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紅雨

科技幫你選出最適合你的人,這是可能的嗎?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大數據卻讓一切成了真,突破人們想象的邊界。據報道,有采訪對象稱科技給她相親助力了至少三四成。
不由讓人想到黑鏡第四季中的《DJ下臺》,一個智能系統幫你搞定戀愛婚姻大事,適齡青年只需要按照系統的分配,與不同的人談一段段不同時長的戀愛,最終系統自會幫你找到99.8%高匹配度的那個TA。在黑鏡中故事的男女主角的代碼經過1000次的測試,翻過998次那堵圍墻,可惜迎來的不是真愛的勝利,只是虛幻的模擬數字。算法也基于此得出了現實中兩人的完美匹配。
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一切就簡單多了,但問題也在于這種簡單讓愛情也變得無意義。天衣無縫的安排可能反而引起人的反叛,《DJ下臺》中實際相見的他和她對于虛擬中的他們一起經歷的那些波瀾壯闊的愛情故事一無所知。只看到眼前的結果,不曉得背后的過程。
而真實世界里網上各種數據完美符合你要求的人可能是造假的行騙者。《中國青年報》報道中一位女性利用大數據相親,對方把網上資料改成了34歲,結婚了還仍稱自己未婚。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大數據、算法泛濫化的時代,算法的觸角從新聞延伸到視頻、購物,既然大數據能幫我們推送“可能喜歡的”商品,那它是不是也能夠通過用戶行為,幫我們匹配到一個可能喜歡的伴侶?這樣的話,省去很多苦苦尋覓、百轉千回的麻煩,確實便利。
乍一聽起來仿佛這是廣大單身青年男女的新福音,但細細想來卻未必如是。
科技加持為我們帶來的或許并不全是完美新世界,有時也可能是讓人細思恐極的囚籠。先不說這其中關涉的數據收集、個人隱私問題,就單單憑借著在珍愛網、百合網等相親網站上填個問卷,弄個調查,然后直接對個體進行分類匹配,就讓人懷疑其真正的效果到底如何。
大數據相親樂此不疲地為單身男女打上鮮明的標簽,理所當然認為一個人過往的數據就可以代表他(她),充斥著機械性,或許給機器人如此配對可以,但人不是機器。
戀愛過程的摸索,感情困境中抉擇,雖然帶著原始的粗糙,卻也有著純粹的真誠。然而大數據相親直接將量化的數據放到你眼前,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容易讓人放棄自主的選擇,乖乖繳械投降。
當愛情也變得算法化,戀愛中多了這么多的計算,會不會最后演化為彼此的算計?上來就先看頭像,看收入,用職業、學歷、外貌等諸多硬性數據來衡量一切,不僅膚淺,而且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