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寶君

民國之后,隨著新思想的涌入以及社會的變化,大量古舊書籍散落于大大小小的舊書店。因此,逛舊書攤淘舊書,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們的生活方式之一,不少人還將這段生活記錄了下來。
為何文人愛逛舊書攤?著名學者張中行在北京生活多年,他逛過琉璃廠、隆福寺、東安市場、西單商場等大小書攤,他這樣解釋淘舊書的樂趣:“一位老前輩,是著名作家,有一次同我說,他雜覽,是因為他不吸煙,閑坐無聊,只好用看書來消遣。我同另外兩三個朋友喜歡逛書鋪,逛書攤,買點舊書,也可以用吸煙來解釋,是求書成癮,很像習慣紙煙之難于戒除。”
在以上“圖書集散地”中,名頭最大的自然是琉璃廠街。清代,這里成為古舊書籍最為重要的交易場所。民國時期,盡管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以及近代書籍出版業的廣泛發展,但文人們在琉璃廠“淘書”的樂趣卻長盛不衰。
在這些文人中,不得不說的是魯迅與琉璃廠的故事。1912年,魯迅應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五月,魯迅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位于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離琉璃廠不遠,這為魯迅逛琉璃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他經常是散步就去琉璃廠。剛剛到北京的五月,魯迅迫不及待去了幾次琉璃廠。
魯迅有時甚至一天去一次,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在北京的14年間,去過琉璃廠的次數竟有480次之多,采買圖書、碑帖3800多冊。后來,魯迅寫成《中國小說史略》《后漢書》《嵇康集》等著作,與他在琉璃廠書肆搜集的書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盡管買書花去了很多錢,但魯迅每次去琉璃廠,心情大抵是非常愉悅的,去琉璃廠逛舊書店前后,他會在周邊的一些商店里稍作停留:到青云閣喝茶,在那里買一些牙粉、餅干、鞋襪等物;去西升平浴池或東升平浴池里洗個澡或理個發。
鐘愛琉璃廠舊書肆的,不止魯迅一人。《魯迅日記》里記載了魯迅多次在琉璃廠遇見熟人的情況,1914年1月31日的日記寫道:“午后同朱吉軒游廠甸,遇錢中季(錢玄同)、沈君默。”2月8日又記道:“觀舊書,價貴不可買,遇相識者甚多。”
在這條并不算長的街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令后人景仰的大學者的身影:胡適、王國維、陳衡恪、吳虞、周作人、錢穆、沈君默、錢玄同、劉半農、鄭振鐸……
與魯迅四百多次逛琉璃廠相比,朱自清逛琉璃廠的次數相對少很多,但是朱自清在北京購書的經歷也頗為獨特。
朱自清在《買書》一文中提到了他在北京逛舊書攤的故事。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入讀哲學系后,他對佛學類的書籍非常感興趣,當時,佛學類的書籍都在臥佛寺街的鷲峰寺。一個陰沉沉的秋日下午,剛來北京不久的他,一個人去了鷲峰寺,買回不少心儀的書籍。
1920年,朱自清從北大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那會兒,他又去了琉璃廠,在華洋書莊,他看見了一本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才14元。可是14元對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朱自清來說,也不容易湊齊。最后,朱自清想來想去,只好硬了心腸,拿著結婚時父親給他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當了14元,買下了那本字典。朱自清本來是想著將來贖出來就是了,結果后來朱自清離開北京多年,而那件大氅一直沒有贖出來,朱自清每次翻那本字典時還常常感到遺憾。
闊別五年之久,朱自清回到北京,到清華大學任教。此時的朱自清仍然念念不忘舊書攤。有一年的正月,他去琉璃廠逛廠甸廟會。他去的時候,土地祠內外人山人海,他買了一本《倫敦竹枝詞》,當時花了3元錢。買來以后,恰好《論語》雜志找他約相關的文章,他便選抄了一些竹枝詞寄過去,加上一點說明,后來居然得了5元稿費。朱自清說這是“僅有的一次,買的書賺了錢”。
清末,隆福寺一帶的書肆多起來。民國初,隆福寺的書肆發展到30多家。隆福寺地處清末時的皇城周圍,清末庚子之變,沒幾年又是辛亥革命,時局紛亂,很多旗人貴族將收藏的好東西拿到隆福寺一帶變賣。民初,各種善本甚至皇家的藏書,都能在隆福寺的小書攤上看到。
如今為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說法是,《紅樓夢》庚辰本就是從隆福寺一帶的旗人家中流出的。徐星署于1933年初從隆福寺地攤上淘到這本書,當時花了八枚銀幣。1949年,燕京大學圖書館以黃金二兩的價錢從徐氏后人手中購得,與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廂記》及百回鈔本《綠野仙蹤》并稱燕大館藏“三寶”。后來大量印行于世的《紅樓夢》都是以此本為底本,補以其他版本而成。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1930年秋至燕京大學任教,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先三年生活稍定,后五年乃一意購藏舊籍……余前后五年購書逾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歷年薪水所得,節衣縮食,盡耗在此”。
錢穆買舊書的方式“頗為霸氣”,一旦有他想要的書,便從隆福寺和琉璃廠兩個地方各挑一家舊書店,然后給他們打電話,如果這家沒有,便詢問同街其他書店有沒有。直到找到這本書后,讓書店派車把書送到錢穆家。當時,每到周日,便有十多家書店送來書,放在他書齋的大長桌上。
不過,在買舊書的時候,錢穆有個原則,只買廉價書,凡宋元版高價書,他一概不要。盡管如此,他仍得到了許多珍本孤籍。錢穆開玩笑說,一旦學校解聘,他就擺一舊書攤,可不愁生活。
張中行對小書攤情有獨鐘。張中行搜尋舊書,更喜歡逛街頭書攤和小市,“原因之一就是圖省錢。但還有原因之二,也許更重要,是可以買到中級以上書商看不起的不見經傳之書。”比如魯迅兄弟早年的譯著,《俠女奴》《玉蟲緣》等以及清末刻本富察敦崇著記八國聯軍入北京的《都門紀變三十首絕句》等,都是張中行從這類地方買到的。
魯迅同樣愛逛小書攤,他常到離琉璃廠不遠的宣武門小市。在小市的地攤上,魯迅除買到一些古錢、瓷印泥盒等,還在小市買到了《太平廣記》的殘本。
動輒打電話讓書商上門的錢穆,在小書攤上也有大收獲。有一次,錢穆向胡適借閱其收藏的《求仁錄》孤本,胡適讓錢穆和自己一同去另一間屋取書,當著錢穆的面,胡適打開保險柜取出了那本書,可見該書的珍貴。后來,一天傍晚,錢穆在南池子附近閑逛時,發現東四牌樓附近有一個小書攤,在這個書攤上,他意外發現了《求仁錄》,而他僅花幾毛錢,就買下了這本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