥在當地有名望,可以幫助他向上行走,更為重要的是黃阿丑的姥爺蔡諷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家的勢力在那里是非常大。阿丑的姨夫就是荊州牧劉表,而舅舅蔡瑁則是劉表最信任的大將。諸葛亮找阿丑,不是因為她有才,而是看中了她外公那頭的勢力了,希望能夠依附于蔡家和劉表,使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但是,這樣的分析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在妄猜諸葛亮的婚姻動機的。為什么這樣說呢?還是應以事實來說明。諸葛亮與阿丑結婚時他二十五歲,那時劉表還在荊州干著一把手,權力很大,蔡瑁也擁有極大的權力,如果像上面有人所說的那樣,諸葛亮是政治婚姻的話,他完全可以在結婚之后直接投奔他媳婦的姨夫劉表或媳婦的舅舅蔡瑁了,在那里謀個一官半職的,可諸葛亮并沒有那樣,還一如既往地在老家種地讀書,并未表現出要走出隆中、依附他人、求官發財的意向來,根本也沒那方面的行動。一直等到劉備三顧茅廬,以真誠打動了他,他受了莫大的感動,也自以為出山的時機已經成熟,才毅然決定隨劉玄德去做一番大事。這表明,在諸葛亮的心中,劉表也好,蔡瑁也好,不是他理想中人,他或許根本就瞧不起他們。
由此可看,當初找黃家阿丑為妻是出于一種政治目的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只是一廂情愿的推測,而這樣的推測卻經不起推敲,因為太小看了諸葛亮,不符合他年輕時就有的雄心大志。誠言,在歷史上有不少政治式的婚姻,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與公主之間的婚姻,就是政治婚姻,那所謂的“秦晉之好”最具代表性;蔣介石苦追宋美齡既有愛她的美貌一點,更重要的還是看中其家族的勢力。但具體到諸葛亮身上則不是那樣的,他不會看中一個因為僅是外公家中有些勢力的人就隨便結婚的,況且后來諸葛亮跟隨的劉備一方與劉表并不兼容,特別是那個妻舅蔡瑁竟投降了曹操,成了劉漢政權的敵人,諸葛亮從來就沒有沾上他們蔡家半點的光。
黃月英成為諸葛亮的妻子后,那是恪守婦道,家里家外一把好手,盡心盡力地幫助丈夫。她不但能做各式各樣的家務活,還因她自小讀書好學,知識廣博,很有識見,常常還給智謀高人一等的諸葛亮出些主意,是典型的賢內助。據說,諸葛亮后來發明制造的那輸送糧草的“木牛流馬”,其實真正的版權應歸于黃阿丑,是她最先的杰作讓其丈夫拿去用了。
諸葛亮與黃月英結婚后一直沒有生育,這讓他們夫妻很是著急,不知找醫生看過沒有,吃過什么藥,反正是好多年就是沒有孩子。家人無奈,他們上火,大哥諸葛謹的兒子不少,就把一個叫諸葛喬的過繼給了他叔叔當兒子。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諸葛亮四十六歲那年,阿丑生了一個兒子,他們高興異常,給兒子起名叫諸葛瞻,可能意思是讓他以后高瞻遠矚。這小家伙自小如同他爹一樣聰明伶俐,討人喜歡,他父母自是視其為掌上明珠。但是,諸葛亮并不驕慣孩子,到了諸葛瞻八歲那年,諸葛亮揮筆寫下了一篇震爍古今、影響深遠、啟人心智的奇文,那就是著名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在這短短的家書中,一代大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提出了如何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真正優秀人才的要求,那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那就是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梢哉f,這篇《誡子書》不獨是對他兒子提出了高標準,也為一切后人——那些想著讓自己成長為君子、能人、賢人、有作為的人提供了標準,這是一篇最有名的座右銘,勝過后來所有的所謂的政治課與思想教育。
諸葛瞻在十七歲時,被后主劉禪招為駙馬,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等職。公元261年后,與董殿共同執掌蜀漢軍政。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入蜀,諸葛瞻率軍至涪迎戰。鄧艾在陣前寫信誘他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在綿竹與魏軍決戰時,由于寡不敵眾,壯烈戰死。所以他在歷史上雖不如其父親有名,可也算得上是個人物了,至少是沒給他爹媽丟臉。

諸葛亮夫婦 生下長子后,緊接著又生了一個小兒子,叫 諸葛懷。這個兒子在司馬氏的晉朝時期,本可以出仕,但他沒有,他是一個淡泊的人,不屑與司馬家族為伍, 回到老家過著質樸的生活到老。
諸葛亮除這兩個兒子外,還有一個女兒,叫諸葛果。關于這個女兒,似乎史料并不多見,說是成都西南有座朝真觀,又叫乘煙觀, 相傳諸葛果就是在這里修行后升天而去,成仙了。
作為妻子的黃阿丑,這一生也應當知足了,他的那個天下無人不曉、既英俊灑脫又才華橫溢的夫君,一生中除了她,沒有再找第二個女人,即使在她很長時間內沒有生育時也沒有,在那個時代,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這一方面可以看出諸葛亮品格的高尚,更可以此見證他們夫妻感情的深厚。這恐怕也是值得現在許多人羨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