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 江
《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在“2018鉀鹽鉀肥大會”上發布中國鉀鹽行業媒體報告
中國農資傳媒多年深耕鉀肥行業,著力打造“鉀肥觀察家”欄目,并堅持“傾聽行業呼聲、權衡各方利益、堅持媒體視角、打造權威觀點”的報道原則。從2006年開始《鉀肥大貿進口談判》到《鉀肥“過山車”現象》報道,到2009年率先倡導《構建國產、進口、境外開發“三足鼎立”行業格局》,再到呼吁《關注老撾境外開發群體》,中國農資傳媒見證了每一個鉀肥行業的關鍵節點,并參與其中。特別是從2018年3月份開始,《中國農資》傳媒開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輝煌發展60年巡禮”欄目,以“青海鹽湖鉀肥”為背景,針對中國鉀鹽鉀肥發展60年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報道,并延續至今,受到了格爾木市政府領導的關注以及行業人士的高度認可。

《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觀點認為,鉀肥行業總體來說是一個矛盾體,國際資源豐沛與經營壟斷集中度高形成鮮明對照,經營壟斷集中導致價格協同效應明顯。反觀中國鉀鹽市場,資源匱乏的同時,銷售渠道有長協大貿、現貨邊貿、國內產銷等渠道多重覆蓋,但是采購相對單一,大部分為復合肥企業生產原料。從目前來看,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資源和銷售格局難以改變。
目前是政策、行業、市場多重引導的交匯期,國內鉀鹽企業應當在戰略上關注政策、戰術上聚焦行業、操作上洞悉市場。
首先,近幾年是行業政策出臺密集期。2015年,原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我國農業要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實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6年,農業供給側改革,化肥“去產能、調結構、轉方式”成為未來發展方向。2017年,原農業部關于印發《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的通知。同時,專家認為,我國人多地少決定了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生產模式,為確保糧食持續高產、肥料養分高效、生態環境安全多重目標的實現,必須研發化肥減施增效關鍵技術。
由此看來,肥料利用率、有機肥替代、減施增效等政策引導,使高能耗的復合肥產業面臨轉型,其結果將導致復合肥進入產業調整和行業“洗牌”,使鉀肥等上游原料企業經受考驗。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聚焦產業政策,當前化工企業環保壓力逐步加大,化工行業通道縮緊。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加大,政策文件屢次提到“一律不批”、“一律關停”等字樣,化工企業搬遷、升級改造、關停已是大勢所趨。鉀鹽企業應當進一步關注產業循環經濟、綠色環保政策的跟進,做到未雨綢繆。
鉀鹽企業應當根據市場變化洞悉和把握機會。我國鉀肥產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迎合市場高效需求將成為發展動力。鉀肥企業應當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關注下游復合肥產品轉型、區域作物調整、特殊需求市場,把握其中的機會。
一是鉀肥主要借助復合肥“通道”,復合肥產業發展面臨環保、能耗、需求的挑戰,將會影響鉀肥用量。應積極拓展水溶肥產品和新型肥料企業下游用戶。二是按照平衡施肥概念,專家認為:“受價格、傳統施肥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鉀肥需求仍未充分釋放。”三是部分專家倡導鉀肥單施是一種健康施肥理念,價格“回歸”將進一步撬動鉀肥單施推廣。四是從局部市場來看,區域缺鉀是市場契機。有專家認為,長江流域是原本鉀肥施用不足的地區,內蒙古部分地區缺鉀、增施也在推進。
從決策層反饋的信息來看,相關政策將進一步向水肥一體化方式傾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文件,《關于扎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17〕1080文件都在詮釋引導農業水價改革力度,逐步引導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專家也認為,要解決化肥利用率低,以及水資源和土壤現狀的矛盾,發展節水農業、實現水肥一體化是極佳的“三位一體”解決方案。不言而喻,減少化肥使用,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正在成為科學普及的物化技術,推廣水溶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成為必然趨勢。
從市場機會來看,政策扶持節水節肥、省工省力、肥料利用率高的產品,市場需要既能實現作物高產,又能提升作物品質的產品,企業應當把握其中的市場機遇。市場趨勢是水肥一體化規模將逐步擴大,水溶肥成為未來主流產品之一!鉀鹽產業應當調整產品新興定位——鉀肥是水溶肥的主要原料,應當關注液體氯化鉀、速溶硫酸鉀、環保碳酸鉀以及水溶性更好的硝酸鉀、磷酸二氫鉀等品種的市場需求。
華南農大教授張承林教授認為,氯化鉀價格更低、養分濃度更高、溶解速度更快,在灌溉水硬度大的地區不易沉淀、堵塞噴頭,價格又比水溶性好的硝酸鉀及磷酸二氫鉀低,要大力發展水溶肥料“氯化鉀”才是首選原料。水溶性結晶硫酸鉀由于其中既有硫又有鉀,被稱之為“黃金搭檔”。隨著水溶肥發展,不管資源型還是加工型硫酸鉀企業都在躍躍欲試。而碳酸鉀也是水溶肥的優質原料,不僅可以提供植物必須的鉀元素養分,還可以通過反應釋放二氧化碳,增加土壤或大棚里的二氧化碳釋放量。此外,硝酸鉀在南方經濟作物上的表現獲得認同,彌補了價格“短板”。磷酸二氫鉀0.1%以下的水溶性,無論經濟作物還是大田作物,均有增產增收的明顯效果。
《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觀點認為,鉀鹽行業應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
一是鉀肥聯合談判機制是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實現談判效益最大化促使談判機制有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鉀肥觀察家認為,應當由各行業組織牽頭,以聽證會的方式進行摸底,聽取下游用戶企業建議,形成共識、協調采購。供給方面跟蹤國內資源勘探信息、采集國內鉀肥企業產量量化數據,需求方面了解復合肥企業采購意愿、針對生產規模調研和摸底。
二是應適時擴大鉀肥儲備范圍。日前,相關領導以及中國石化聯合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中國農資傳媒層多次呼吁將國產鉀肥納入儲備范圍。“鉀肥觀察家”認為,“鉀肥國儲”不僅要擔當調節國內鉀肥市場的“蓄水池”,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平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保證供給平穩。應當在流通主渠道發揮優勢的前提下,擴大儲備數量和范圍,特別是將國內開發和境外開發資源統籌規劃,納入儲備機制全盤考量。
三是政府應引導國產鉀肥與境外開發資源由競爭走向競合,構建協調統一的境外預警機制。國內外統籌規劃已經成為重新布局中國鉀鹽戰略的切入點,在國內產能提升、境外資源即將釋放之時,國內外的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制訂合理的“游戲規則”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境外開發企業取得的共識,境外鉀鹽企業與國內企業應當“從競爭走向競合”,實現資源開發與市場渠道的合作共享。此外,“走出去”的企業應建立彼此的互信關系,協調統一地構建境外輿情監測機制,提升危機公關意識和應對能力,化解政治、環保、人文、地域矛盾。
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楊建平首次將中國鉀鹽產業發展提升到“兩會”高度,引起行業關注。他建議,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解決我國“缺鉀”問題。他提出,應當加強國內鉀鹽資源保護性開發,加大對“境外找鉀”的戰略統籌和引導扶持,提升我國在國際鉀肥供應中的話語權,保障我國鉀肥長期穩定供應和農業戰略安全。他建議,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統籌規劃、有序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境外鉀鹽開發。
對于鉀鹽鉀肥的調整定位,不僅抒發了鉀鹽人的心聲,也讓政策找準了發力點。《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認為,對于中國鉀鹽產業來說,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將國產、進口、境外開發三方協調、統籌規劃才是制勝之道。