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怡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需求的增加,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傳統外貿正在轉型升級,線上下單支付、線下跨境運輸,跨境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正在中國蓬勃發展。文章從客戶、財務、運營過程、成長能力、信息技術五個方面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將影響因素劃分為九個層級,總體上成長能力、信息技術為支持層,運營過程為運營層,客戶和財務為結果層,五個方面共同影響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demand, the national favorable policy has been issue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is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Online order payment, offline cross-border transportation, 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booming in 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customer, finance, operation process, growth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M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nine levels. Overall growth cap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layer, operational process as the operations layer, customer and finance as the result layer, Five aspect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supply chain.
關鍵詞: 跨境電商供應鏈;供應鏈績效;解釋結構模型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performance;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F724.6;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6-0138-03
0 引言
跨境電商正在連接全球的需求和供給,將世界推向一個新的貿易時代。自2013年國家批準和開發首批跨境電商試點城市開始,國家越來越重視跨境電商的發展,這也給跨境電商提供了利好的環境,2017年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達到了902.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80.6%,其中,進口565.9億元,增長120%,出口336.5億元,增長41.3%。跨境電商發展態勢如此之好,但是由于跨境電商涉及不同邊境的交易主體,其供應鏈相較于普通電商更復雜。供應鏈績效評價對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都非常重要,它可以衡量企業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同時又可以作為改善績效的標準,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績效可以評價其經營成果,所以研究跨境電商供應鏈的影響因素可以讓企業適當的改善供應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1 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1 跨境電商供應鏈
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對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制成中間產成品再到最終運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個網鏈結構。因為跨境電商涉及不同邊境的貿易主體,所以跨境電商供應鏈也相應的跨越了國界。跨境電商供應鏈包括海外采購人員、生產商、跨境電商平臺、物流公司、海關、消費者等,與傳統的鏈狀結構貿易供應鏈相比,電子商務供應鏈是網狀結構。傳統的供應鏈由商家到買家,靈活性較弱,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而電子商務供應鏈即使其中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其他環節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1]。
跨境電商主要有兩種物流模式,一是直郵模式,二是保稅倉模式,這兩種模式的跨境電商供應鏈也有些許差別。直郵模式是海外消費者在跨境電商平臺下單后,海外采購商、生產商開始采購生產,通過跨境物流運輸到目的地,經過報關后運輸給消費者。保稅倉模式是提前將商品從海外運送到本地的保稅倉內,一旦消費者下單,則從保稅倉庫將商品進行國內運輸至消費者手中。
1.2 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
供應鏈績效能夠影響跨境電商的運營成果,隨著政策的出臺跨境電商的交易量逐年激增,提高供應鏈績效則可以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使得企業獲得更好的收益。錢莎莎(2014)認為效率、柔性、響應、質量是影響供應鏈績效的重要因素[2]。鄭志偉(2017)用熵權法確定了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再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從客戶滿意度、財務、內部流程、未來發展、社會責任五個方面評價了供應鏈績效,并進行了實證分析,對跨境電商企業給出改善和完善建議[3]。甘淑婷(2017)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從客戶導向、財務價值、內部運營、學習和成長四個方面分析了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因素[4]。蔡禮輝,饒光明(2016)采用平衡計分卡建立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解釋結構模型對該指標體系進行多級遞階分解,從市場、客戶、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對供應鏈績效進行了分析,提出要在物流水平、通關效率和創新能力方面下工夫的建議[5]。本文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準備從客戶、財務、運營過程、成長能力、信息技術五個方面來分析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

2 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2.1 確定績效指標
經過對供應鏈績效的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前人對供應鏈績效評價主要采用平衡計分卡、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等方法,平衡計分卡主要是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方面來建立指標體系,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是基于計劃、采購、生產、配送、退貨等業務流程進行評價的。基于對供應鏈績效評價文獻的閱讀和對跨境電商的了解,本文從客戶、財務、運營過程、成長能力、信息技術五個方面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客戶層次是客戶對產品質量、服務等的滿意度,客戶是商家服務的對象,也是影響績效的主要因素,只有滿足了顧客的需求,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從而提高績效。財務是生產過程中涉及資金的一系列成果,企業的財務指標可以體現其經營成果的好壞,企業的經濟效益能夠直接反應績效水平。跨境電商的運營過程相比一般企業的運營過程要稍微復雜,其交易過程涉及到不同邊境國家,運營過程的物流能力、通關能力會影響到供應鏈生產時間的柔性,從而影響訂單的響應程度。目前市場間的競爭已經由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轉化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運營流程是供應鏈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成長能力包括企業對市場的預測、新產品的開發,同時還包括對員工的培訓等,市場瞬息萬變,跨境電商企業也要能夠實時跟進目前的變化,提高適應能力,增加企業績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供應鏈的許多環節都涉及到信息技術,企業要想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得有競爭優勢,而信息技術就是其核心能力。
2.2 構建ISM模型
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簡稱ISM)技術是美國J.N.沃菲爾德教授于1973年作為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結構問題的一種方法而研發的。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各種創造性技術,提取問題的構成要素,利用有向圖、矩陣等工具和計算機技術,對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等信息進行處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釋說明,明確問題的層次和整體結構[6]。解釋結構模型分析的步驟是:①將所選取的影響因素建立鄰接矩陣;②根據因素間的關系建立可達矩陣;③根據可達矩陣進行區域的劃分,有些矩陣只有一個區域;④根據可達矩陣進行級位的劃分。本文旨在利用解釋結構模型,對影響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的因素進行層級劃分,明確直接影響因素和間接影響因素,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決策依據。
2.2.1 建立鄰接矩陣 鄰接矩陣是表示影響因素之間有無直接聯系或二元關系的方陣。若A=(aij)n×n,則其定義為aij=1,Si對Sj有某種二元關系0,Si對Sj沒有某種二元關系。由相關領域專家和企業人員對跨境電商供應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兩兩比較,得出了該指標的鄰接矩陣,如表2所示。
2.2.2 建立可達矩陣 可達矩陣是表示要素間存在某種傳遞性的二元關系的矩陣。可達矩陣是經對鄰接矩陣A進行布爾邏輯運算得到的。當計算出(A+I)n+1=(A+I)n時,則M=(A+I)n為可達矩陣。經過計算,可達矩陣如表3所示。
2.2.3 區域劃分 區域劃分是將系統的構成要素集合分割成關于給定二元關系R的相互獨立的區域的過程。基于可達矩陣M,劃分要素Si相關聯的系統要素的類型,可達集R(Si),先行集A(Si),共同集C(Si),起始集B(S),終止集E(S)。經計算E(S)=4、5。A(4)和A(5)的交集不等于空集,所以所有要素屬同一區域。
2.2.4 級位劃分 區域內的級位劃分,就是將系統內要素按照影響的先后順序進行層級劃分的過程。某系統的最高級要素即該系統的終止集要素。級位劃分的基本方法是:找出整個要素集合的最高級要素,就找出了第一級位;進行第二級位劃分時,將第一級位要素去除后計算。本文首先找出可達集和先行集,再找出這兩個集合的交集,最后找出C(Si)=R(Si)的要素,計算可知4、5這兩個集合的要素相等,即第一級位包括4、5。接著在進行第二級位劃分時去掉所有的4和5要素,仍然按照上面的過程進行計算,發現第二級位包括1、3兩個要素;迭代計算出每一級位包括的要素,就完成了級位劃分。
迭代計算可知第一級位包括4、5兩個要素,第二級位包括1、3兩個要素,第三級位是2要素,第四級位包括6、7、8、9四個要素,第五級位包括11、16要素,第六級位有12、15要素,第七、八、九級位分別是13、10、14要素。由此可得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16個影響因素一共劃分為9個層次,具體如圖1所示。
通過構建的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可以看出,其大致是由支持層影響運作層再影響結果層。基礎層包括信息技術和成長能力,結果層包括客戶和財務。從解釋結構模型也可以看出數據共享率是最底層的影響因素,它影響稅收政策,稅收政策又影響支持員工發展,接著又影響市場預測準確率、新產品研發周期等;這些基礎層的影響因素又影響著運作流程,運作流程大致包括支付便利化、物流能力、通關效率、平臺信用度等;運作流程的好壞影響產品的質量,從而影響客戶的滿意度和產品的退貨率,這些又影響銷售增長率和資金周轉率等財務指標。
3 結語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閱讀跨境電商供應鏈和供應鏈績效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建立了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對其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影響因素是按層級劃分的。跨境電商發展必須要提高供應鏈績效,主要從客戶、財務、運營過程、成長能力、信息技術等方面進行改進。信息技術和成長能力作為基礎層次影響著供應鏈績效的發展,信息技術是跨境電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成長能力是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企業的發展要從基礎層次開始改進,只有基礎層次發展好了,才能為企業的運營流程打下堅實的基礎。跨境電商企業要進行合作,打造一個信用度更高的跨境電商交易平臺。此外,跨境電商企業還要對運營層和結果層不斷改進,提高物流能力、通關能力、客戶滿意度等,從而提高供應鏈績效,推動跨境電商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翔,賈亮亭.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企業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風險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6(5):76-82.
[2]錢莎莎.基于ISM模型的跨境生鮮電商的供應鏈績效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8):68-70.
[3]鄭志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7.
[4]甘淑婷.跨境電商可持續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的優化建立[J].價值工程,2017(24):96-98.
[5]蔡禮輝,饒光明.跨境電商供應鏈績效評價[J].財會月刊,2016(27):78-81.
[6]汪應洛.系統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