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焱

摘要:規劃針對多目標、綜合性的要求,總結世界知名河流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功能特點,以“系統定位、分段指引,優先治水、提升景觀,突出文化、發展旅游,完善設施、保障服務”為規劃理念。通過水系生態、景觀、活動、周邊建設情況等方面的深入調研和問題分析,統籌水系總體布局,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和舊城更新的手段促進“三河三湖”泛濱水區的功能優化和調整,滿足景觀環境改善,土地價值提升,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重塑等急迫需求。
Abstract: The plan aims at multi-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equirements and summarizes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famous riv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takes "systematic positioning, sectional guidance, priority water control, landscape enhancement, cultural highlights, tourism development, facilities improvement, and security services" as the planning concept. 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water ecosystems, landscapes, activities, and surrounding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water system is coordinated, and the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three rivers and three lake" Fanbin Water District is promot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novation and the renewal of old cities,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the increase of land value,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reshaping of characteristics.
關鍵詞:三河三湖;綜合提升
Key words: three rivers and three lakes;comprehensive promo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6-0040-03
0 引言
沈陽“三河三湖”包括渾河、蒲河、環城水系;秀湖、丁香湖、南湖,是沈陽渾河流域的核心水系,河流總長約210公里;水面總面積約44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區總水面約70%以上。
近年來,沈陽河湖水系的生態化、景觀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市濱水區已成為市民日常游憩的主要場所。但城市發展階段決定了人們對公共空間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渾河水系現有的空間功能集聚度還不夠,距離國際級城市濱水區仍有一定差距。隨著國家發展思路的轉變和政府對城市品質提升的追求,沈陽市著眼于建設東北亞國際中心城市和高品質公共服務中心的總體目標,提出全面提升水系功能,打造“三河三湖”城市亮點區塊,發揮其催化作用,引領城市轉型發展,使沈陽“三河三湖”成為國內一流、具有北國風光特色的沈陽城市新名片。
1 多元目標導向下綜合提升的規劃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國外城市濱水區的功能更新與發展出現了以新公共空間為特色,注重發掘歷史的潛在資源,文化、娛樂功能建設為主導的演化趨勢。三河三湖總體規劃首要任務是更新河湖定位,以傳承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當代生活、提升綜合價值、營造旅游品牌為目標,將三河三湖建設成為:生態景觀之窗·都市休閑走廊。依據河湖區位、特色及沿線資源分別制定發展定位。
1.1 活水——引水連水
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發展目標,完善三河三湖泛濱水地區水系工程,補水渠道大致分為渾河過流補水、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回用、地下水回補及雨季徑流補水等四種渠道。規劃引渾入蒲、引渾入撫、引渾濟細、引渾至北,四大引調水工程是重要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其充分利用渾河水資源豐富優勢,以及大量未利用的中水資源,總引水能力達到1.3億立方米/年,既能為城市河渠進行生態補水,更是為沈陽城市長遠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資源戰略儲備。
根據沈陽市城市水系現狀,圍繞規劃理念和建設目標,確定沈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對未實現河湖局部小聯通的區域進行連通整治,促進水循環暢通,讓水真正融入城區,融入生活,使市民可以隨時隨地賞水、親水、戲水,切實體現水在城中、人在景中,人水和諧相處、相親相融。
1.2 清水——水質治理
根據沈陽市環境質量公報,蒲河、秀湖目前為三類水質;丁香湖為四類水質;渾河、環城水系、南湖為五類水質。規劃對河湖水質進行全面提升,嚴格管控污染源排放。從污染源防治和水體、護岸護堤、兩岸環境維護入手,采取針對性措施。規劃按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全面提升污水廠處理標準,重點結合環城水系綜合管廊工程,規劃新建雨水截流干管共49公里,近期建設13.6公里。防止雨季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混合污水對水系污染。同時利用植物凈化功能并結合景觀的要求,在河湖內種植有高效凈化作用的水生植物組合,達到吸附和降解河水污染物、凈化污水的效果。
1.3 韻水——文化挖掘
挖掘歷史文化遺存,開發河道沿線景點,豐富河道景觀節點形式,建設文化游憩區域,開展水文化宣傳活動,發展體驗經濟。依托三河三湖沿線的各級文保單位、科研院所、會展中心、盛京大劇院等文化設施及文化空間載體,整合沈陽文化特色,形成城市文化休閑產業帶,強化文化體系構建,展示城市濱水區文化內涵。
1.4 美水——景觀設計
改進河湖的可及性與親水性,增加游憩機會。以自然生態主為原則,創造自然生趣,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保護利用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恢復和提高景觀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通過“背景林帶、景觀林帶、濱水濕生植物帶”豐富灘地豎向景觀,塑造多層次的種植形態體系,營造北國風光特色的濱河植物景觀帶。規劃實現三河三湖水岸全線生態化、景觀化建設,完善渾河兩岸觀光景點建設,以營造文化氛圍、展現都市風貌為原則,結合沿岸城市片區特色,重點打造渾河“八景十二園”,秀湖“八景一谷”,“南湖十景”等精品景點,成為吸引游客的主要景點。
1.5 樂水——旅游開發
以滿足市民、游客;兒童、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需求為目標,形成日常戶外活動、假日休閑度假有機結合的綠色空間載體,使百姓暢享低碳綠色慢生活。積極舉辦大型賽事,打造國際標準、兼顧日常、全民參與的馬拉松賽道,通過大事件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和城市知名度。豐富水上活動,改造水利設施,逐步實現水系全線通航。營造文化游、休閑游、度假游等旅游品牌。規劃將“三河三湖” 作為城市發展軸,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集中體現沈陽歷史文化和山水景觀特色的旅游服務帶。
文化游:依托環城水系優質的文化稟賦,結合“一宮兩陵”文化遺產,盛京皇城、中山路、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盛京八景等優勢資源,以環城水系為骨架,打造歷史文化旅游路線,賦予環城水系文化內涵,彰顯沈陽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休閑游:以“三河三湖”優勢自然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河岸、湖畔沿線游園廣場為補充,提升景觀節點環境品質,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以渾河、蒲河為重點,結合環城水系、秀湖、丁香湖、南湖等休閑旅游資源,打造沈陽“河湖”休閑旅游路線。
度假游:以“三河三湖”重要旅游景點 為依托,結合沈陽“一宮兩陵”、盛京皇城等優勢旅游度假資源,打造沈陽城區內“一核五區”的度假旅游布局。
1.6 富水——濱水開發
規劃充分利用濱水旅游區建設提升城市土地價值。三河三湖濱水區開發內容包括舊城區改造、新區城市化以及開發區的創新發展。優先做好開發區域土地征用、土地置換和土地儲備工作,統籌開發區域土地資源,建設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和公益項目,營造高質量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提高開發區域土地等級和價值。按照濱水空間不同特點尋求適宜不同區段的城市功能和土地開發類型。充分利用豐富的灘地資源,在滿足防洪水利的條件下,對其進行開發、經營、利用。在園林綠化的基礎上,增加服務設施、活動設施,組織城市活動,吸引人氣,使濱水區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
1.7 行動篇——行動指南
制定河湖改造行動指南,包括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景觀改造、設施提升、城市更新和土地開發六大工程,涉及建設項目類型十四類,建設范圍涉及沈陽中心城區。規劃對項目的建設內容作出具體安排。
行動指南重點突出水系連通工程、河湖補水工程、綜合管廊建設、綠道建設工程、景觀節點改造、歷史文化片區更新改造,有效指導三河三湖綜合整治工程的順利開展。
1.8 保障篇——實施措施
確保流暢、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繁榮,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同、企業參與、社會支持實施機制。完善規劃標準,建立高效組織保障體系。做到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與協同管理相結合,系統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動態管理與靜態管理相結合,生態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統一管理:北陵、東陵、南湖公園為市管公園,其它大型公園為各行政區管理,濱河小游園為運河管理處管理(南運河、北運河、衛工河,不包括細河),水體為水利局管理。管理分散,不便于組織,整改提升難。建議通過統一管理,制定建設標準等方法加大水系的整改力度。
2 河湖水系規劃的技術應用探索
2.1 以“按需定制”分區分類治理,聚焦品質與內涵提升,開啟存量更新新模式
規劃堅持以有機的、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對待更新建設,注重對場地原有資源的持續發展和再利用,有效延續歷史文脈,將城市景觀環境的改造過程與發展優質生態環境城市的目標保持一致,以發展求保護,以突破求創新,探索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之路。本次規劃屬于更新改造和綜合整治規劃,重點關注“人”的發展,聚焦品質和內涵提升。針對存量土地、存量空間、存量設施,規劃立足于環境改善和空間品質提升,不同于傳統空間擴張規劃,而是基于現狀問題、規劃實施評價、發展階段判斷的建設規劃,通過核心問題梳理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
2.2 以“大數據分析”輔助規劃技術,解決水系規劃大空間、大尺度的難點問題。
運用GPS精確定位,對場地進行定點記錄,再進行綜合評價;運用問題矩陣調研技術以矩陣的方式將現狀問題按類別及重要性縱橫排列,形成矩陣通過問題間的包含關系及重要性梳理現狀核心問題。采用GIS分析方法,建立數據模型,通過河流頻率、水網密度、鏈接率、水面積率等指標綜合評價水系連通度。對于連通度較高的水域可在城市投入、建設價值和景觀必要性等方面可優先考慮。
3 結語
劃得到了政府、社會的高度共識,各項改造工程有序實施。沈陽依水而建、因水而盛,《規劃》揭開了沈陽新一輪城市環境提升的序幕。
我們相信,沈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必將在三河三湖建設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吳明偉.“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城市中心區環城水系規劃設計[J].城市規劃,1999.
[2]趙萬良.現代山水環境的城市空間建構,桂林市環城水系的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會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