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成
西塘是浙江省嘉興市的一個小鎮,距離市區有10公里遠。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江南古鎮,處處體現江南的獨特風味,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近年,西塘還被列入了世界歷史遺產預備名單,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古城。
西塘歷史文化悠久,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吳根越角名稱”,可謂是國家級的旅游景點,經過多年的洗禮,西塘還保留著古時的建筑物,每一座建筑物都保留著獨特的記憶。去到西塘,你會發現處處柳樹蕩漾,小橋流水人家,好一幅江南水鄉畫卷。
走近西塘,你會情不自禁被她吸引,一個人漫步在里面,觸碰墻壁,感受這個古老淳樸的小鎮,感受寧靜的小鎮氛圍。
西塘的弄堂,小橋,廊棚都多,應該算是她的一個特點,春秋時期這里的河就存在了,在唐朝這里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土地平坦,人們就在這里定居,明清時期的建筑物至今保留完整。
小鎮上有許多戶水鄉人家,過著慢節奏的生活,生活在這個古鎮更多是感到平靜安逸,悠然自在。青瓦粉黛,簡單的色彩,渲染著整個古鎮,去過的人都流連忘返。旁晚,在橋上看晚霞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享受方式,也有可能遇到,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的情況哦。
夜晚,走進西塘小巷里,燈光迷離,夜色迷離,讓人沉醉其中,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錯,處處碧波蕩漾,自然環境十分迷人。西塘,古時候也稱胥塘、斜塘,因其地勢平坦,又稱平川。據史料記載,西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經建有大量的村落,先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期村落已成規模,于是出現了市集;至元代,手工業和商業開始繁榮,漸漸形成集鎮;明清時期的西塘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的重鎮。
小鎮的陸路交通是通過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弄堂和小橋連結,這些弄堂連同小橋織成一張有效的交通網,將整個小鎮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從每一點出發點都可以順利到達小鎮的任何一個地方。
走在古老的弄堂里,欣賞著小鎮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腳步似乎也變得沉穩而有節奏。看著這些古老的明清時期的建筑,想象著前人付出的智慧和辛勞,特別能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那些建筑這些房子的建筑師門,能否想到他們的杰作,在幾百年后的今天,會成為一座見證歷史的紀念碑。

小鎮上的窗子很特別,玻璃窗上再加上木格子做裝飾,算是木結構的玻璃花窗吧,花窗的結構有很多種,常見的是各種格子圖案,也有格子上再雕花樣圖案的。
塘東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號的鐘介福藥店,大門上有一副楹聯“寧藥架滿塵,愿天下無病。”這幅別具深意的楹聯,讓我們對一個世紀以前那位深受儒家仁愛思想影響的店主人心生敬意。
古鎮上有幾處私宅值得一提,種福堂、醉園、西園以及薛宅等,大多是南方地區那種典型的住宅,院落不大,但結構精巧,布局合理。這些都是古鎮上曾經的富庶人家。西園據說原是明代朱姓人家的一個普通小花園,面積不大。園內花草樹木、曲橋荷池、亭臺樓閣,東側假山上有一株高數丈的白皮松,風來謖謖有聲,假山上還有一茶室“聽濤軒”,即因此得名。
1920年冬天柳亞子先生來到西塘,住西園并與西塘南社社友在此吟詩,并攝影留念,照片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從此西園便有了名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西園被毀。1998年在蘇家弄里仿建了明清風格的西園,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園,早已不再是柳亞子先生當年會友雅聚的西園了。

西塘有“三多”其中“一多”就是“弄多”。西塘的石弄分為三類: 街弄、陪弄和水弄。西塘石弄多是出了名的,也是西塘的一大特色。西塘石弄既深又長,曲徑而通幽,可謂“石弄深深深幾許”。行知盡頭,又豁然開朗,可謂“柳暗花明新洞天”。
在西塘眾多石弄,最有名的就是石皮弄。石皮弄是由216塊厚約3厘米的石板鋪成的,總共長 68 米。據說由于石弄的石板路下有一條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故稱其為“石皮弄”。正因為有這條“薄如皮”石板,才使得全弄在雨天不會有積水。石皮弄非常窄,最寬不過1.1米,最窄僅有0.8 米,故石皮弄又有西塘“一線天”之稱。
石弄是非常具有歷史代表,并具有民俗特征的歷史遺跡。其設計蘊含著民間百姓的智慧,其建造再現著民間百姓的生活。觸摸著石弄,你能感受它深沉的呼吸;依靠著石弄,你能聽到它深遠的述說;腳踏著石弄,你能觸及到它深厚的靈魂。
西塘不僅是一個供旅人游覽和流連的好去處,也是一個社區,一個友好的,建筑風格令人感到非常舒服的小鎮,熱鬧、干凈。碧綠的河水,鱗次櫛比粉墻黛瓦的民居,春天里舒適宜人的氣候,這里的一切都讓人心情愉悅。略帶陰霾的天空,現在也開朗起來,雖然看起來還不是那么明媚,明天也許會是個好天氣。
提到西塘的美景,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最為著名的景點——煙雨長廊。長達千米的煙雨長廊,是古鎮上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長廊一側臨河,一側該是小鎮的主街。長廊不僅能遮陽蔽雨,讓久居這里的人們多一份生活的從容,同時也為鄰里之間更多的交流提供了空間。

煙雨長廊煙雨長廊之所以聞名一方面是因為它是造型古樸的廊棚,是西塘“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一種體現。所謂廊棚就是下面用木頭柱子搭成,上面再用了一色魚鱗黑瓦進行蓋頂的“街”。
這些廊棚都是各家各戶沿河自建的,高低統一,非常整齊,總長約數百米。“煙雨長廊”是這百米廊棚中一條臨河的廊棚。其對面是一長排古民居,普遍不是很高,寧靜中散發著滄桑,質樸中演繹著生活。
煙雨長廊其聞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名字“煙雨”,一種意境之美。煙雨長廊從街頭面一直延伸到河邊。每到雨天,尤其是清晨,伴著天上的綿綿細雨,看著遠處的縷縷晨霧,是霧中賞雨還是雨中看霧,這種蒙蒙濃濃的意境,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此外,在雨天,雨水會滴落在廊棚頂上再順著廊檐口滴下來,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真是別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長廊上有許多店家,大多數是客棧或者是小吃店。各色小吃隨處可見,粉蒸肉、茶葉蛋、芡實糕,也有賣冰鎮綠豆湯的,只是天氣不是很熱,買的人很少。一個人,一口鍋,也許就是一家店了。我們找到一家小店,一張桌子,幾把竹椅,一盤煮青豆,一壺春茶,五月里的馨香和甜潤慢慢地沁入心扉。
鎮中心有一座送子來鳳橋,橋設計風格很別致,橋面被一堵墻從中間一分為二,墻上鏤了四個窗,通往橋上的一側是臺階,另一側是坡道,坡道的設計應該是為了方便運送貨物。
送子來鳳橋對面有一座戲臺,臺上正在上演古裝劇。唱的是越劇,音樂很美,嗓音也美,只是這吳儂軟語雖然好聽,我卻不知其所云,只知道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越劇這種藝術是要用一種極為溫柔的演唱方式打動人心,博得觀眾的同情與共鳴。這個戲臺很小,沒有布景,后面的房檐上掛著十幾盞紅色的燈籠,其余三面是幾十公分的木格欄桿。看戲的人與戲臺隔著一條河,戲臺倒映在水中,臺上一出戲,水中一出戲,偶爾有船劃過,水里的戲便碎在水波里。看臺上的戲,看船上的客,如此看戲還真別有一番情趣。
西塘是一個比較小的鎮子,但是它許多帶有鄉土風味的美食卻能讓游客印象深刻,回味良久。
水鄉的餐飲當然是以水產為主,比如說鯽魚、鰻魚、鱔魚等等各種美味的新鮮魚類。當地的風味小吃,比如說八珍糕,水豆腐等等,他們既可以做下酒菜,又可以做飯后點心。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荷葉粉蒸肉,這種豬肉吃起來軟嫩爽口,香而不膩,入口之后香味慢慢飄散,彌漫在口腔里,可謂是沁人心脾。
走在西塘光線比較晦暗的街道上,一個接一個的小店,非常密集,一陣一陣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
綠豆湯、水豆腐、小餛飩、一口粽,即使見識過再多的美味吃食,也會面對西塘的小吃情不自禁。精巧的南方小吃讓人垂涎欲滴,就像聽著醉清風一樣的小吃名字就非常的難以淡定,恨不得馬上撲上去大吃特吃。
荷葉粉蒸肉 是西塘古鎮的一道特色的傳統風味的名菜。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具有香酥誘人,肥而不膩的特點。荷葉粉蒸肉是用米粉,精選瘦肉,還有豆腐皮兒等各色輔料,外面包上荷葉制作而成的。荷葉具有降血脂的功效。這樣做出來的粉蒸肉吃起來雖然肥,但是一點都不油膩,遇見這樣的美食,喜歡大口吃肉的旅客基本上可以不害怕油膩,直接來上三大塊也是非常爽快的。
扎肉 是這個古鎮特產的傳統美食,扎肉是豬肉外面包裹著粽葉,放入高湯之中蒸煮。這種扎肉味道非常的香,口感非常好,西塘最高橋環秀橋下的多味香扎肉味道最好,是西塘的第一家扎肉店,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帶著一種本地風味兒,是最正宗的。店里還有粉蒸肉、鴨燉、米粉等一些小吃,吃貨們如果喜歡的話,一定要去品嘗一下,在這里能夠體會到一種傳統的風味美食。
豆腐花 在煙雨長廊的永寧橋和來鳳橋之間,有家專門去做豆腐花的小店,豆花香嫩可口,入口即化,可謂是遠近聞名了。同時這里賣綠豆粉條,這里綠豆粉條非常的酸香入味,而非常的具有本地特色,本地人非常喜歡來這里吃。如果你喜歡豆花的話,你可以來這里嘗一嘗這種風味兒特別的豆花。
小餛飩 在西街的入口,有一個賣小餛飩的攤子,這里就是很多網友都推薦的地方。很多當地人也都非常喜歡陸氏小餛飩。在西塘,因為地方比較小,即使是一個擺攤兒做生意的小販兒,也可能會非常的有名,這個小攤上的小餛飩湯料獨特,他的小餛飩餡兒少,皮薄。最具特色的就是,這個小餛飩攤兒已經開了許多年了,有許多人是從小吃到大的。如果去的時候你正好趕上一個飯點兒,你可能還要排一定時間的隊才能夠吃到這種特制的小餛飩。
臭豆腐 送子橋附近有一家臭豆腐,味道非常的好。臭豆腐炸的正好,可謂是外焦里嫩,這里的圓子和牛肉羹都非常的不錯,價格也很實惠,能夠在這里十幾塊錢就吃到飽。
荷香雞 去西塘一定要吃荷香雞,西塘只有一家本地的一家老店有的一道特色菜,飯店名字叫夢里水鄉農家菜。店面很有特色,也能說不起眼,當地的一家老店,可以去嘗嘗。
西塘黃酒、青梅酒 放上姜片和白糖,味道感覺不錯,冬天喝了很舒服。青梅酒感覺有點酸,賣的都是有那種包裝很好看的,就是價格有點貴,送人還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